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藝雜談:《春秋》為何被稱為「麟經」

六藝雜談:《春秋》為何被稱為「麟經」

《春秋》為孔子編訂,是儒家五經之一,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史料價值極高,但對於儒學來說,春秋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思想層面。

《春秋》又被稱作「麟經」,如唐代黃滔《與羅隱郎中書》曰:「誠以麟經下筆,諸生而不合措辭;而史馬抽毫,漢代而還陳別録。」元代《都門一百韻用韓文公詩韻》也有句:「羣儒修麟經,諸將宣豹略。」,這和一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事件「西狩獲麟」有關。

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時魯國西境的大野澤地。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春,魯哀公率眾在魯國西境的大野(今山東巨野)打獵。給叔孫氏趕車的鉭商捕獲了一隻怪獸。

人們都不認識這個怪獸,就去請教知識淵博的孔子。孔子看後大驚:「這是麒麟啊!」他認為,麒麟是仁獸,含仁懷義,於是十分傷心,哀嘆道:「吾道窮矣!」受傷的麒麟死了,孔子於是絕筆,停止了修《春秋》。

《春秋》以魯哀公「西狩獲麟」結束,後人認為孔子所記的麒麟是某種思想的象徵,所以用「麟」來概括全經。

而且,《春秋》這部經典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佔有核心地位,歷來受到文人的重視,因此「麟」又有鳳毛麟角的意思,形容其珍貴。另一方面,因為《春秋》內容龐雜,典故繁多,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但也正因為如此,《春秋》相較其它經典更受到歷代朝廷的推崇。特別是明清以後,凡是以《春秋》科通過科考的學子,基本都會在更加接近權利中心的位置上任職,因此這時「麟經」的「麟」則更接近「瑞麟」等吉祥的寓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兵馬俑雖多,卻是一根指頭都不能少
明天破五「迎財神」,細說中國最著名的十大財神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