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色彩看中國山水畫的時代精神

從色彩看中國山水畫的時代精神

繪畫最早應該追溯到古代的岩畫,當時應以線條表現狩獵、農耕、天象等原始的狀態,是和生活分不開的。隨著人類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在古代洞窟岩畫中也有了簡單的色彩。中國古代繪畫也是從對色彩的認識開始的。在中國畫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需要和畫家自身思想表達的需要,繪畫中色彩的運用也隨著有了很大的變化。

「繪畫之事雜五色,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玄與黃相次。」故稱畫事為「丹青」。漢魏晉唐時期的繪畫多色彩絢麗,多彩多姿,是中國繪畫的丹青時代。

在山水畫形成初期,就是以青綠色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青綠山水代表了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用色之最高成就,也是唯一一種以色彩為主的山水繪畫樣式。傳統青綠山水畫的色彩觀源於謝赫《古畫品錄》里提出的「隨類賦彩」。「隨類賦彩」是我國傳統色彩觀的理論基礎。在用色上,傳統的青綠山水以石綠、石青、赭石以及黑與白為主,這些石質顏料具有很強的覆蓋性,色彩厚重艷麗、濃烈奔放,產生出富麗輝煌的視覺效果。比如隋代展子虔的山水畫《游春圖》描繪了當時達官貴胄在風和日麗、山青水秀的春日踏青遊樂的情景,在藝術表現上採用的是青綠勾填技法,山石樹木有勾無皴,填以青綠為主的厚重色彩,畫面富麗而典雅。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就是氣魄宏大、構圖嚴謹、刻畫精細、色彩絢麗的青綠設色山水長卷,是色彩與形式統一的典範,充分展示了當時中國山水畫的風貌。畫家在形式上獨具匠心,精心刻畫,使之有咫尺千里之感。濃厚的設色,富麗凝重,在古今丹青之中,自可獨步千載。

青綠山水畫起源於魏晉南北朝,形成於隋唐,並在兩宋時期達到高峰。隨著水墨山水畫在唐代的興起,以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畫家將中國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情致與筆墨韻味緊密地結合,使畫壇開始推崇以清幽、雅逸、疏簡為韻格的文人水墨畫,並成為數百年來中國畫的主導。因此,青綠山水畫從這一時期開始便失去了在繪畫藝術中的主流地位。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色」與「墨」曾同屬於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的形式,而水墨則是在一個相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被文人發展到極致的一種繪畫形式,源於不同的中國哲學觀。「五行與五色」「隨類賦彩」和「水墨為上」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相對的審美準則與審美標準。自元之後到明清時期,水墨開始成為文人繪畫抒情達意的最直接表現方式。

以水墨為主的傳統文人山水畫,在色彩上相對單一。庄禪思想的盛行,中國古代文人思想的盛行,使中國文人山水畫發展起來,隱逸、閑情、淡泊的文人情懷,也在中國傳統山水中得以踐行、發展。因此,中國畫崇尚筆墨、崇尚水墨,以水墨為上。宋元以後,書法融入繪畫中,講究骨法用筆,山水畫追求筆墨情趣,筆意墨韻,內容上多反映隱居、閑情、避世、孤遠的意境。這從王蒙、唐寅等山水畫大家作品中可見一斑。在文人山水畫中,色彩被弱化,以墨代色,都是一個基調,即使著色,也僅「略施色彩」,讓色彩退居次要位置,而展現文人意趣則成為繪畫主旋律。這種色彩運用的程式化、簡單化,使中國山水畫流入一種單一的墨色之中,少了色彩的活力。中國的禪學、道學、儒家文化思想中,多以「中庸」為上,認為「五色令人目盲」,表現在繪畫中,就是崇尚水墨為上的主流色彩表現模式。但也有個別畫家,以設色為主去表現。如明代沈周的《雪際停舟圖》是山水畫中賦色較重的佳作,運用青綠表現技法,青石紅樹、雲繞樓台,色清雅而高貴,是水墨淺絳山水結合的典範。明代文徵明的《春深高樹圖》描繪深山高樹,青綠設色、典雅秀麗,筆墨蒼潤勁健、朴茂多姿、端莊工麗,是文徵明得意之作,也是明代青綠設色山水的經典之作。同時代仇英的《桃園仙境圖》是絹本設色,通幅青綠著色,色彩妍麗、典雅奇美。此畫遠處峰巒疊嶂,遠山深處亭台樓閣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前面小橋流水,曲徑流泉,松若虯龍,景緻優雅。還有他的另兩幅《歸汾圖》和《清明上河圖》都是中國山水畫色彩的經典之作。

中國文人的主流思想,一度成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主流思想,弱化了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也弱化了藝術家對個性的追求,畫家更是文人思想的倡導者和執行者,從而在山水畫中也貫穿了這種思想。明、清兩代封建時代的高度封閉,畫家們更把這種精神推向極致。如八大山人、石濤、「四王」「四僧」等,在畫面中追求避世孤傲、冷峻清雅、不食人間煙火,將「水墨」精神推向極致。但也有個別畫家在色彩上進行創新,如清代四王之一的王鑒《仿三趙山水圖》,是一幅非常濃麗的春景,滿園春色新綠,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先勾皴、再淡墨渲染,後上以重色,濃麗飽滿。他的《春綠山水圖》皆設青綠,無當時畫苑習氣。

清代袁耀是優秀的山水界畫代表,他的界畫多以設色為主,亭台樓閣,奇峰峻岭,氣象萬千。尤其《蓬萊仙境圖》場面宏偉、景象壯麗、海浪堆雪、奇松挺拔、山石奇峋、色澤明麗、遠山近巒、兀立隱現、雲煙幻滅、宛如仙境。他的《山雨欲來》《邗江勝攬圖》都是山水畫設色的精妙佳作。

進入近代,西方文化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自此山水畫便開始吸收了西方繪畫的色彩觀,並以此來彌補筆墨與色彩在繪畫表現上的失衡,加上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方思想浪潮的衝擊,使中國繪畫藝術翕然一變。上海的任伯年在花鳥、人物畫中突破了傳統的文人畫「水墨為上」的觀念,大量使用了鮮艷的色彩,融合了水墨與色彩,讓繪畫走上了雅俗共賞的新畫風。《仙山樓閣圖》《竹窩一角》是清末任薰的設色小品,亭台樓閣極為工整,樹葉雙勾,填石綠、石青,敷以重色,並用金線勾勒,色彩艷麗,畫法嚴謹而有變化,畫面富麗典雅。

但是中國山水畫的色彩還是不同於西方繪畫。西方風景畫中,梵高以色彩為生命的激情,使色彩具有很強的感染張力;塞尚的色彩和幾何形體的結合,使色彩具有了造型功能;馬蒂斯熱烈的奔放的色彩,富於色彩抒情的魔力;印象派、野獸派等也都是將色彩和生活、情感結合成一體。可以說,西方的繪畫是色彩的繪畫,是西方時代精神的反映。

而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中,這種色彩的時代精神被弱化甚至模糊。長期封閉的封建時代,一種延伸持久的文人思想、「高逸」的文人畫藝術,讓中國山水畫長時間走向一條只有筆墨、崇尚筆墨的狹窄路上;舊文人隱逸思想的影響,讓中國畫色彩存在「水墨為上」的單一發展方向。五四運動前後,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潮湧入華夏大地,康有為、魯迅、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帶著先進的思想放眼世界,發出了改革中國舊文人畫的呼聲,提出以西方繪畫觀念、技巧方法結合傳統技法改良中國畫,走出了一條「筆墨當隨時代,深入生活,走出生活的時代精神」的變革之路。林風眠、張大千、劉海粟等國畫大師積極踐行,結合西畫,創新國畫。林風眠以西畫構圖的形式,水墨色彩結合的原則,創造了一批具有開拓意義的山水畫。劉海粟的《黃山》,則把油畫的色彩和中國畫筆墨相結合,濃厚的色彩,瀟洒的筆墨,讓中國山水畫有了新的氣象。張大千晚年的潑彩畫,色彩濃厚、流動,更多了抽象的因素,色彩和傳統完美的結合,打破了傳統,又繼承了傳統,讓中國山水畫有了新的面貌,發展、開拓了中國畫的表現方式。近現代的山水大家李可染的山水畫用色上就有很大的創新,他創作的《萬山紅遍》,用激情的紅色鋪滿整個畫面,厚重而充滿生機。嶺南畫派、海上畫派,大都以色入畫,把顏色的運用,放在山水畫創作的首位,在形式上、色彩上、精神的層面,都有了很強的時代精神。

縱觀現代中國山水畫近百年的發展,可以看出畫家對畫面的構成、虛實的對比、色彩的運用、筆墨的處理、裝飾性的追求等等方面的創新,讓中國山水畫有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畫家只有守住自己文化的命脈,不停的吸收外來的營養,創作出更具中國色彩的作品,才能以更強的生命力、表現力,在世界繪畫舞台上展示中國山水畫永恆的藝術魅力。

中國山水畫色彩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在山水畫形成初期,就是以色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在近當代藝術發展趨勢多元化的今天,山水畫的色彩表現形式從理論和實踐上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所以,以色彩融合筆墨,使色彩發揮其自身的優勢,把傳統的筆墨精華與色彩技法以及西方的色彩觀念加以提煉、結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寫意性又具有中西方色彩鮮艷、華麗的裝飾性的現代山水畫新樣式,才是我們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山水畫色彩觀的主要目的和方向。因此,在當下確立色彩的審美價值取向,色墨相融,色墨並重,充分發揮色彩的視覺表現能力,立足於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的基礎上,吸納多元的文化,建立符合時代意義的色彩表現體系,必將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色彩發展增添新的生機。

畫家介紹

包少茂1969年生於甘肅岷縣,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導師、中國長城書畫院理事、甘肅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新水墨畫研究院副會長、雪域西藏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族名家書畫院畫家、甘肅定西市畫院專業畫家、定西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曾獲國家人事部當代中國傑出人才獎、甘肅敦煌文藝獎、金駝獎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越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TAG:卓越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