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指責北京金融外交,完全是雙重標準!
新加坡《海峽時報》2月25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說指責中國搞債務陷阱外交有失公允 中國公布 「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個被麥肯錫稱為「世界最大經濟平台」的雄心勃勃計劃引起全世界關注。但亞洲和西方一些人詆毀稱,中國這個宏偉藍圖是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明目張胆的挑戰。
這些數以百計的跨洲、跨洋基礎設施項目主要融資來源是中國政府、銀行和國有企業。批評者因此警告,中國可能是奉行「債務陷阱外交」的「新帝國主義國家」。比如,不久前,《紐約時報》宣稱,擔心「一帶一路」倡議可能使參與國負債纍纍。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中國是兩個「新帝國主義國家」之一,提醒稱「中國的東西總是有代價的——通常是以苛刻貸款和不可持續債務的形式」。這些觀點都抱有高度偏見,經不起推敲。
從歷史上看,所有大國都曾推行金融外交。19世紀,英國利用英鎊鞏固其在國際商業中的霸主地位。到了二戰後時代,美國利用強大的美元加強其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霸主地位。因此,如今金融實力增長的北京利用人民幣經略全球,這不應讓人意外。這只是國際關係中現實政治的重要部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西方評論家和政客抱著雙重標準,帶著偏見看待中國的全球意圖和行為。這令人不禁要問,為什麼英美那樣做就是樂善好施,而北京走同一條路,就被斥為意圖不良、暗藏陰謀。
實際上,凡是決定向經濟弱、政府不穩定的新興經濟體融資還貸期長的基礎設施項目,都要敢於承受巨大政治和金融風險。向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高的國家——許多都在「一帶一路」沿線——貸款,歷任政府是否能履行主權債務從來都不是能確保的。所以,其他金融家更怕風險、不願涉足,而中國願意承受風險,這些脆弱國家最終會是受益者。因此,中國貸款機構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次貸」借款者的有價值擔保、期待及時還款,並沒什麼錯。
全球所有發展融資機構,包括世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均要求其債務人全部償還優惠貸款。當北京採用這些慣常做法時,怎麼就變成了「無賴放貸者」或「帝國主義債主」呢?
事實上,批評者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京對其借款者更加寬宏。威廉與瑪麗學院的援助數據去年底整理髮布的有關中國全球發展融資的數據顯示,約4/5的中國發展貸款是「低於市場利率」的優惠貸款。
無疑,資金帶來影響力,這是現實。中國對新興經濟體的慷慨出資,為北京在受益國帶來一些政治影響力,這在國際關係中屬於正常回報。西方通過這樣做獲利,為什麼中國就不行?(作者弗里德里希·鄔為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喬恆譯)
※新德里夢裡都做不到的「征服中國」,這個男人為什麼行?
※港媒:蔡英文要打破兩岸僵局 必先承認協商基礎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