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崛起 網路巨頭分割行業版圖
網路配圖
中國商務部不久前發布的《中國購物中心發展指數報告》和《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我國相關行業景氣指數、銷售額、客流量等核心指標全面回升,實體零售五年來首次回暖,社會零售進入黃金期。
但零售業的另一面,是「新零售」行業的出現。「新零售」雖然使得線下線上的銷售模式更為融合,卻也被指實體商業在面對各家網路平台時,必須選擇站隊。這一選擇,對實體商業本身和零售行業帶來的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尚是未知數。
線上線下融合加快
北京時間2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業績,顯示收入達830.28億元(127.61億美元),同比增長56%;核心電商業務收入達人民幣732.44億元(11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7%。其中,天貓實物商品的交易額(GMV)同比增長43%。而阿里巴巴2017財年營收1583億元,其中凈利超過三分之一。騰訊和京東尚未公布2017年財年營收。
另一方面,國內其他幾家知名超市的2017年上半年業績顯示,永輝營業收入283億元,凈利3.6%;三江購物19億元,凈利4%;
人人樂和聯華超市則乾脆交出了虧損的數據。2017年,家樂福中國也交出了家樂福全球市場中表現最差的成績,在全球正向增長的前提下,業績下滑5%。
這樣的數據,似乎說明實體零售業面對線上銷售已經無力抵抗,除了線上線下交互融合,已經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對於實體零售企業來說,面對融合的過程,首先需要的就是選擇自己的合作方,而作風迥異的網路平台給他們帶來的未來必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阿里率先布局新零售,牽手了銀泰、三江購物、高鑫零售等,尤其是高鑫零售,其麾下最優質的資產當數大潤發。在整個零售業走低時,大潤發是為數不多的堅挺業者,且一直在擴張。高鑫零售運營大潤發、歐尚總計446家大賣場門店。其中,大潤發占絕大部分門店數,其於全國大賣場市場份額比重超過14%。
就在日前,阿里CEO張勇已獲委任為高鑫零售非執行董事及主席;及陳俊已獲委任為高鑫零售非執行董事,及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成員,自2018年1月30日起生效。而大潤發元老級高管黃明端已辭任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同意留任董事會投資委員會、營運委員會及披露委員會的成員;鄭銓泰已辭任該公司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審核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成員。可見阿里對大潤發掌控權的進一步加強。
對比之下,騰訊在線下零售領域的投資動作仍屬於「蜻蜓點水」式,目前騰訊在永輝超市、萬達和海瀾之家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5%,與家樂福和步步高則僅簽署了戰略協議框架。
其中投資永輝超市是騰訊入局線下零售的起點。2017年12月12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稱,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5%的股份,緊接著1月29日,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認購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永輝雲創科技有限公司15%的股權。
至於騰訊的「智慧零售」與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究竟有何不同?
微信支付副總經理黃麗以馬化騰的一個比喻來回應,「馬化騰先生之前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對商家和合作夥伴的賦能,是『建房子』,不是『租房子』,租房子的話你是拎包入住,但什麼都帶不走;建房子的話,房子建了就是你的。」
馬化騰曾在2017年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表示,騰訊即將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為廣大商家提供智慧零售解決方案,持續賦能給品牌商、線下零售平台以及商業地產等相關機構,「我們希望通過真正讓商家擁有自主運營流量與粉絲的能力,破除目前零售行業中的『窄平台』規則,幫助大家從『二選一』的困境中走出來,為數字化轉型中的零售生態開拓更大的藍海。」
至此,實體業者的陣營也越來越清晰,比如京東捆綁了沃爾瑪;盒馬、三江購物、銀泰、大潤發等屬於阿里系,而永輝、家樂福、步步高、海瀾之家等則偏屬於騰訊系,萬達則平衡阿里和騰訊兩邊均沾。
站隊容易進步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副主任毛日升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代表的數字經濟不僅成為了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引擎,更成為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一條重要的途徑,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度契合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求。
那麼,實體零售商為什麼願意輕易地被電商納入麾下呢?
「首先自然是自身電商業務發展的需求。比如萬達,雖然一直在開發飛凡平台,但客戶黏性低,App的裝機率等都不高。其所提供的服務,其他同類平台都能提供。這樣的實體業者必須要尋找到合適的線上合作夥伴。」資深零售分析人士沈軍表示。
弘章資本創始合伙人翁怡諾在《新零售的未來》一書中指出,過去十年,B2C電商在不斷吃掉實體零售的蛋糕,2016年中國網上零售交易規模達4.97萬億元,佔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95%。
於是不少IT界人士開始用他們的互聯網思維做起了新零售。而在這些人的背後也閃爍著BAT的身影,比如有投資,比如有來自BAT的資深員工等。
「實體零售業者看的是生意本身,但互聯網思維者看的則是全盤市場布局和規模,搭建的是平台。對於IT業者而言,具體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短時間形成規模化平台,靠平台賺錢。」北京愛攝匯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EO趙亮向媒體表示。
「這樣的新零售有時更像是個『賭局』,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者資金不夠等,整體就會崩潰。」沈軍認為。
「包括幾大電商入股萬達等實體零售商,也是一樣。雙方最重要的是實際整合,而不是喊口號或純粹資本運作。實體業者有時缺錢,看在資金份上會屈從,但從長遠來看,線下零售賺錢不易,繁雜瑣碎非互聯網業者所知,實體商業有很多硬傷也不是IT人可以短期內解決的。站隊容易,可真要能整合進步就難說了。」一位接近萬達集團的人士向媒體表示。
TAG:中國聯合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