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曉波:我想做個不一樣的學校,你是否有興趣?

曉波:我想做個不一樣的學校,你是否有興趣?

長者

等高中就好了,

等大學就好了,

等結婚就好了,

等有孩子就好了,

等孩子長大就好了。

成長過程中,最過熟悉的話,是媽媽的「等什麼什麼時候就好了」,一直不斷追尋,一直在「等」,卻從未真正「好了」。

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今天衣食無憂,卻不知道如何快樂生活,為什麼,我們一直在等待將來,卻不能夠靜下心來,珍惜自己的現在。我不斷追尋,發現人們的幸福,在物質條件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物質對幸福的影響越來越小了,而原生家庭、童年的記憶的影響變得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做奶爸的同時,開始了親子教育的旅程,學習先進、科學、實用的育兒理念,應用並傳播這些理念,伴隨著生活、工作的深入,我又發現:

理念接受了,道理我們懂了,但是如何應用到生活當中,很多人還是一臉茫然。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和家庭真正成長呢?

如何讓更多的家庭在精神層面,快樂起來,幸福起來?

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了補習這個教育的細分行業,我恍然有了一些答案。因為一直在思考,應試教育,究竟有什麼意義?

在最開始,我也是認為,應試教育,培養不了人的能力,但現在我有了一個新的覺知:

應試教育核心功能是用於選拔人,

而非培養人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質疑應試教育,因為培養人是家庭的需要,也是家庭的工作。就好比我們去質疑籃球比賽為什麼不能用腳踢一樣,國家掌握著各種教育資源,而如何分配這種資源,就要制定一系列的規則,這些規則,是用來決定如何分配教育資源的,而不是來給家庭培養孩子的。孩子的軟性能力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總結出規律,這種軟性的能力的培養,需要載體,那麼應試教育為什麼不能是載體呢?

如果把應試教育,看做一種競技類的遊戲,我們將軟性的能力與考試這個載體相結合,會得出怎樣的結果呢?

這一想法讓我興奮不已,我和朋友創辦了顆仁本質教育,致力於通過改善孩子的應試體驗,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繼而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

這是一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相當艱難,這涉及到很多學生、老師、家長的潛意識,約定俗成,互相制約的環境。孩子是不喜歡學習嗎?當然不是,只是不喜歡「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就受到批評指責、甚至自己的人都被否定的感覺。如果學習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尊重、榮譽甚至社會的認可,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呢?

有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個人也有個類似的感受,知識穿腦過,能力心中留。《中庸》第十三章講,道不遠人。

既然能力教育可以融匯各種載體,那麼為什麼不可以以應試為載體,來鍛煉能力呢?

知識本身的內容,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而傳授知識過程中的態度、語氣、情緒甚至價值觀,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加強烈,如果我們能在傳授孩子知識的時候,老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當然,這個平等更準確的說,是不輕易「評論」孩子,不對孩子輕易定性,進行「馬虎」、「不認真」、「上課你幹什麼來」等評判。讓孩子能夠放鬆下來去面對知識,不怕犯錯,也不怕任何低級錯誤可能帶來的批評,真實的展示自己。

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掌握知識的水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傳授水平,教師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調整自己教知識的方法和語言同樣重要。教師和學生,就像教練和運動員一樣,好的教練可以讓運動員科學的練習,甚至有心理諮詢師的作用,可以幫助運動員調整競技心態。世界冠軍的教練,不一定要拿世界冠軍,拿世界冠軍,和培養運動員拿世界冠軍,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這個道理很簡單,要變成產品,並獲得家長、老師和學生的認可,還有很多路要走。因為我們的本能會讓我們選擇對方的知識水平和背景,來作為參考的唯一標準,而教授知識的能力,很難評判。

我的目標是:通過撬動學習體驗這個支點,來改善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學生、老師、家長乃至社會,重新認識學習這個事情,乃至我們能夠終身學習。以小學、初中、高中知識為綱,以心理學知識為輔助,利用記憶方法和技巧,思維導圖等手段,在與孩子建立融洽關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就像給嬰幼兒設計教材和課程一樣,給小學、初中、高中設計相應知識傳授方法,在學習這個事情上,讓更多的人感受好一點,笑起來。

如果你對這個事情有興趣,如果你有想法,有資源,甚至願意部分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歡迎你隨時與我聯繫,教育的改變,沒有辦法一步登天,一個小小的學習體驗的改變,也許可以撬動整個學習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業奶爸曉波 的精彩文章:

TAG:職業奶爸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