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在憐憫項羽的同時,也是在憐憫自己的靈魂
DAY2
中國人大多報有「」成王敗寇「」的思想,歷史也幾乎都是由成功者書寫的,那麼為什麼項羽,一個敗軍之將,會有那麼多人同情他,以至於連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都專門把他故事編做項羽本紀,跟漢高祖劉邦放在同一個位置上呢?一定是項羽身上的某些氣質打動了司馬遷。
項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身上最讓人熟知的故事莫過於「霸王別姬」。但是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的形象是複雜多變的,他出身貴族,羋姓,與楚王同姓,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小由叔父項梁帶大,熟讀兵法,力能扛鼎,在吳中子弟中頗有威望。項羽曾在秦始皇游會稽時說出「彼可取而代之」這樣的話,可見其志向不凡。秦末天下大亂,諸侯豪傑並起,項羽便跟隨叔父項梁一起在吳中起義,從此拉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此後項羽聽范增進言,找到了流落民間的楚懷王之孫熊通,立為義帝。幾年中,項羽南征北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意氣風發,無人敢與之爭鋒。之後又經歷了巨鹿之戰的勝利,那時的他一定想不到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只有五年了。以上的這些經歷,似乎都在表明項羽是個武者,是個政治家,是個豪傑勇士,如果沒有之後垓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項羽的故事會失色許多,充其量也只是秦末豪傑中的其中一位罷了。
垓下之戰對項羽的意義,實在太過於重要。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已到了最後的階段,項羽最終兵敗自盡,但是在他揮刀自刎之前,他做了四件不同尋常的事情。
其一,在項羽人困馬乏,軍隊瀕臨絕境的時候,項羽深感大勢已去,在軍中做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當他唱完這首歌之後,身邊的人都跟著他一起流下眼淚。生死之間他最放不下的是陪在身邊的女人,在中國漫長的男權社會裡,男人心理都是江山大于美人的這種態度,如他這般的男人太少見了。
其二,項羽敗走到了烏江邊上,烏江亭長勸他回到江東,以期東山再起。項羽卻因心中對江東父老有愧,拒絕了亭長的好意。《史記》原文寫道:項王笑了笑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有多少人在功名權利這條路上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擯棄了自己的良心,可是他在此刻,竟然感到了愧疚,以至於拒絕了自己生的希望。
其三,就在遇見烏江亭長之時,項羽已經存了赴死之心,坐下名駒烏騅隨他征戰多年,他卻沒有冷血心腸的殺掉烏騅馬,反而把烏騅送給了烏江亭長。他給是烏騅馬的,是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其四,項羽在烏江邊上戰到身竭力疲,他看到追殺他的人中有一個是他的舊相識馬童,馬童之前是他麾下的士兵,之後反叛到漢軍去的,他卻跟馬童說把自己的人頭送給他,以便馬童能夠拿他的人頭去換取賞金,隨後揮刀自刎。多少人能做到對背叛過自己的人不計較呢?又有多少人寧願苟且偷生也不會選擇有尊嚴的死去呢?
世上臉譜化的人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很慶幸曾經有個不尋常的項羽,他跟別人不太一樣,所以大眾在憐憫他的同時,也是在憐憫自己的靈魂,畢竟我們活得——都一樣尋常。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2018年2月28日寫於北京
(原創文,轉載需申請)
TAG:初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