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山石蒼嶴的觀音石

海山石蒼嶴的觀音石

舊時石蒼嶴(筆者根據自己童年印象手繪)

石蒼嶴的「觀音石」,原址就在嶴「西柱」對出海濱的亂石岩之中,它高高的矗立著(可參加上圖手繪地圖的右下區域。編者注)。這兒歷祖歷輩人,都是從小孩看到成年、老年的,腦子裡的記憶十分深刻。

取名「觀音石」,是因為生活在我國東海岸的石蒼嶴漁人世代信仰佛教。在長期經濟文化落後的時代,處在朝不保夕的動蕩生存狀態,這是他們對生命蝸居地的一種精神寄託。

這些石蒼嶴人,包含著許多支歷史上早遲不一的、陸續從南北各地流浪飄泊而來的各民族移民。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據傳是早在1000多年前由閩南地區的漁民「逃亂世」而到達石塘山半島的「雞娘嶴」、「箬山」、「石蒼嶴」等海邊,而後就定居了下來的。

筆者細加考究過,雖然石蒼嶴「觀音石」的「觀音」所指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但與傳統的觀世音菩薩傳說在地點、名稱、傳聞均有相異。(原文中此章節有關於《西遊記》之「觀音菩薩」、杭州靈隱寺之「觀音菩薩」以及溫嶺「長嶼硐天」景區之「浮雕觀音」等大家熟知的傳統「觀世音」資料論述,故略。編者注)

筆者小時候,聽幾位曾經去過台灣島的長輩人說:在台灣桃園縣有個「觀音村」,盛傳有「石觀音」一事:

「相傳清咸豐十年(1860),一村民從溪流中揀到一塊形似觀音的岩石,建廟供奉,初名『福龍山寺』。後重修改名為『石觀音寺』。寺旁有『觀音井』,井水甘甜,據傳井中曾出觀音像,故又名『甘泉寺』。」(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年4月版《新編佛教辭典》p.670.也有記載)。

故鄉長輩人這個傳說,跟石蒼嶴「觀音石」傳說情形,頗有相似之處。不過它非「揀到」的,卻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而且是著地生根於嶴底岩體之上的。這意味著它與故鄉以及鄉人們是永生不分離的。

石蒼嶴觀音石印象圖(筆者據童年印象所作)

曾經的石蒼嶴著名景觀「觀音石」,就是指這樣一塊高大的岩石。它矗立在嶴道海口的,沙灘海塗右側岩岸上,數百年來甚至上千年來,風雨不動,任憑驚濤駭浪拍打,屹然如故。

歷代鄉人取其永保平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行修真般若深邃,能夠救苦救難,使代代漁家安居樂業,溫飽幸福,消災解難。

「觀音石」在歷代漁人心目中,自幼就留下極深刻印象。每趟出海(「出海」也稱「出門」,海山俗語。均為海山漁業生產專有名詞)釣魚,或「進來」(也為漁業生產專有名詞)回港,首先看到的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高大的身影。所以,過年過節,豐收喜日,換季出海,總忘不了和家人或全船夥計一起跪叩祭祀,燒香點燭,拜菩薩於「觀音石」底下,以求得禳災賜福。

鄉人都雲這是「南海觀音」,來自我國福建、廣東之南、台灣海峽之西南及其附近海域的「觀世音菩薩」。

老一輩人想像成子孫滿堂,歡歡樂樂,慈愛恬澹、安寧,生活美滿;年輕一代想像成有「觀世音菩薩」在嶴里保祐,家眷太平姣好,幼兒茁壯如牛犢,長大可與風浪搏鬥,釣(抲)魚養家,世代相傳,後嗣有人,香火不滅。

據長輩人說,大概「觀音石」這塊巨岩是被毀於1958年大躍進那個全國上下大混亂、鬧饑荒年代。但亦有說是被毀於無法無天、數典忘祖、一切顛倒的亂世「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災難動蕩時代。

這件事,被世事搞暈昏了頭腦的鄉人們,居然也真的記不清楚了。它把石蒼嶴人心目中的美好願望蕩滌得蹤影不留,杳無音訊,萬劫不復,著實叫後人為之憐惜不已。

蘊含如此美好願望的吉祥物,在當今太平盛世,理應恢復重建,並加適當修飾,以昭示世人,積德行善,救苦救難,也供來海山海濱旅遊的遊客觀賞。

附篇:(背景材料七則)

1,「觀世音」:

系佛教菩薩名。是梵文的意譯,又譯為「光世音」,新譯為「觀自在」「觀世自在」。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佛教描寫為「大慈大悲菩薩」,稱遇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主張「隨類化度」,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故美名尊號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事見《法華經門品》)唐時因諱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略稱「觀音」。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有學者研究「南北朝時期,觀音已獲得社會普遍信仰。隋唐時更盛。」古畫示「念觀音名號……枷鎖自落……刀杖折斷」,民眾歡迎公正、平等的神,所以迎來東土定居。

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下文有此注釋。編者注)。據稱其生日是夏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曆六月十九,涅盤日是夏曆九月十九。(《宗教詞典》上海辭書社.1981年版.p.473.)

尚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和形象的觀音,諸如「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稱「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說的觀音,是指作為其總體的「聖觀音」。

據稱: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眾苦難。在中國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相。此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之後。又有」水月觀音」,也是佛教菩薩名。

2,「水月觀音」:

中國佛教寺院和信徒,所供奉的觀音塑畫像,作觀「水中月影」狀。

3,「送子觀音」:

是這裡民間傳說得較多的一尊觀音。無子人家為祈禱後嗣而所奉祀的。

4,「六觀音」:

佛教用語。指觀音菩薩的六種形象。其稱謂有兩說:

天台宗所傳,大悲觀音、大慈觀音、師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

密宗所傳,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音」據云即前, 破「地獄道」三障)、聖觀音(據云即前 ,破「餓鬼道」三障)、馬頭觀音(據云即前, 破「畜牲道」三障)、十一面觀音(據云即前 ,破「修羅道」三障)、准胝觀音(椐雲即前, 破「人道」三障)、如意輪觀音(據云即前, 破「天道」三障)。

佛教一般把「聖觀音」當作諸觀音的總體代表。

5,「三十三身」(「三十三觀音」):佛教用語。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觀世音可以示現種種身份說法,度脫眾生苦難。其所現身份有:

[1]佛身、[2]辟支佛身、[3]聲聞身、

[4]梵王身、[5]帝釋身、[6]自在天身、

[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將軍身、[9]毗沙門身、

[10]小王身、[11]長者身、[12]居土身、

[13]宰官身、[14]婆羅門身、[15]比丘身、

[16]比丘尼身、[17]優婆塞身、[18]優婆夷身、

[19]長者婦女身、[20]居士婦女身、[21]宰官婦女身、

[22]婆羅門婦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

[25]天身、[26]龍身、[27]夜叉身、

[28]乾闥婆身、[29]阿修羅身、[30]迦樓羅身、

[31]緊那羅身、[32]摩喉羅伽身、[33]執金剛神身。

又,在民間廣泛流傳有觀音圖像,甚至成藝術品欣賞,不作膜拜對象,步入民宅的觀音,滲透日常生活,更富生命力。計有如下名稱和形象:

[1]手持凈瓶楊枝的「楊枝觀音」,戴女式包頭肩披長巾、

[2]於雲中乘龍的「龍頭觀音」、

[3]文人喜愛的坐岩持巻「讀經觀音」、

[4]背有熾盛火焰的「園光觀音」、

[5]五色祥雲上的「遊戲觀音」、

[6]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的「白衣觀音」,偶見於名畫、

[7]池中蓮花上的「蓮卧觀音」、

[8]倚山崖眺瀑布流泉的「瀧見觀音」,因頗具哲理藝術情趣,為文人所喜愛、

[9]右手托頰左手膝上捻蓮的「施藥觀音」、

[10]踏鰲提籃的「魚籃觀音」、

[11]持手杖坐岩畔的「德王觀音」、

[12]觀水中月影的「水月觀音」,因具哲理文人崇敬,名筆迭出、

[13]乘蓮葉浮水飄行的「一葉觀音」、

[14]為救眾而服毒青頚的「青頚觀音」,密宗所傳,多見於日本、

[15]持蓮花坐岩畔的「威德觀音」、

[16]頭戴佛像寶冠的「延命觀音」、

[17]一手向地一手放於彎膝,著地而坐的「眾寶觀音」、

[18]打坐于山洞中的「岩戶觀音」、

[19]佇立岩畔望海沉思的「能靜觀音」、

[20]遠眺海上的「阿耨觀音」(具天眼輪王眼得佛果能見「極微」的菩薩)、[21]身放火光乘獅而坐的「阿摩提觀音」,中國少見、

[22]墊草葉坐岩上的「葉衣觀音」、

[23]手持香爐的「琉璃觀音」(香王菩薩)、

[24]合掌持青蓮花的中年女像的「多羅尊觀音」、

[25]居蛤蜊殼中的「蛤蜊觀音」、

[26]居士裝束的「六時觀音」(古南亞分晝夜為六時,奉行佛法不斷)、[27]作在天化身形象的「普慈觀音」、

[28]作民間婦女形象的「馬郞婦觀音」(唐有美女,背經擇婿馬郞,婚前女死,骨化金,僧雲聖人點化愚蒙。由此故事演化成菩薩)、

[29]「合掌觀音」、

[30]作乘雲飛行狀的「一如觀音」、

[31]低垂雙手坐水中蓮葉的「不二觀音」、

[32]為少女面孔者坐蓮葉上,兩手持蓮花的「持蓮觀音」、

[33]右手持瓶瀉水姿態的「洒水觀音」(滴水觀音)。

此外,漢宗佛教還創造出一尊「送子觀音」,作婦女像姿態,很是流行。

6,觀音菩薩所在地:普陀山。

普陀山,系全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普陀之名,源於佛教。

《華嚴經》載:「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觀音自在。」「補怛洛迦」系梵語,意即『『小白華(花)』』譯言「海岸孤絕處」。

西漢時,普陀山是道教場地,唐朝時,始供佛,先後有「梅嶺山」、「寶陀山」等名稱。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欽賜山中主寺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遂山以寺名。這就是普陀山名之始。

7,「觀音伏羅剎」的故事(傳說):在中國白族地區廣泛流傳的一個故事。

白族本主,崇拜與佛教結合的宗教活動形式。

據稱:在古代,羅剎在洱海區域,常以各種形狀出現,飛翔於蒼洱海之間,好食人,尤喜吃獨生子女的眼睛,嚴重危害人類。

觀音同情人民,化為老僧,制服羅剎,為民除害。

《南詔野史》雲「點蒼山五台峰之上,陽溪谷口,有方石如樓狀,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於此」。

後人建寺於此石,取名羅剎閣。

每年夏曆四月二十五日,當地群眾在陽溪聖源寺舉行祭本主廟會,還須前往羅剎閣朝拜觀音。附近各地區建有觀音堂、觀音廟或觀音閣,供奉觀音,並於每年夏曆二月二十九日觀音「誕辰日」舉行盛大集會,稱為「觀音會」。(據《宗教辭典》載)

本文摘自朱振煜《海山舊事傳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hotoside攝影邊界 的精彩文章:

TAG:Photoside攝影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