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也能仿?GIA驚現強迷惑性鑽石毛坯仿製品!
近日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與鑽石毛坯外觀高度相似的仿製品:合成莫依桑石。切磨後的莫依桑石作為鑽石常見的仿製品,可以通過觀察雙折射、包裹體等來區分。
但是毛坯仿製品由於表面粗糙,不易透光,使得部分用於區分鑽石和莫依桑石的常規手段無法有效實施,因此毛坯仿製品具有一定迷惑性。
究竟該如何區分合成莫依桑石與鑽石毛坯呢?詳情請看美國寶石研究院做出的檢測報告。
美國寶石研究院(以下簡稱GIA)位於美國卡爾斯巴德的實驗室近期收到一顆被客戶當做鑽石毛坯的樣品,重為9.71克拉,有著非常淺的綠色,尺寸為11.79 × 9.69 × 11.61 mm。
樣品的外形與鑽石毛坯中常見的八面體毛坯相仿,有著一定的表面生長結構和明亮的玻璃到亞金剛光澤。GI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進一步觀察其結晶習性和表面特徵,並使用了其他寶石學檢測手段後發現,這顆淺綠色的外形酷似鑽石毛坯的樣品,其實是一顆人工合成的莫桑石。
9.71ct 淺綠色合成莫桑石晶體
這顆看似鑽石八面體毛坯的樣品,實際上是有10個晶面(8個三角形面與2個六邊形面)的矩形雙錐體(rectangular bipyramid),與鑽石八面體的結晶習性並不相同。
在樣品的其中兩個晶面上的條紋狀生長結構與鑽石毛坯晶面上常見的生長結構相似。樣品表面還可見到不規則的近六邊形的蝕坑,這與鑽石八面體晶面上常見的三角形蝕坑不符。另外,在樣品表面還發現了一些深棕色物質的殘餘。
合成莫桑石晶體表面的近六邊形蝕坑
正交偏光顯微鏡下拍攝,視域寬度約為1.44mm
由於樣品的表面毛糙,放大觀察內部包體受限,僅能觀察到一些分散的點狀包體和少數溶蝕管道。同樣,由於粗糙透光性較差的表面,使得常用於區分莫桑石與鑽石的檢測手段無法得到有效實施,如寶石正交偏光鏡的觀察等。
樣品表面的蝕坑及其下深入內部的溶蝕管道,溶蝕管道於雙晶面處終止。
在使用二色鏡觀察時,檢測人員發現了具有鑒定意義的二色性,這是等軸晶系的鑽石所不具備的。在檢查樣品的常規寶石學特徵時,檢測人員還找了指示樣品「真實身份」的進一步證據,如3.23的相對密度,長波紫外光下的微弱的黃色熒光以及短波紫外光下顯示的單軸晶特徵。
另外,紅外光譜與拉曼光譜的測試結果也顯示,這是一顆人工合成的莫依桑石,而非鑽石。雖然自然界中也有天然莫桑石存在,但天然莫桑石極其稀有,且至今未有寶石級莫依桑石被發現。大多數天然莫依桑石呈現碎塊狀,且遠沒有樣品這樣大的體積。
寶石學特徵測試和大型儀器測試是鑒別寶石真偽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對於大眾而言容易混淆的寶石品種。
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個人工合成的莫桑石樣品是故意仿製鑽石毛坯,不過必要的寶石學知識對於仿製在顯示交易中買到鑽石毛坯仿製品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來源:美國寶石研究院
TAG:珠寶發燒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