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先秦百萬大軍說起,中國歷代士兵數量為何越來越少?

從先秦百萬大軍說起,中國歷代士兵數量為何越來越少?

文/假行僧

都說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縱觀中國古代史,唯獨在軍隊數量上似乎是開了倒車。比如著名的長平之戰,趙軍損失多達四十萬;再比如赤壁之戰,曹操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

可到了人口最多的明清兩朝,戰爭規模卻急劇下降:薩爾滸之戰,明軍吭吭哧哧費勁吧唧才憋出十萬人;八里橋之戰,事關京師安危,清軍卻只有三萬人——這還是清廷重視英法聯軍的結果。

八里橋之戰,傳統滿蒙騎兵的噩夢之戰

士兵們都去哪了?在歷史的長河中迷路了嗎?

當然沒有。參戰士兵數量的減少,恰恰是軍隊職業化的過程。

先秦至漢,中國的兵制是民軍制與徵兵制相結合。民軍制,就是男子平日為民,戰時為軍;徵兵制,就是強制服役(通常為兩年),跟今天台灣地區、韓國的服兵役制度很像。

但要注意的是,服役士兵多少人,不代表作戰士兵多少人。在這種兵制下,管你是精兵良將,還是做飯伙夫,乃至後勤搬運工,都算作「兵」;而像秦這樣崇尚武力到了極致的國家,戰時「壯女」都會被動員起來。也就是說,此時的士兵數量,嚴格來說,指的是「為戰爭服務」的動員人數,不是直接上戰場的戰兵人數。這樣一算,士兵人數爆棚,是非常正常的。

秦軍,先秦時代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然而,時代變了,這種「全民皆兵」式的兵制已經不符合現實需要了。

漢武上有文景之倉廩,下有北擊匈奴連戰連勝,卻差點使漢帝國因為窮兵黷武、民不聊生而崩潰。漢代以後的戰爭,需要的是少而精的軍人,和多多益善的戰爭支撐能力。

軍隊職業化就不可避免了——


而民夫(運糧造械)、跟役(服務於戰兵、軍官的僕從)、輔兵(執行站崗、放馬等工作的「臨時工」)就被排除出「士兵」的範疇了——這幾類人在軍隊中佔比非常大。清代平定三藩之亂的中級軍官曾壽,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載過,僅他的跟班僕從就多達十幾人,還有一個婦女專門照顧他的衣食起居。可以看出,隨著兵種分化和統計方式的改變,士兵數量大大下降了。

現代戰爭更加需要高精尖的職業軍人,韓國、台灣等國家(地區)正在考慮取消強制兵役

自唐以後,幾乎每一個朝代的晚期,都是募兵制大放異彩的時刻。募兵制使得募來的士兵真正成了終身服役的職業軍人,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戰鬥力大為提升的同時,供養每個士兵的花費也相應增加,自然無法維持龐大的數量,能夠投入到戰爭中去的士兵人數也就相應地一再縮水了。

參考文獻:

1.肖芳麟,《中國歷代兵役制度》,1995

2.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變與財政支出關係述論》,2006

3.黃兆宏,《從雲夢秦簡看秦軍制》,2014

4.張國剛,《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20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東京大審判中最失敗的證人,為日本人作證的溥儀連法官都看不下去
西藏是從什麼時候起納入中國版圖的?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