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訃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逝世

訃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逝世

訃告

汪寅仙大師於2月28日上午9:28逝世,享年75歲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沉痛宣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女陶藝家分會副會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女陶藝家分會會長、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汪寅仙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2月28日9時28分逝世,享年75歲。

汪寅仙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18年3月2日上午8:30時在宜興殯儀館舉行。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2018年 2月28日

Fashion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汪寅仙,1943年出生於江蘇宜興丁蜀鎮;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朱可心等著名老藝人。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女陶藝家分會副會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女陶藝家分會會長、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

代表作品:

汪寅仙此竹簍紫砂壺,松鼠形鈕,壺蓋、壺身呈竹簍形,流、壺柄為竹節形,圈足,壺身雕刻竹葉紋,底刻「汪寅仙」篆款。作品氣韻生動、整體協調,並酷似自然生態,維妙維肖,具有濃厚的東方藝術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藝術欣賞價值。

汪寅仙 曲壺

汪寅仙 梅樁套壺

最美江南是春天,美得令人沉醉。春風裡,梅花香,清雅宜人。以梅入壺,創作壺藝佳作,歷來名家高手多有創見。此套梅樁套壺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所制。一套九頭,一壺四杯,配有四隻杯托。以梅元素為設計核心,多元表達,展現了古意梅樁、梅花點點、生機勃勃的壺藝風格。

壺為梅樁造型,壺體為一不規則若圓形的梅樹樁,結疤錯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駁駁。由梅樁底部向上伸展胥出梅枝有二:一向外上挺直成壺流,一向外彎成壺鋬,流鋬相互呼應。壺流底部較為粗壯,流體與壺體均有結疤凸起,壺鋬伸展向上變為兩枝分別彎曲與壺體相合。兩梅枝枝頭又生出小枝,枝頭梅花繁盛伏於壺身。枝上梅花形態各異,多姿多彩,有新綻開的梅花,有含苞待放的梅骨朵,均栩栩如生。壺蓋較平,與壺體嵌合嚴密。蓋鈕為一小梅枝,亦有梅花及花苞,與壺身上梅花相呼應,平添幾許詩情畫意,展示了古樹新花之美。四隻梅樁杯造型相似,均有杯柄,挺拔富有力度,柄上部亦有類似枝頭梅花。杯托為一扁平凹形梅段,與梅樁杯造型和諧。

整套梅樁套壺均以紫泥為材,深沉而富有古典韻味,散發出紫砂花貨的藝術魅力。

汪寅仙 五代同堂提梁壺

賞壺可以識人,品壺可以寄情。一把凝聚了大師的心血和巧思的紫砂壺,承載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藝術價值,也蘊含了一代紫砂大師的人文情懷和高貴品德。一代紫砂名師汪寅仙的「五代同堂提梁壺」,融合了 「光素器」和「花塑器」兩種不同的手法,將「陽羨五色土」化作鮮美可人的桃果,源於自然又超脫於自然。

以「桃」入題,靈思巧寓

「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長壽」的象徵,素有「百果之冠」的美譽。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將人間仙境描繪成桃木滿園的美景,「桃」在古今世人的心中富含寓意,倍受喜愛。

此件「五代同堂提梁壺」便是以「桃」為題,有感而作,一舉成為汪寅仙大師最為經典的代表作之一。據汪大師自己回憶,製作花貨的精巧工藝,得益於1959年隨師朱可心一起成功複製南京博物院藏品《項聖思桃杯》。這為她之後製作這件「五代同堂提梁壺」打下了紮實的花貨製作功底。而其製作此壺的靈感來源於「桃子」的長壽寓意,「桃子,有多福多壽之意,我想把自己的祝福寄托在壺裡,所以把壺身設計成一隻大桃,壺上又有中桃、小桃,表示對友人和他的家人的美好祝福。」此壺凝聚了大師的巧思和祝福,飽含「天倫之樂」,寓意吉祥美好。

因「泥」施藝,器美韻足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一丸土。」 汪寅仙大師通過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對泥料的準確把握,將紫砂泥的優越特性充分展現,因「泥」施藝,把光素器與花塑器兩種工藝融為一體。如汪大師所言,「我非常的幸運,跟隨師傅吳雲根學習光器的製作,又跟隨朱可心學習花器的技法。老師傅們都非常的好,對我們這些學生是毫無保留的。」此壺的光者玉潤素潔,花者惟妙惟肖,印證了其轉益多師、博採眾長的技法。

作品壺身呈一隻碩大豐滿的仙桃造型,桃子的尖端處理成壺嘴,壺腹塑一弧線,擬鮮桃之紋,別具生機。提梁化作一株蒼勁的枝幹,紋理清晰,蛀孔自然,力道十足。提梁與壺身連接處,飾以別緻小巧的桃花,三隻可愛的小桃頷首欲滴,桃葉從旁舒展開來。一顆熟桃襯於翻卷的桃葉之上,形成壺蓋,與壺融為一體。此件作品中,大桃小桃匯聚一堂,蘊含著「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汪寅仙大師善於從自然界中取材,把自然界的美好果實通過藝術的加工、提煉和濃縮,運用到紫砂壺的創作中。珍貴的泥料經過大師的雙手,化為姿態優美、韻味悠然的紫砂壺。

汪寅仙 九頭南瓜提梁套壺

追求創新,是發展紫砂藝術必須做到的,也是最難做到的。汪寅仙卻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精品力作,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九頭南瓜提梁壺」即是證明之一。成套的紫砂器,製作難度都很大,件數越多,難度越大。這要求泥色泥料,造型風格一致,做工要精湛統一。這套壺有壺、有杯、有托盤,而其中又有「提梁」,更增加了難度。汪寅仙從小鑽研,技藝基本功非常紮實,所以有大手筆。為創作這套茶具,她特別選用紅泥及墨綠泥兩種紫砂原料。墨綠泥作托盤,襯托杯子既不搶色,又顯穩重大方。壺的身筒作瓜棱狀,符合南瓜特點,是細節的真實。瓜蒂、瓜葉,作壺嘴、壺蓋,結構合理。南瓜藤莖作提梁,更富於變化。瓜藤舒展,上有一隻小小瓢蟲,給構圖帶來動感,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汪寅仙的組合茶具作品少,「九頭南瓜提梁壺」就更是珍稀的傳世傑作了。

汪寅仙 南瓜壺

汪寅仙 夔龍青銅紋四足壺

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觀念。中華龍文化內涵豐富,龍的形象經過歷史的演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歷史上龍的造型演化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夔龍期、應龍期、黃龍期和回歸期。

眼前的此尊汪寅仙大師的力作——夔龍青銅紋四足壺,即是創意取自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的紫砂作品。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此壺蓋紐即是一夔龍,龍首獨角,攀伏回首,四爪伏地,蓄勢待發,似隨時準備躍起,龍尾擺動分為兩支,靈動有趣。壺身肩部順壺口以17片盾形抽象夔龍紋以連續圖案裝飾,營造出青銅器的特徵,壺身底部以4個柱狀鼎足托起整器。鼎足上飾以龍首紋,刻畫精細。平口直流成錐形,流上中下部飾以饕餮紋,壺把以取龍首吐水式,龍首上方形成雲紋,給人以吉祥如意之美意,把下以中空垂珠裝飾。通觀此壺,有古雅大方、莊嚴穩重、精緻工整、內涵深邃的藝術特色。

以青銅器造型入壺,在中國紫砂壺史上自成一脈。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載:「供春……今傳世者,栗色闇闇,如古金鐵,敦龎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此大意是:傳世的供春壺,具有色澤沉著,堅實剛硬,形制規正,敦厚篤實,極有神韻。明代的壺藝之風,與古雅之青銅寶器有相似之風貌。紫砂陶以其質樸古雅的氣質、素麵素心的特點,受到了歷代文人雅士的追捧,得到了愛茶者的青睞。

此壺直流約以45°角向上張揚,既益茶湯傾瀉,又體現了此壺藝術主旨的張力與古雅韻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汪寅仙大師曾對後學教導:制壺時,琢嘴要一氣呵成,身要坐端正,腿腳要有力,要讓壺流、壺把與壺身貫通一氣。光素器要追求線條之簡凈,能以簡寫繁;花塑器要把自然的美濃縮到作品中,做到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觀賞此壺,我們不難發現在這穩重如鼎,大方洗鍊的造型之中,那精妙細緻的夔龍裝飾,所帶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無窮的意趣。

往期經典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洱茶吧 的精彩文章:

TAG:普洱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