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上都:大漢忽必烈的偉大都城

元上都:大漢忽必烈的偉大都城

過往的幾千年漫長歲月中,是否曾經有過那麼一個瞬間:某個華夏先民終於意識到木頭房子不能耐久,應該考慮一下換成石頭的。也許有過,但顯然(們)最終還是放棄了。我不知道究竟是出於何種考慮,我們的祖先始終堅持使用「大木」來營建房屋。放眼看去,他們周圍並不缺石頭——南有秦嶺,北有太行王屋二山。事實上,太行山裡的優質石材歷代都被大量開採用以製作石碑、石造像、石橋、石塔等等大型構造。

而大木的缺陷則是一目了然的。它最大的問題是:易燃。你可以隨便查閱中國任何一座古剎的資料,一定會讀到它被大火燒毀然後重建的經歷,而且大多不止一次。統治者舉全國之力營造的輝煌宮室,也往往在王朝覆滅之時被輕描淡寫地付之一炬,彷彿是挑戰者為慶祝勝利而燃放的焰火。

所以,讀過《馬可·波羅遊記》的遊人如果滿懷憧憬來到「仙那度」,一睹真容之下,難免悵然若失。在馬可·波羅的老家,羅馬帝國那些磚石砌築的古迹至今滿眼皆是。而一座木頭建築的都城,一旦毀棄,勢如冰消雪融。

說到元上都這座傳奇都城,其中最令人感慨的當屬大安閣。大安閣曾是元上都的標誌,但它卻不是上都的原創作品,而是元人將汴梁城的熙春閣拆散後遷來重建而成。熙春閣建於北宋,1126年金人南下佔領汴梁,而熙春閣得以保全。1234年元滅金,熙春閣依然還在,並贏得了蒙古大汗的喜愛,竟不惜代價把它拆走,重新樹立在千里之外的草原上。後來,「農民起義軍」來了,於是它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場大火。

汴梁城裡的大木作雖已無覓處,石頭的倒還有許多存世,散佈於大江南北,這就是著名的艮岳遺石。藝術家皇帝宋徽宗當年以傾國之力營建御花園「艮岳」,從太湖底開採奇石運來汴梁,「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數月乃至」,《水滸》里的青面獸楊志就是因為押運這些石頭誤事,最後上了梁山。徽宗的艮岳曾開創中國園林一代新風,宋室南渡之後,艮岳遺石便流散各地。蘇州園林里就有它們的身影。

更多的艮岳遺石被金人運往燕京,堆在郊外的瓊華島(今天的北海公園)供人賞玩,那時,北京城(大都)尚未誕生,瓊華島一帶還是純樸的郊野風光。汴梁御花園的石頭們眼看著元大都平地而起,又毀於一旦。八百年後的今天,瓊華島周圍的殿宇樓閣早已幾番生死,汴梁的石頭們依然健在。而且,我相信它們還將繼續存在很長時間。

元上都遺址附近桑根達來鎮的牧民正舉行祭敖包活動,這是蒙古民族綿延千年的風俗習慣,是他們表達對天地祖先崇信敬仰的方式。

蒙古人好酒,所藏金杯銀盞等器皿眾多。忽必烈汗建立上都,修起富麗的逍遙宮,那兒有神河阿爾浮,流經深不可測的岩洞,注入不見太陽的海中。那兒有十哩方圓的沃土,城牆、高塔四面圍繞,明媚的花園、曲折的小溪,丁香、豆蔻芳華四溢,樹林像山丘一樣古老,環抱著陽光燦爛的草地。

1797年10月的一天,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從睡夢中醒來,隨即寫下這首著名的詩篇。入夢以前,詩人正在閱讀英國傳教士珀切斯的一本關於歷史、宗教和世界地理的著作。書中簡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一個叫「上都」的地方建造宮殿,那裡「水量豐沛、土地平闊」,大汗遊獵其上,盡情享樂,「其中一座宮殿富麗堂皇,還可四處遷移」。

珀切斯關於上都及宮殿的想像來自《馬可波羅遊記》。在書中,馬可波羅寫到,「上都,當今大汗所建也。內有一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人物形象及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宮外城垣環繞,廣袤十六哩,內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馬可波羅的記錄非常詳細,可見他是親身訪問過那裡的。

他接著描述,草原上生活著的各種野生動物(猛獸除外)是大汗馴養的海東青(數達二百餘只)和其他鷹隼的食物。大汗每周親臨盈所視察,有時騎馬穿過御花園,一獵豹緊隨鞍後。若見到欲捕之獸,大汗就會閃身讓獵豹去撲,撲得的獵物用來喂鷹。大汗以此為樂。

草原上還有一座宮殿,純以竹莖結成,內塗以金,裝飾極為工巧。殿內圓柱包漆,雕金龍,龍尾盤繞,龍爪伸開,和龍頭一起支撐著大梁。殿頂以竹覆蓋,塗上厚厚的上好金漆,遮雨避潮。竹莖粗逾三掌,長十或十五尋,從中剖開即成兩片竹瓦,用釘釘牢,以兩百多條絲繩纏綁,風吹而不散。整座宮殿都用這樣的竹莖結成……其設計之巧妙在於,只要大汗一聲令下,宮殿可隨時遷移,拆散或重建,不過須臾。上都氣候涼爽,所以每年中近五個月的時間,大汗巡幸於此,有時駐蹕石殿,有時居於竹宮。「迨至8月28日,大汗起駕離開上都,竹宮也隨即拆除。」

除了馬可·波羅,義大利人鄂多立克在1320年代遊歷了上都,波斯伊兒汗國的史學家拉施德丁也描述過蒙元統治時期的這座城市,只是二人所記都不如馬可波羅那般詳盡。

更多歷史記錄來自為蒙元朝廷效力的漢族官員。1352年,監察御史周伯琦扈從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兒巡幸上都。在他的記述中,大都至上都有四條線路,距離從375公里至550公里不等,行途三周,同行后妃、王子及各種隨扈達數萬之眾。周伯琦寫道,「其地有驛,有郵亭,有巡檢司,闤闠甚盛。驛路至此相合,北皆草牧之地,無樹木,遍生地椒、野茴香、蔥韭,芳氣襲人。草多異花,五色,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至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也。水濼深不可測,氣皆白霧,其地有行在宮,曰亨嘉殿,闋庭如上京而殺焉。」

在中國古代都城中,上都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不僅有著清楚明確的建年,而且和當時的歷史發展密切相關。上都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20公里的灤河之畔,1256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古第四位大汗蒙哥命令他的弟弟忽必烈在此駐帳,意欲將此城作為征服中原的根據地。但忽必烈另有打算,他於1256年開始修建起一座城市,稱「開平府」。這座新的草原之城融合了中原漢地王朝都城的形制,顯示出未來元世祖的政治抱負。1259年蒙哥暴亡之時,這裡已然是宮殿林立、牆垣環繞的新城。對於成吉思汗所開創的這個草原帝國來說,城市明顯格格不入,而前者正是忽必烈的幼弟、留守漠北(今蒙古國境內)的阿里不哥竭力維護的。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自行宣布即位,之後和阿里不哥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汗位爭奪。1263年,他終於肅清政敵,鞏固了作為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同年,他將開平府升為都城,定名上都。忽必烈的理想是做中原的皇帝,在築有城垣的國都里施行統治。所以第二年,他又頒布法令,把之前的蒙古國都由哈剌和林遷至250公里以南的華北。1272年,忽必烈把新的國都定名為「大都」,今天的北京就建立在元大都的遺址之上。上都則作為帝國的「夏都」,成為蒙元歷代皇帝們避暑和處理政務之所。

穆清閣曾是上都宮城中一座極為宏偉的闕式建築,如今高大的基址仍引人遐想。考古發掘表明,明清時期曾有居民利用穆清閣基址建房居住,石磨土炕等生活遺迹猶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面對蒙哥的猜忌,忽必烈一度想到直接反了,好在被此人勸住了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