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自動駕駛拒絕行業壟斷,提升安全係數需「統一度量衡」

自動駕駛拒絕行業壟斷,提升安全係數需「統一度量衡」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若汽車公司效仿蘋果公司去限制產品互聯且打造封閉壟斷的生態系統,這將非常危險

如果能形成一個網路,無人駕駛汽車就能更好地工作

得知兩大行業巨頭優步(Uber)和谷歌(Google)旗下子公司Waymo已就知識產權訴訟達成和解的消息後,無人駕駛汽車的愛好者們會鬆一口氣。這為兩家公司消除了一個巨大的干擾因素,使它們從訴訟當中解脫出來,專註於各自的研究。

所以說這是個好消息。無人駕駛汽車將給全社會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福利。在美國,這項技術每年可以挽救成千上萬條生命,在印度和中國這些國家,甚至可以救更多的人,還可以讓成百上千萬人免於受傷。無人駕駛汽車每年平均可以為美國人節約幾百個小時的時間——人們可以利用在路上的時間工作或者休息。而且它們可以消除數十億人的駕駛緊張感,提升大家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谷歌無人駕駛技術的測試車輛

無縫交流

無人駕駛汽車這種積極正面、變革性的潛力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因此,我們很高興看到美國政府在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被廣泛採用之前就考慮如何規範這項技術。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一直在引入兩黨都支持的法案,以便從聯邦層面協調這些規範,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正在努力消除不必要的監管障礙。同時,參議員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和約翰?圖恩(John Thune)已經提出了旨在監管無人駕駛汽車的一整套基本原則。

這些原則中大部分都合情合理——在推動創新加快發展的同時,提高安全性、加強網路安全和教育。但其中的一個原則——也就是政府對各種不同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保持中立的原則——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和各種由人類駕駛的正常汽車不同的是,如果能形成一個網路,無人駕駛汽車就能更好地工作。如果汽車之間能夠互相對話,它們就能更有效地避免碰撞。但如果Waymo的無人車不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無人車對話,這就會降低在路上的每個人的安全性。

無人駕駛車輛之間需要無縫交流,從而更有效避免車禍

這就意味著各個公司會在這種理念驅使下將他們的汽車連接在一起實現對話,對嗎?也許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同品牌之間缺乏溝通,可能會促使每位買家從最具優勢或最流行的品牌那裡購買汽車,因為這樣的汽車可以和最大數量的其他汽車實現對話(從而避免相撞)。換句話說,如果汽車公司都努力效仿蘋果公司(Apple),限制產品的互聯性,從而把汽車市場變成一個封閉壟斷的生態系統,這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壟斷利弊

壟斷這個汽車市場——或者僅僅是這個市場的軟體部分——所帶來的潛在利潤非常巨大。假設人們願意支付1萬美元購買一套無人駕駛汽車的操控軟體。美國每年賣出的新車大約為1700萬輛。只要把這兩個數字相乘,就能得到1700億美元的年收入,幾乎相當於亞馬遜(Amazon.com)2017年一年的銷售額。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是一個真正的壟斷者——也就是說你必須從某家公司購買你的無人駕駛軟體,否則受傷或死亡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它就會採取行動讓自己的利潤實現最大化。壟斷者通常都是這麼做的。它會提高價格,限制產量,讓中產人士更難擁有一輛這樣的汽車。

一旦無人駕駛汽車真正落地,那麼其內部空間將出現突破性變化

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出現一位壟斷者對消費者來說是件壞事,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對行業工人也不利,因為壟斷性的僱主可以利用他們的勢力降低工資。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政府都應該採取行動防止一家公司來主導整個行業。

對付壟斷的傳統方式是將其分拆,就像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在1982年被下令分拆一樣。但是,就無人駕駛汽車領域而言,這麼做會降低道路上的整體安全性,因為這將給我們帶來一堆規模較小的品牌,裝備它們軟體的汽車之間不能相互對話。

技術終究是為人服務,其首當其衝的痛點是安全

更好的辦法是由政府出面,強制要求所有無人駕駛汽車必須實現相互對話。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求無人駕駛軟體公司公開他們用來實現車際交流的所有軟體和協議。這也許無法解決整個問題,因為這些協議和代碼對某家公司的系統比較有效,而對另一家公司的系統來說也許就不那麼有效了。但如果監管機構提早頒布這些規則,就可以讓所有公司從一開始就基於一種通用、共享的車際交流系統來研發他們的系統。這將是真正的技術中立,因為沒有哪個系統能夠佔據市場優勢。這種規則將防止消費者基於安全性考慮集中購買某個品牌的汽車,從而產生壟斷。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這和幾個世紀以來政府一直在做的某件事真的很相似——那就是統一度量衡。這是一種如此必要又有用的政府職能,而它實際上已經被寫入了美國憲法。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撰文:Noah Smith

編輯:方李敏、齊宇琨

翻譯:楊飛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美退役少將談「殺人機器人」
默克爾打破政治僵局,德國如何引領歐洲經濟?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