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地中海的地名,少不了希臘神話的介入,博斯普魯斯海峽也是如此。「博斯普魯斯」這個詞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中,希臘的萬神之王宙斯,愛上了一位人間公主,於是把自己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這位美麗的公主,從海峽東岸游到了西岸。這個海峽因此有了「博斯普魯斯」——「牛渡」之名。

神話為什麼選擇牛這個陸地動物來渡海,相信是有其現實基礎的。這條把今天的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的海峽,最窄處只有700米,最淺處只有27米,遠古用牛來渡這段海,看上去也有某種可能性。歷史上是否有牛渡海峽,沒有記載。史書只記下了重要的「人渡」——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西侵歐洲時,就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搭建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歐洲人發動「十字軍東征」時,也曾乘船渡過這裡,直逼耶路撒冷。

依海峽而生的這個城堡,原是古希臘移民城市,稱拜占庭,公元前660年為希臘人所建。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把它定為首都,改稱「君士坦丁堡」。395年東西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作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首都,成為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1453年,它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攻克。

這是1453年奧斯曼破城之前的一幅君士坦丁堡地圖,它出自佛羅倫薩製圖家博代爾蒙特(Bo Delmonte)的《愛琴海群島圖集》,此圖集製作於1420年,原書已經不復存在,後世出現眾多再版書。博代爾蒙特熱衷於考古,曾數次從威尼斯出航前往愛琴海,為其贊助人紅衣主教搜尋希臘的手抄本。兩次親臨君士坦丁堡這一歷史名城,使得他製作的君士坦丁堡地圖貼近時代又相當精準。

此圖方位為上北下南,可以看清楚君士坦丁堡的大格局,城市橫跨將歐洲和亞洲一分為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也橫跨了哈立奇海灣(也稱金角灣)。圖的右側是馬爾馬拉海,右上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右邊的小部分城市是君士坦丁的亞洲部分。圖上處於最顯著位置是城市的核心,經歷一千多年作為拜占庭帝國首都的輝煌後,它已露出風燭殘年的跡象。左下方處最主要的拱柱結構建築已毀壞。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軍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曾對君士坦丁堡大肆洗劫,它標誌著自從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建立後這個城堡的首次衰敗。圖左側特別描繪了環繞這座城市的護城河和雙牆結構,還有幾十個瞭望塔的城防體系。佔據地圖中主導位置的是羅馬人於537年修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圖左上方牆附近還畫有君士坦丁君王的宮殿、已不復存在的跑馬場,右下方有大型斗獸場式的建築和許多科林斯式紀念柱以及左上方的風車……這些描述完好地再現了1420年至1453年奧斯曼人破城之前,君士坦丁堡的真實景象。

此圖右側沒有仔細描繪君士坦丁堡亞洲部分,事實上,早在1453年奧斯曼人沖城之前,這裡已經是土耳其人的天下了。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正是從這裡出發率領10萬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克了號稱堅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這裡改為奧斯曼帝國首都,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這座海峽城市的歷史,而這座城市的歷史,也就是對這個海峽的交通控制史。這個海峽是東西方爭奪的一個焦點,它的北部有兩個海,一個是平均深度只有13米的世界上最淺的海——亞速海,船要出亞速海(「The Sea of Azov」多數學者認為它的名字來自一座稱為「Azov」的城市,這詞語在土耳其語是「低」的意思,旨在說明城市的地勢)。必須通過克里木半島西岸和俄羅斯塔曼半島間的41公里刻赤海峽,才能進入到另一個海——黑海。

在這幅1490年版托勒密式的莫斯科公國地圖上,亞速海以拉丁語標註的「Palvs Meotis」,可以看到較早的刻赤海峽的描繪。出亞速海的船要想南下走出黑海,就要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不過出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也不能直接進入地中海,接下來還要經過馬爾馬拉海,還有一個相鄰的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共同構成了這一個亞洲水陸咽喉,它就是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東連馬爾馬拉海,西通愛琴海,是通往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是歐洲加利波利半島和小亞細亞大陸之間,架設跳板的最好的地方。由於海峽最窄處僅有1.2公里寬,公元前5世紀,波斯大軍曾在薛西斯一世率領下,搭建了一條用船隻連接而成的橋樑,穿過達達尼爾海峽進犯希臘。一百五十年後,亞歷山大大帝用了同樣的方法遠征波斯。從很早的時候起,這裡就是戰略家和繪圖家描繪的重點。

這是一幅奧斯曼土耳其製圖師慕尤丁?帕里斯(Muhyiddin piriris)於1526年繪製的達達尼爾海峽專圖。1524年帕里斯護送蘇萊曼大帝的大宰相易卜拉欣?帕夏抵達開羅時,帕夏十分欽佩帕里斯的航海圖,於是委託他編繪一份地中海各港口的地圖集。這種地圖集留存至今的有兩個版本,分別見諸16世紀和17世紀很多份手稿當中。它們共包括多達239幅地圖。這幅達達尼爾海峽地圖來自這個地圖集的第二個版本,目前,保存在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皇宮博物館。

此圖方位為上南下北,圖頂部朝向西南,它準確的繪製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連接愛琴海和馬爾馬拉海的60公里奧斯曼土耳其管轄的海峽(從地圖中央向右下方穿越)。海上的暗礁用「十」字標明,靠近海岸的暗礁用黑點標明,而紅點所示則為淺沙灘區域。北面的艾瓦勒克和南面的恰納卡萊構成一對雙子城,保護著通往伊斯坦布爾、黑海、波斯、俄國和中亞的海上通道。海峽中繪有一艘三桅帆船,船的左方有一個水井符號,表示這裡有泉水,是水手們獲得淡水的重要來源。海峽兩岸還繪出了流入海峽的河流。

這條海峽地處要衝,它把歐洲的加利波利半島(右側)和小亞細亞(左側)分割開來,在古希臘時期被這裡被稱作海勒斯波特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後,就牢牢控制了地中海東部地區。由於最終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被土耳其所控制,所以,後世也將這兩個海峽並稱為「土耳其海峽」。

不過,要想全面審視亞速海、黑海、馬爾馬拉海之間一連串的海峽,這幅17 世紀早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圖是較好的樣本。它不僅完整地展示了這幾個海和一連串的海峽的相互關係,而且表現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疆土,其中包括波斯、外高加索、衣索比亞,以及其他周邊地區的控制。自然也包括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的制海權。圖中紅海被稱為「麥加海」,波斯灣則稱為「阿爾加提夫海」。此圖可能依據《洪第烏斯和墨卡托世界地圖集》製作。沒有日期,大約繪製於17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土地後來被手繪成紅色,可能是在 19 世紀希臘和巴爾幹半島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之後才添加上去的,所以這兩個地區地圖上沒有著色。

圖中圓頭像一周的名字為「Sultan Mahumet Turcorum Imperat」即「土耳其君主蘇丹穆罕默德」,畫像中的人物可能就是蘇丹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1432—1481),他也被稱作征服者穆罕默德。自從土耳其海峽被東方人控制後,西方失去了進入東方的重要海上通道。正是東方對西方的封鎖,使得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最終走上了開闢新航路的道路,西方人開始繞過非洲和跨越大西洋,駛向傳說中的「東方」……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奧斯曼土耳其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專圖(1526年)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歐亞橋樑—博斯普魯斯海峽(1420年)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現存最早的1490年莫斯科公國版圖上以古拉丁語稱亞速海為Palus Maeoti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梁二平的海洋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神秘身影

TAG:梁二平的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