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球那麼大的一團水——劉博洋星

地球那麼大的一團水——劉博洋星

本故事純屬虛構,所涉人物名稱與知乎用戶ID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2018年2月27日,鑄造工程師 @BI3OJW 鑄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穿越接收機;十二年後,2030年,他又鑄造成功穿越發射機,隨即成立了 BI3OJW 時空穿越有限公司,開始拍賣時空穿越票,起拍價一百萬比特幣。

(1960年電影《時間機器》中的時間機器)

【BI3OJW認為:穿越需要接收機,我們之所以還沒有觀察到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人,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明穿越接收機。詳見BI3OJW 的知乎答案:《現在沒有發現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人,是否可以證明穿越到過去的時光機器還未被人類發明人類就已經滅亡?》】

那時筆者(@曇花再現)已然成為億萬富翁,並幸運地搶到了第一張時空穿越票,穿越到了 BI3OJW 系統能夠實現的最早時間,也就是今天,來向大家講述即將發生的、答主與一群知乎天文學家的悲喜故事

這要從一個知乎問題說起。

其實,題主假想的這顆完全由水構成的行星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與題主的想法略有偏差,首先,它不是體積與地球相同,而是質量與地球相同;其次,它的水也不是絕對的純,而是混有氨等少量雜質。

在宇宙中,形成純水的行星不太可能,而水H2O、氨NH3、甲烷CH4基本上在同一條件下形成,它們常常會混在一起,在寒冷的星球上凍結成堅硬的固體,天文學家把它們統稱為「冰」

太陽系中的天王星、海王星就是主要由「冰」構成的,只不過天王星、海王星和太陽系其它行星一樣還有由鐵、鎳和岩石構成的內核,而題主的這顆星球則從外到內全是「冰」。

===========故事開始的分割線===========

21世紀20年代是天文學的黃金年代,因為觀測技術和設備的重大突破,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就包括下面將要介紹的。

2024年2月,春節剛過,中國天文學家@劉博洋宣布,在類太陽恆星——ABC星的宜居帶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其質量與地球幾乎相同。這顆行星後來被命名為劉博洋星

(「劉博洋星」藝術想像圖,作者不詳)

【管理部門擔心答主泄露天機,或者篡改歷史,所以在答主穿越前刪除了答主大腦中存儲的部分關鍵信息,比如ABC星的真實編號——這顆恆星在2018年之前就已經被發現,如果被答主泄露出來,歷史將被篡改。】

經過半年的持續觀測,劉博洋在2024年8月宣布:劉博洋星有濃密大氣層,其中含有近65%的氮氣和約35%的氧氣(與地球歷史上含氧量最高的時代相近),這顆星球上有很大概率具有生命。【劉博洋認為:如果我們發現一顆有大量氧氣的行星,那麼這顆行星就極有可能存在生命。 詳見劉博洋的知乎答案:《人類能探測到其他星球的生命嗎?》】

又過了半年,2025年2月,劉博洋正式發表文章,宣稱經過持續觀測和研究,排除了其它各種可能性,確認劉博洋星上存在生命。

(BBC突發新聞畫面)

劉博洋在文中寫道:

氫佔了全宇宙的3/4,剩下1/4又絕大多數是惰性的氦,所以當宇宙中的其它原子例如碳、氮、氧經化學反應形成分子的時候,最大概率是和氫反應,形成甲烷、氨和水。

基本上,一顆行星形成後,其原料中的氧絕大部分都會被消耗在形成水上面,即使剩餘一點,也會很快被其它還原性元素(大部分化學元素在氧面前都呈還原性)所消耗,所以,宇宙中的行星,正常情況下是不應該有遊離的氧氣的

即使某個行星在其形成史中經歷特殊的原因,在大氣中產生了氧氣,在這種特殊原因消失後,氧氣也會很快通過氧化其它元素消耗殆盡。

化學是複雜的,也許在很高或很低的溫度下,有更多的分解氧化物得到氧氣的機制,但據我所知,在與地球表面相近的溫度範圍內,自然界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氧氣的機制只有兩種

1、光合作用(例如地球);

2、光解作用,即水在陽光作用下分解為氧和氫(例如木衛二)。

參考資料:維基詞條「宇宙元素丰度」】

劉博洋隨後又寫道:

木衛二質量太小,引力不足以將任何氣體長時間留住,其大氣層顯然是其表面大量的水冰近期蒸發的水蒸氣光解的產物。光解產生的氫氣和未光解的水蒸氣會迅速逃逸,而相對較重的氧氣則可以停留得更久一些,因此木衛二大氣幾乎全是氧氣,但木衛二距離太陽太遠,蒸發和光解都極其緩慢,逃逸又在持續進行,因此大氣層極度稀薄,僅有10^-12巴

像劉博洋星這樣大的行星大氣不可能如此稀薄,它的引力足以將任何分子量大於25的氣體長期保留在大氣層中,諸如氮氣和氧氣。根據劉博洋星的質量、溫度及大氣成分推斷,其大氣壓可能與地球相似。

如果劉博洋星的氧氣也是由光解產生的,那麼要維持0.35個大氣壓分壓的氧氣,光解作用必須進行得非常迅速,否則氧氣將因為氧化作用而在500萬年內被消耗殆盡。

光解水在形成氧氣的同時也會形成氫氣,而氫氣會立即上升到大氣層頂,類地行星的引力不足以約束氫氣,氫氣會迅速逃離星球,因此光解是個單純消耗水而非循環利用的過程。在劉博洋星上,如果要依靠光解來維持如此巨量氧氣的存在,那麼即使這個星球大部分質量都是由水構成,這些水也會在數千萬年之內消耗殆盡

ABC星是一顆與太陽十分相似的恆星,年齡在45億年~50億年之間,如果我們相信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那麼劉博洋星也應當有45億年以上的歷史。如果劉博洋星上發生著快速的光解作用,即使它的初始質量比土星還要大,它也不可能持續到現在。而質量達到土星那麼大的行星,其形成過程中不可能不吸積氫和氦,成為一顆氣態巨行星,但劉博洋星大氣中僅有少量的氫,幾乎沒有氦,因此其初始質量不可能比土星還要大。

(木衛二Credits: NASA/JPL-Caltech/SETI Institute)

接下來,劉博洋列出一大堆答主看不懂的數學公式,計算了如果劉博洋星的氧氣來自光解,其上的水最多能夠維持多長時間。緊接著,劉博洋又寫道:

因此劉博洋星氧氣的光解來源說不成立,除非它曾經在遠離母星的地方,只是最近發生軌道遷移才來到現在的位置。

為了了解劉博洋星是否發生過軌道遷移,我們對ABC星進行了連續的觀測,結果是ABC星附近10000天文單位內除劉博洋星之外,沒有第二個比月球更大的天體【觀測精度如此之高,是因為他用的是2024年的技術,答主注】;ABC星是單星,在5光年範圍內沒有伴星圍繞。

結論是沒有其它恆星和行星能對劉博洋星造成引力攝動,使它軌道變化。它從45億年前誕生以來就在現在位置。

隨後是一大堆觀測數據,答主看不懂也記不住所以就不列了。

最後,劉博洋寫道:

相反,如果假定劉博洋星上面正在發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那麼這一切就有了合乎邏輯的解釋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和有機物,然後氧又通過燃燒有機物或呼吸作用重新回到二氧化碳中去,這是一個循環利用的過程;或者氧氣被岩石中的鐵等金屬消耗掉,這個過程中雖然不能被循環利用,但十分緩慢,並且,行星上的火山活動會持續地供應二氧化碳,成為新的光合作用原料。最直接的例證就是地球:由於光合作用的產物不會逃離地球,鐵對氧氣的消耗又十分緩慢,因此地球上的富氧大氣可以長期持續。

……

……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博洋星是有生命存在的,並且正在進行光合作用

(21世紀初發現的一顆宜居行星開普勒22b藝術想像圖Credits:NASA/Ames/JPL-Caltech)

文章發表後,劉博洋星立即成了全球天文學研究的熱門,無數的望遠鏡和其它儀器都對準了它。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多個團隊的觀測研究結果相繼證實了劉博洋的發現。

但是,就在劉博洋論文發表半年後,一台最新的超級行星攝譜儀投入了運行,它能以極高的靈敏度對系外行星的光譜進行分析。

【目前天文學家對行星大氣的分析,用的是恆星攝譜儀,當行星凌恆星的時候,將凌星時的恆星光譜與恆星之前的光譜相減,就得到行星光譜。但這台新儀器則可以直接觀察到行星光譜,大大提高了觀測靈敏度】

(歐南台 HARPS 攝譜儀,用於搜尋系外行星的高精度攝譜儀Credit:ESO)

超級行星攝譜儀立即發現了兩個疑點:

1、劉博洋星大氣中的氫含量和水蒸氣含量比地球高了不少;

2、劉博洋星的溫度明顯比地球要高出許多。

對此,劉博洋是如此解釋的:

關於第一點,正如地球上也會發生少量的光解作用一樣,劉博洋星的氧氣雖然主要由光合作用產生,但它仍然會有少量的光解作用。如果假定劉博洋星的海洋面積比地球更大,加上溫度比地球略高,因此大氣中水蒸氣含量更高,光解作用也會比地球上進行得更快一些,氫氣的含量也因此會更高一些

關於第二點,劉博洋星的大氣層可能比地球更濃密,雲層也更厚,我們無法觀測到劉博洋星的固態或液態表面的反光,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高層大氣,而高層大氣,例如地球的電離層,溫度是比較高的,這可以解釋我們觀測到的反常高溫。

這兩條解釋看起來沒有太大毛病,加上反駁者無法回答這個關鍵問題:如果氧氣是光解作用產生的,那麼在幾十億年時間裡,劉博洋星的水為什麼沒有消耗完呢?於是,漸漸地,質疑聲消失了,劉博洋的發現被公認。

劉博洋獲202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為劉博洋是發現外星生命的第一人,他被輿論譽為「外星生命之父」。

【外星人:滾!我沒有這樣的爹!】

(學生時代的劉博洋,攝於2017年)

===========故事轉折的分割線===========

就在劉博洋獲獎的那個月,一位中國的美女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專家@haibaraemily 加盟了擁有那台超級行星攝譜儀的機構,她開始用這台儀器研究劉博洋星。

(haibaraemily 博士的身份證照片)

不久之後,haibaraemily 就發現一件非常非常奇怪的事:儘管這台儀器能探測到行星大氣中10ppm的成分,可是她無論怎麼找,都找不到劉博洋星上的氬的譜線。

這意味著,劉博洋星沒有氬氣!

對此,haibaraemily曾經在一個科普節目中這樣解釋:

地球大氣78%是氮氣,21%是氧氣,剩下的1%中,其中0.94%是氬氣,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其餘所有成分加起來才0.06%(以上數據均不包括水蒸氣,因為水蒸氣在大氣中含量變動極大)。

雖然在惰性氣體中,氦和氖在宇宙中含量比氬分別高了三個和一個數量級,類木行星中這兩種氣體也很豐富,在地球上它們卻非常稀有,因為氦的分子量只有4,氖也只有20,對於地球這種質量的行星來說太小了,地球引力不足以留住它們,而氬的分子量高達40,於是「山中無氦氖,氬氣稱大王」

有人可能要問,那麼二氧化碳呢?CO2的分子量高達44,在金星上也大量存在,地球上CO2為什麼這麼少呢?

這是因為,1、地球上有水,水能溶解CO2形成碳酸,然後再與金屬離子(主要是鈣離子)結合形成碳酸鹽,沉澱到岩石中去了;2、地球上有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剩餘的CO2幾乎全部轉換成氧氣了

還有人要問:水蒸氣的分子量才18,比氖還低,即使地球上通過光解作用分解水蒸氣的過程十分緩慢,水蒸氣也應該可以直接逃逸啊,為什麼地球上的水沒有全部散失到太空中呢?

這主要是因為水在地球這個大氣壓下,沸點高於地球表面溫度,因此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體存在,少量蒸發出來的水蒸氣,在對流層上部的低溫中也會再次凝結成液態水,變成雨降回地面。

【詳見曇花再現的知乎回答:《土衛六的甲烷是怎麼形成的?》】

沒有氬氣??!!!

haibaraemily十分震驚。

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冥思苦想:

究竟是什麼樣一種機制能讓一顆類地行星在能保留大量氮氣(分子量28)的情況下卻喪失了氬氣呢?她在日記中寫道:

除非——形成這顆行星的原料中,本來就缺少氬!

可是ABC星明明是一顆類太陽恆星,其金屬量甚至比太陽還略高一點,氬的含量也比太陽更高一些!

這真的不科學啊???!!!!!

接下來,haibaraemily繼續設想:

既然沒有氬,那麼是不是連硅、硫、鈣等等這些與氬接近的元素都沒有呢?很可能。並且,既然連氬、硅都沒有,更重的例如鐵這樣的元素就更不可能有了。

一個沒有硅和鐵的行星?那麼就不會有硅酸鹽岩石,也沒有鐵質內核——一顆幾乎全部由「冰」組成的行星!

haibaraemily心想,這雖然看起來十分的不可能,但不能完全排除!

不過,這要怎麼去驗證呢?

【硅和鈣本身不是氣體,也幾乎不會形成氣體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大氣成分無法了解這些元素在行星上的含量;硫雖然可以形成二氧化硫,但因為化學活性太強,在一個有水的星球上,它會很快與其它物質反應生成硫酸鹽或亞硫酸鹽,因此在含水行星大氣中也是幾乎探測不到的。】

次日,另一位天文學家,@凌晨曉驥 來訪,haibaraemily把自己的困惑提出來與之討論。

「一顆不含硅酸鹽和鐵的行星,密度估計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我們能測得這顆行星的精確體積,就能驗證你的想法。」凌晨曉驥如是說。

「精確測量體積?這……難道不是天方夜譚?」haibaraemily質疑道。

「哈哈哈哈!」凌晨曉驥笑道:「你知道我這幾年在做什麼嗎?」

「2017年,我在知乎上和一位專門搞精密儀器的、名叫曇花再現的人討論過望遠鏡的解析度問題,後來我們就開始了合作,我負責搞經費,由曇花再現的公司負責研製具有極高解析度的超級干涉望遠鏡,經過幾年的努力,就在前幾天,已經投入使用了。」

於是兩位天文學家一起來到了凌晨曉驥的辦公室。

「你的望遠鏡呢?」haibaraemily問。

「諾,在那呢!」凌晨曉驥指了指天空。

(達爾文號任務,21世紀初歐洲人設想的一個空間望遠鏡干涉陣項目Copyright ESA 2002)

原來這台超級干涉望遠鏡在太空中,是由相距數萬公里的幾十片鏡片構成,其解析度足以看清火星表面的一粒花生米。

【工程量如此巨大,相信各位讀者現在明白了,答主為何能成為億萬富翁。】

【知乎問題《在專業天文領域,你認為目前的天文望遠鏡主要的不足是什麼?》答主和凌晨曉驥的討論在評論里。】

兩人來到控制室,讓超級干涉望遠鏡對準劉博洋星。

通過這台望遠鏡,他們直接看到了劉博洋星的盤面。

最終測得劉博洋星的直徑為21500±500公里,約為地球1.69倍,體積約為地球4.8倍。鑒於該星球質量與地球相等,因此它的密度只有地球21%。

他們還同時發現,劉博洋星的天空中完全沒有雲

這個結果初步證實了haibaraemily的設想:劉博洋星非常可能是一顆不含重元素的純冰行星

不,鑒於這顆行星的溫度,我們不妨稱其為水行星,這顆行星的表面及其以下相當的深度內都是液態水。

(水行星藝術想像圖,作者不詳)

現在,許多讓人困惑的疑點,有了最新解釋:

——劉博洋星只有水,沒有岩石,因而大氣中也沒有塵埃

——沒有塵埃,也就沒有凝結核,這意味著水一旦蒸發成水蒸氣,就難以再凝結成水,通過降雨落下去。這也就解釋了劉博洋星明顯比地球高的水蒸氣濃度

——水蒸氣是非常強的溫室氣體,這將導致該行星上強烈的溫室效應,這可以解釋劉博洋星儘管離ABC星比地球離太陽還要略遠一點,卻為何比地球溫度更高。

——因為水蒸氣不會凝結,它又足夠輕,可以上升到大氣層頂部,在這裡,遭遇強烈的恆星風和紫外線,將導致非常強的光解。這可以解釋行星上大量的氧氣和比地球明顯更高的氫氣的來源。

兩位天文學家本打算立即發表這一結果,但轉念一想,劉博洋一定會質問他們這兩個問題:

1、在ABC星旁邊的這顆行星,為何成分與ABC星相差如此巨大?

2、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行星上的水為何沒有通過光解消耗完?

於是他們決定先不發表論文,他們需要尋找更多證據。

==========故事分支的分割線==========

話說在中國國家天文台,有一位長期研究星雲的天文學家,名叫 @狐狸先生,數年前,他曾經研究過一個有趣的星云:DEF星雲,又稱狐狸星雲(不是早就發現的狐狸皮星雲)。

(國家天文台研究員狐狸先生的身份證照片)

狐狸星雲之所以有趣,就在於它的成分。和其它所有星雲一樣,它也是幾乎全部由氫和氦組成,不同之處在於,這個星雲的其它元素:它含有氖及其以前的各種元素,而比氖更重的元素幾乎一點都沒有。

(狐狸皮星雲,Adam Block)

狐狸先生認為:

狐狸星雲中的金屬【天文學上把所有比氦重的元素都稱為金屬】來源於上一代恆星的核合成。由於一種後來被學術界命名為「狐狸先生過程」的機制【這機制答主看不懂所以不詳細介紹了】,在這個星雲中從來沒有誕生過較大的恆星,基本上都是紅矮星或橙矮星,因其質量較小,核反應最多只能進行到氖的合成,因此這個星雲沒有比氖更重的元素

後來,狐狸先生又發現了一個星流,其成員星元素含量與狐狸星雲成分完全一致,計算其軌跡,很顯然這些恆星都來自一個形成於狐狸星雲的疏散星團,因此將其命名為狐狸星流

(銀河系中的部分星流,Credit: Ana Bonaca)

這一天,狐狸先生在看一篇文章,其中介紹了一顆新發現的紅矮星GHI星。

狐狸先生髮現,GHI星的元素構成,與狐狸星流的恆星完全一致。元素構成比例是恆星的家族名片,這顆GHI星顯然應該屬於狐狸星流

但是讓狐狸先生驚訝的是,GHI星的運動方向和速度,與狐狸星流相去甚遠。

這不太對勁呀!

GIF

狐狸先生一邊思考著這顆奇怪的GHI星,一邊趕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

會議間隙,狐狸先生見到了老相識 haibaraemily 和凌晨曉驥,他們向德高望重的狐狸先生彙報了關於劉博洋星的最新研究成果。

「沒有氬的行星?」

「幾乎完全由水構成的行星?」

狐狸先生聯想到了狐狸星流和奇怪的GHI星。

三人一起來到電腦旁,開始用軟體模擬。

代入ABC星、狐狸星流、GHI星的運動參數,他們驚奇地發現,在大約50萬年前,三者交匯於一點。

為了慎重起見,三人立即趕回駐地,分別調出觀測資料,對這些天體的運動參數進行更仔細的核算。狐狸先生還特意向GHI星的發現者索取了原始數據。

經仔細核算,真相終於大白:紅矮星GHI星本來與狐狸星流運動方向一致,50萬年前,它以不到2個天文單位的距離與ABC星擦肩而過,隨即轉了個大彎,折向了另一個方向。

(在太陽系裡轉了個大彎的小天體奧陌陌。GHI星經歷的與此類似。)

同一時間,另一項觀測結果也出來了:凌晨曉驥利用超級干涉望遠鏡觀測了ABC星上黑子的運動,發現ABC星的自轉方向與劉博洋星的公轉方向夾角達到98°。

所有這一切證據,都指向一個結論:劉博洋星原來是GHI星系統的行星,50萬年前,GHI星經過ABC星附近時,它被ABC星俘獲了

「劉博洋星上的氮氣,顯然是氨光解產生的,那麼甲烷呢?既然有水和氨,那麼同為『冰』的成分甲烷,在劉博洋星上也應該存在啊?」狐狸先生有點困惑。

haibaraemily,這位行星科學專家給出的解釋是:

讓我們看看土衛六吧,土衛六大氣中有大量的甲烷,其固體表面也有液態的甲烷湖,而其固態表面則很可能是水冰和固態氨組成的。

質量這麼小的土衛六之所以還能保留分子量僅僅16的甲烷,是因為土衛六的溫度在甲烷的沸點附近,雖然有部分甲烷會成為氣體進入大氣,但在大氣高層則會像地球上的水那樣,通過凝結降雨的形式再次回到星球表面,而不至於全部散失。

反觀木衛二和木衛三,它們的溫度比土衛六更高,甲烷即使在其大氣上層也不能凝結,因此它們的表面有水冰,有氨,卻沒有甲烷,大氣層也沒有甲烷。

如果劉博洋星在GHI星旁邊的形成環境,溫度與木衛二和木衛三的形成環境相似,而遠高於土衛六形成的溫度,那麼它上面的水與氨可以凝結成固體得以保留,但甲烷只能是氣體,而劉博洋星的質量,顯然不能留住分子量只有16的甲烷氣體

如果劉博洋星的形成溫度更高一些,高於氨的沸點,因為氨溶於水,所以氨仍能保留一些,但甲烷不溶於水,它無法保留下來。

即使劉博洋星因為某種原因仍有少量甲烷,它也會在富氧大氣中燃燒殆盡,形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會溶解到水中,並與星球上微量的鋰、鈹等金屬離子(鋰和鈹在宇宙中本來就比碳、氮、氧少很多個數量級)生成難溶的碳酸鹽,沉澱到星球核心去了。

(土衛六Credits: NASA/JPL/Univ. Arizona/Univ. Idaho)

那麼為什麼劉博洋星的氮氣比氧氣含量更高呢?這是不是說明它主要是由氨組成的?」凌晨曉驥問。

haibaraemily 說:

從對劉博洋星表面的研究結果來看,它應該是以水為主要組成成分的,僅含少量的氨。至於大氣中的氮氣含量比氧氣含量高,應該主要是因為氨比水更容易分解,因此氮氣的生成率更高。另外,因為氧太活潑,它會氧化行星上的其它元素(鋰鈹硼……)而被消耗。

「現在,雖然我們已經證明了劉博洋星的氧氣主要是靠水的光解產生,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依然無法證明劉博洋所說的生命是否存在。」基於對劉博洋獲炸藥獎的羨慕嫉妒恨,打臉劉博洋成了 haibaraemily(以及所有知乎天文學家)最感興趣的事。

GIF

「在我們對生命存在的可能形式了解非常有限(我們只研究過地球)的情況下,我們用任何手段都無法證偽劉博洋星存在生命。但,我們可以證明劉博洋星不存在與地球相同的這種形式的生命,也就是說,只要證明劉博洋所說的光合作用不存在就可以了。」狐狸先生說。

「劉博洋星的溫度那麼高,可以認為不適合生命存在嗎?……不行,地球上也有在100℃以上生存的生物」凌晨曉驥自言自語。

「沒有鈉、鎂、磷、硫、鈣、鐵……這些生命必須元素呢?……似乎也不行。」haibaraemily小聲嘟囔。

「有了!」狐狸先生一拍腦袋,「把你的攝譜儀和他的望遠鏡結合起來!

「那又有什麼用呢?」凌晨曉驥不解。

那樣我們就可以直接觀察劉博洋星上有沒有葉綠素的光譜!

「哈哈哈哈哈哈!」——想到劉博洋的臉即將被打得「啪啪啪」的,三人萬分激動。

於是,超級行星攝譜儀與超級干涉望遠鏡的合併工作啟動。當然,這項浩大工程也讓曇花再現(即筆者)又大賺了一筆。

(曇花再現得手之後)

2027年10月,三人的論文發表,立即轟動了世界。「外星生命之父」劉博洋名譽掃地。

2028年,狐狸先生、haibaraemily、凌晨曉驥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再次轉折的分割線===========

2029年,曇花再現獨自建成了「特超干涉望遠鏡」,將數萬個鏡片安裝於柯伊伯帶,其等效口徑相當於100天文單位。

(柯伊伯帶,圖:NASA)

這一年的最後一天,曇花再現拍下了劉博洋星的最新高清照片。

(拍攝命令下達前夕,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作者不詳)

照片上,

赫然有一艘航空母艦。

(地球人類的航空母艦,圖片僅供參考)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文八卦學 的精彩文章:

TAG:天文八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