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軍對壘不服就干,打仗就是打群架,古代戰爭真的這麼幼稚嗎?

兩軍對壘不服就干,打仗就是打群架,古代戰爭真的這麼幼稚嗎?

大夥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演義小說時,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副畫面:兩軍對壘之際,雙方武將上前自報名號,然後兩軍各自後退百米騰出一大片空地來,之後兩位武將提刀躍馬上陣喊話「小賊,敢不敢與爺爺大戰三百回合」。對方將領自然不能輸了氣勢「爾等鼠輩,何不下馬投降,爺爺留你全屍」,最後雙方策馬疾馳殺向對方。等雙方將領激戰正酣之際,後面的列陣的士兵則為自家的將領吶喊助威。

如若交戰將領實力懸殊,弱方被強方一個回合斬落馬下,那麼此時敗將一方必定士氣低落,而且敗方戰將自然也不甘示弱,於是再出一將上前單挑,目的也是為了斬對方於馬下,奪回失去的軍威。如此往複,直到一方將領皆被斬於馬下為止,此時單挑獲勝的一方則擊鼓雷鳴吹起衝鋒的號角,而對方則四處逃散潰不成軍,這樣這場戰役的勝負就一目了然了。

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這種場面尤其多見,呂布、許褚、馬超、關羽、張飛等等等等名將,棋逢對手之際能尚能大戰三百回合難決勝負,比如張飛與許褚兩位猛將白天打到黑夜都未分出高下,若是碰到自不量力的,被一刀斬於馬下,主將既死,士兵自然無心念戰四散潰逃。比如關二爺溫酒斬華雄,關羽腳踏赤兔馬手持青龍刀,一個來回去下華雄首級,敵軍立馬撤兵回營。

乍一看,這種打法有點過家家的感覺,太草率了吧。其實也有它合理的地方,中華民族自詡禮儀之邦,孔老夫子教導我們以禮治國,那麼在行軍打仗這事兒上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虛禮。開戰前,總要來個先禮後兵,決不打偷襲暗算這樣的不義之戰。先秦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那都是正兒八經的打群架,雙方先下戰書,約定好群架的時間地點,開戰之前,雙方將領也要先報名諱,然後再勸個降,報名諱是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死在誰的手下,勸降是心存僥倖,萬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感動對方的呢?

其次呢,這種打法也是挺符合兵法的,兵法有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對陣雙方都知道這個道理,只要拿下對方的將領,敵軍沒有了主心骨,士兵的士氣必然低落,再加上沒了將領軍隊就沒有了指揮官,等打起來敵軍就成一盤散沙,自然一擊就潰,這仗也贏的輕鬆,多省事兒。雙方都知道這個理,最關鍵在於雙方都覺得自己的實力勝過對方,呵呵,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以上都是演義小說的理論邏輯,大夥千萬別用到實際中去。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武將單挑的打法在古代戰爭中真的只是非主流,但是這裡要說明一點,夏商周時期人們的想法還是很單純的,這種認死理的打法確實是主流。等到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越來越多,戰爭也越來越頻繁,人們似乎就開了竅,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也湧現出許多像孫武、孫臏這樣傑出的軍事理論家,這些人賦予了戰爭藝術的美感,把戰爭上升到指揮的藝術、謀略的藝術。

偏題了,接著說為什麼單挑的打法是非主流。首先是,古人的武功沒那麼強,像武俠小說里提到的飛檐走壁、降龍十八掌、摘花飛葉即可殺人,都是意淫。要真這樣,派個武林高手上陣,來一通暴雨梨花針,結束戰鬥,多簡單。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戰爭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背後是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雙方政治家都是拼上所有家當,拚命的並不只有上陣的將士,如此重要的事情豈能如此草率應對。

其實,在中國古代,戰爭是歷史的主流,五千年華夏大地打了不計其數的仗,人們從繁如星海的戰役中早就總結了戰爭的規律,決定戰爭勝利關鍵因素並不是武將的武藝,而是國家實力和統帥的謀略。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基本上都是文武雙全的,比如衛青、霍去病、岳飛、徐達,單憑勇武能上升到名將行列的寥寥無幾。現在就更別提了,你武藝再高也扛不住機關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勸化 的精彩文章:

那個砸缸的小朋友,放學後別走,遷哥給你補課教做人…
楊家將三代忠烈,初代是降將二代不幸病死三代是小卒,也是沒誰了

TAG: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