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奇的薩拉烏蘇遺址

神奇的薩拉烏蘇遺址

壯觀的地貌

薩拉烏蘇遺址位於烏審旗無定河鎮大石砭村至大溝灣村,由當地人稱為「溝灣」的多處河曲組成,包括楊四溝灣、清水溝灣、曲家溝灣、滴哨溝灣、范家溝灣、邵家溝灣、米浪溝灣、劉家溝灣、楊樹溝灣等九個地點。薩拉烏蘇河又名紅柳河,由黃土高原進入後,河流變得彎彎曲曲,就形成了「溝灣」。由於河谷結構鬆散,河流的侵蝕作用強烈,河床深深地嵌入高原之中,形成一條壯觀的深切曲流。河谷寬約300-1500米,深達60-80米。

?薩拉烏蘇高原面?

發現之初

192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在大溝灣拾到三件石化的人類肢骨。1923年桑志華和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組成考察隊,在小橋畔進行調查和發掘,發現45個種的脊椎動物化石和一批石製品。後來,德日進研究發現了一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類上門齒,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科主任步達生研究,定名為「the Ordos Tooth」即「鄂爾多斯人牙齒」。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裴文中先生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兩個專用名詞。「河套人」以那顆「鄂爾多斯人牙齒」為代表,「河套文化」則由水洞溝和薩拉烏蘇河兩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石製品為代表。1980年賈蘭坡先生組織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進行綜合考察,發現人類化石11件,發掘出石製品100多件。

原始地層

薩拉烏蘇遺址全長約34000米,面積約13990000平方米。薩拉烏蘇河的發育歷史為一千年左右。這裡第四紀晚更新世的地層特別發育,而且動物化石豐富,故「薩拉烏蘇組」這一地層單位得以建立,並且長期作為華北晚更新世的標準地層剖面。出露的地層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不同的地層組合,從上而下分為全新統、更新統、中更新統和白堊系。

?薩拉烏蘇大剖面?

河套人

已發現的河套人化石共計23件,有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脛骨、腓骨等。除骨壁較厚的原始特徵外,其它各方面較與現代人一致。

?河套人頭蓋骨化石?

舊石器工具

薩拉烏蘇舊石器地點迄今共發現兩處,一處在邵家溝灣,另一處在范家溝灣。共獲得500多件石製品。石製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兩種,除石核和石片以外,石器佔有相當的數量;石器可以分為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三個類型。刮薩拉烏蘇石器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非常細小,多數石器長2-3厘米,寬1厘米左右。在文化傳統上,薩拉烏蘇石器屬於賈蘭坡先生提出的華北地區「周口店第一地點(北京人)—峙峪系」或稱「刮削器—雕刻器傳統」,被命名為「薩拉烏蘇文化」。薩拉烏蘇舊石器的尺寸特別細小,其次是原料匱缺使當時人們對已到手的原料特別珍惜,努力做到「物盡其用」。

古動物化石

薩拉烏蘇河一帶共發現脊椎動物化石45種,其中包括鳥類11種,哺乳動物34種。這種以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組合為代表的典型動物群,被古生物界作為中國華北晚更新世的典型動物群,稱為「薩拉烏蘇動物群」。薩拉烏蘇文化遺物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它們包括羚羊、披毛犀、野馬、野牛、鹿、駱駝、鴕鳥等,其中以羚羊的角和肢骨最多,說明羚羊是當時人們的主要打獵對象。幾乎各種動物的頭骨、肢骨都被砸碎,表明它們是被 「敲骨吸髓」後留下來的。

?披毛犀化石骨架?

?王氏水牛化石(部分)?

?河套大角鹿化石(部分)?

遙遠的年代

薩拉烏蘇遺址是鄂爾多斯市時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用碳14方法測得年代為距今35000年,屬全球末次冰期中某一暖期,晚更新世。後經過深入測定,將修正後河套人和薩拉烏蘇遺址的年代上限推前至14-7萬年前。

2001年,薩拉烏蘇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薩拉烏蘇遺址入圍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無定河 的精彩文章:

TAG:幸福無定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