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特輯:中國一年,全球十年!
「這裡有大把的賺錢機會,遍地黃金,留在國外幹什麼,再不回來就錯過了。」
「這個世界真瘋狂,回來簡直適應不了,放到5年前我根本不敢想像國內是這樣。」
每個從國外回來的人都會這樣驚嘆。
也許在我們看來,從2012-2017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只是普通的5年,可能卻因為其獨具特色的經濟形態和商業環境,成為值得被記住的一個階段。
5年時間,淘寶和京東已兩頭獨大,四通一達的物流配速令人驚呆;微信支付寶不可或缺,上到大小商家,下至街頭小販,移動支付成了生活必須品;高鐵速度已不亞於飛機,春運60%以上的運輸壓力,都能輕鬆應對。
5年前,出國回來的人常感嘆,國內發展太慢,美日如何如何先進,隨便一個上市公司都能碾壓地方研究所的科研能力。而5年後,他們紛紛回國,拿起了鋤頭和鐵鍬,吃起了從前看不上的窩邊草。
那些曾經因看不懂的批評聲,逐漸被「中國才有更多的機會」而取代。
但「機會」的另一面,是滿街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對著手機拍Gif的東北老鐵,形形色色的零食貨架、貨櫃,還有熱鬧無比的區塊鏈和ICO,眾多新事物新理念一涌而來,讓人感嘆,「騙子太多,傻子根本不夠用」。
在那些久居海外的人眼裡,中國過去5年發展的太快了,快到他們怕下次回到國內,已經錯過所有商機。
世人常說水至清則無魚,對商業來說,越渾的水,越有機會摸到大魚,從而讓財富的指數級增長和社會地位的飛躍,有了可能。
但飛奔的中國經濟,有太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01
為了無人而無人的新零售
2013年,地產行業遇冷後進入新的狂歡期,各地地王頻出,致使房價上漲預期快速加劇,當年北京地王的價格是,7.3萬元平方米。
同年,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受挫,次年終於投入華爾街的懷抱。
當年快消主流渠道依然是連鎖大賣場、個體超市、夜市地攤和5元店,那是沃爾瑪、家樂福最後的掙扎。
今年2月,家樂福已經基本向中國互聯網公司「投降」,而三年前,關於家樂福的新聞,還是「大變革:未來3年將進駐到約100個城市」。
就在2013年,文哥看著國內房價逐漸抬升,他打消從日本回國的念頭。5年過去,他日本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過上了同齡人眼裡「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移民生活。
來自中國的業務絡繹不絕,直到去年,他好不容易抽出時間回國一趟,結果,無時不刻的震驚成了他回國之後的常態。
再回故鄉,自然是要拜訪下老朋友,打車路上,無論是車載廣播還是路邊的廣告,處處都是「馬爸爸」推崇的新零售。
到了朋友的公司,他一進門又被3-4個零食貨架所吸引,出於好奇,他一邊拿手機掃,一邊找朋友問。甚至在飯桌上,還聽幾個朋友說要去做無人零售店,而更令他吃驚的是,居然他們說用幾頁PPT就能撬動千萬融資。
有那麼一瞬間,文哥覺得自己就是個鄉下來的傻X。他不禁反問,是不是自己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在日本,便當和便利店隨處可見,你看不到這種類似集裝箱的無人零售便利店,也看不到寫字樓和酒店裡的無人零售貨架,當然,也沒有花花綠綠的共享單車。
文哥說,他對日本無人零售的唯一印象是,在一個歐美品牌的超市裡看到的一條自助結賬的通道,好像還是個外國的牌子。
要說「無人零售」這些年在日本毫無建樹,也對,也不對。
冰淇淋、飲料(咖啡和各類軟飲料)、香煙,是自動售貨機最常見的三樣商品,當然還有一些情趣用品也通過這樣的形式和消費者見面。
在文哥看來,國內炒熱的無人零售貨櫃或者無人零售店,無非是自動販賣機的放大和升級版。
在日本從自動販賣機上刷一包420円的萬寶路爆珠,只要一張西瓜卡,比起掃碼、授權、結算付賬快上不少。
「足夠方便了。」他搖搖頭,叼著煙,暗暗思考說。
那麼,為什麼日本不通過無人概念去重塑零售業態,尤其是在人力成本如此高的情況下?
據文哥了解,日本服務員的一年收入,摺合人民幣至少20萬人民幣,當然生活成本相較國內確實高一些。
在日本,便利店門口的咖啡、關東煮都是自助的,付完錢給你個杯子,然後自己裝。也沒人盯著你看,到底拿了多少東西。
一般日本的便利店,400平以內,也就2-3個人員工當班,通常都會有一個華裔。除了便利店,葯妝店、箱包店等,華裔導購也是這裡的標配。
很多事情,是機器取代不了。尤其顧客進門時,溫暖、禮貌的微笑,而是冰冷的機器和RFID無法傳遞的。
便利店的起源地都不嘗試的無人零售,成了國內資本熱捧的風口,為了無人而無人的新零售,讓人確實有點看不懂。
回到日本的文哥不禁感嘆,現在的中國真是一個喧鬧的社會,悶聲發大財,好像不再是大家認可的商業邏輯,那些曾經站在時代浪潮上的人,似乎總是能夠找到一個又一個讓人拿出畢生積蓄的新風口。
02
硬體生產的前世今生
老李在美國的時間更長,再次在國內見到他,是在他上海的新辦公室,他靠著沙發,一臉的春風得意。
距離他第一次出差美國,已經過去差不多15年。那會兒IBM和微軟在北京的寫字樓車水馬龍,如今,卻是門可羅雀。
三年後他MBA畢業,先在美國摸了一圈,然後親自組建團隊,在美國再次創業他做了現在這家智能硬體的公司。產品主攻海外市場,但總部卻在國內,這幾年恰好趕上了智能家居起起伏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不停地來回跑。
川普上台後,吸引了本土製造業和生產型企業往回搬。但這事只有大廠可以干,其他製造業依然散落在全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
國內製造業,出海逆襲的機會,似乎來了。
雖然美國的硬體團隊都非常牛,但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多多少少又感染了喬幫主的完美主義,所以整個過程非常的緩慢。
但受制於生產能力和供應鏈配套,成了他們的軟肋和致命傷。在美國開一個簡單的模型,可能超過6個月。
歐美的智能硬體市場不同於中國,沒有價格戰,活下來就意味著活的滋潤。
而地球的另一端,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卻是另一方景象。
跟美國矽谷呆板和學院派的作風比起來,深圳華強北「濃厚」的商業氛圍就顯得赤裸和粗暴,在這兒,只要出錢,沒有什麼做不出來。
老李的美國朋友,半年時間就開了一次模,後來真的受不了了,開始飛深圳開模。
「以前6個月迭代一次,現在2個月能迭代6次。」通常一個禮拜就完成一次開模,最長也只要2周。
按理說,源源不斷的訂單和賺不完的錢,但這些國內的工廠,他們活的好么?
答案是否定的。
老美精明的很,基本能算到0利潤,國內的生產商只能賺點出口退稅,因為你不做,有的是人搶著做。
行業太透明競爭太激烈,價格戰成了首選,而結果就是大家都沒飯吃。
沒有更好的產品設計,沒有更新的技術研發,只有一條條空置的流水線和無人問津的大門。
所以國內市場一家獨大沒什麼新品牌出現也沒什麼好奇怪,要麼補充小米的生態鏈,被收購,要麼,就是等死。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同的世界,是差不多的尷尬。
在中國,就是這樣的現狀,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世界,瘋狂到沒有人敢停下,企業家的自殺,程序員的猝死,雖然悲傷,但不再那麼難得一見。而我們的產品高速迭代都是這樣換來的。
03
以後要靠無人機?
外賣市場興起後,穿著紅黃藍各樣顏色的外賣小哥,成為了國內大街小巷一道新的風景線。
風調雨順或是暴風驟雨,外賣小哥都騎著他們的小電驢,甚至不惜闖紅燈,騎機動車道,也要在準點送達。
跟快遞小哥一樣,他們是千禧年之後,大部分白領最「親」的人。
Peter大概2年前留學美國,去年12月,他回國做了個小手術,休養了一段時間。
美國的外賣一般在15-20美元起送,跟「30減12」或者「50-25」的滿減優惠不同,不僅沒有優惠而且還要不少的小費。
而這個小費,大概夠吃一頓國內的外賣了。
除了貴,另一個特點是送餐慢,1個小時都不一定等來,而且你還沒轍。
想投訴?人家也從不承諾30分鐘必達。萬一外賣小哥不開心,怕是就沒有下次了。
費城也有外賣平台Grubhub,但Peter一年也沒用幾次。
小城市沒那麼大需求,沒有那麼多訂單。美國大多是「955」的工作時間,周末以家庭為單位聚餐吃飯。而且速食文化和素食文化又十分盛行,大多數人都追求健康營養。
在Peter的印象里,美國人更習慣在餐館酒吧的特價時間,吃點美食,喝點小酒。大部分人下班開車穿過街道,回到郊區的房子,在自家邊上的town里,吃頓晚餐犒勞一天辛苦工作的自己。
互聯網紅利,僅僅適合那些人口溢出的城市,而那裡的生活似乎總是充滿了省吃儉用的掙扎。
回國之後,Peter陸續看過幾個關於外賣小哥的新聞和資訊,美團發展那麼迅速,可外賣小哥的待遇和地位似乎絲毫沒有提高。
想想國內那些外賣小哥,再看看美國,他突然覺得有點無奈。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同為服務行業,站著的人眼裡看不到跪著的人。
同美國一樣,日本也是類似的情況,外賣的價格,較堂食,價格至少貴30%。
雖然日本便當隨處可見,但配送的人力成本實在是太高了,跟國內的「廉價」外賣不同,在日本吃外賣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日本人眼裡,真的要省錢,就家裡做了帶到公司。零售超市有很多半熟的即食食品,自己做起來也不麻煩,而且,本身便利店覆蓋廣,微波爐速食都能解決這些事情。
「所以,換個角度想想,一份30塊錢還有減免的外賣,裡面到底都是些啥?打包好,颳風下雨都有人配送幾公里,完了還不能超時。」
「想想這些加起來要多少錢,完了說外賣的價格還要比堂食低!」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商業邏輯?你根本看不清,也弄不懂,從所謂的拼技術、拼產品,到拼規模,最後不過是拼融資和補貼。
這樣的商業真的合理嗎?
在中國,沒有老經濟,只有新商業,可是在新商業環境下,過度宣傳概念、融資燒錢補貼、一味追求快和新、神化巨頭和財富崇拜……這些只是過程中的陣痛,還是不能解決的癥結?
過去的五年,中國湧現了太多獨角獸,也許不曾參與,但一定有所聽說。下一個五年,是這些獨角獸變得更巨大,還是他們會轟然倒地,誰也說不準。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文章∣啟明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TAG:鋅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