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晉韻——沙澧的不解情緣
全文共2926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力匕
《古槐晉韻——沙澧的不解情緣》
作者 董志強
排版 木 夕
厶
沙澧文化的暮年,來了一群步履匆匆的行人,他們背負著槐鄉的牽絆,緩緩地走過小商橋和沙澧河畔,他們有的人走了,他們有的人卻留下了,他們的後人離我們很遙遠,他們的後人卻又在我們的身邊,或者他們就是我們的祖先,又或者我們的血液里就流淌著來自槐鄉的血液,他們在歷史中走過,他們在明清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山西人。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的主角,是創造者,更是參與者,就一同來探尋,這群晉人。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歌謠相比很多人都耳熟能翔,這首童謠講述的便是山西與我們的血脈情緣。我喜歡在閑暇假期,獨自或呼朋喚友一同沿著沙澧公園騎行,家不遠的丁灣橋至彩虹橋、嵩山橋這個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自然成了經常光顧的地段,另外高中時上學放學也是每天必經之地,所以對這段河堤的草木風景自然也是十分熟悉了。兩河交匯的河段有個美麗的名字——螺灣,沙澧公園修建時,設計師們匠心獨運的專門修建了螺灣渡。在螺灣渡的上方堤壩上,高聳著一棵古木,這是棵槐樹,仔細觀察也十分高大粗壯,每天都有很多信客來這裡焚香祭拜,祈求祥和庇佑,還有些商家在周圍售賣一些金箔香燭,中間正對著樹出擺放著碩大的香爐器具,看著陣勢便知此處的香火鼎盛,樹下還擺放著很多神靈的塑像,在樹葉深處,隱約可見,一尊諾大的神像矗立著。樹枝上懸掛著各類祈福的紅布條。之前有次遊玩,便有朋友提議在樹上掛了一個祈福帶,現在也難尋蹤跡了。且不說迷信與否,這古槐確實值得祭拜一番,因為不是為了祭拜神明,而是祭拜祖先。
大槐樹是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移民留下的,也算是歷史的證物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據資料顯示: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朱元璋等紛紛舉旗抗元。元軍尖銳部隊與農民起義軍展開激戰,元軍所到之處屍鴻遍野、民不聊生,脫脫等軍隊更是屠城,當時出現了「兵戮河南,赤地千里。」「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出兵伐元一統山河。除戰亂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但是在山西卻是一派太平景象,山西遠離戰場民生安定,四海昇平,且大量難民湧入,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所以為了緩解國家的局面,明洪武、永樂兩朝,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行動,將山西人集中遷往河南、河北、陝西、山東、安徽等地。
洪洞地區是山西遷移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成為了海內外中原兒女認祖歸宗的地點。相傳當時洪洞的農民被騙到村前大槐樹下,被告知要客居他鄉,中國人樂土重遷所以十分不願意遷移,明政府便採用強制手段遷移,在移民的腳趾上用刀刻出一道痕迹,作為標記,以防移民中途逃脫,並且用繩索進行串聯,便於押送,移民若需要方便,便要報告解開手上的繩索,也留下了「解手」這一名詞。移民們帶著家鄉的槐枝,使槐樹伴隨移民一起栽種各地,槐樹成為了思鄉的印跡,也成為了祖先的遺產。明洪武永樂兩朝除了鄭和的船帆,還留下移民的足跡,恰巧都是遠行。
中國古代曾經有幾次重要的人口遷移,分別是建炎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洪洞移民和後來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移民們背井離鄉,客居他鄉,有的是受戰亂影響,有的是生活所迫,但是他們不辭艱辛,勇於冒險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探索開拓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前路是關山險阻,無論前路是林海雪原,一切未知數,都要自己去探尋,去尋找一片天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巧合或是某種因素影響,在這些移民中,有很多都有山西人的身影,或許與山西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有關,但是我更覺得這是某種基因所驅使的,因為下面即將走近的這群人,還是山西人。
中國古代經濟史一直都以重農抑商為主題,一般,在這種政策影響下,理論上是難以有非常繁榮的商業文明發展的,但是在經歷了宋代的商品繁榮後,明代商幫更是出現了中國的經濟舞台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晉商與徽商。如同移民一樣,沙澧留下了晉商的痕迹。在大槐樹的對面是漯河二中的校園,這應該是漯河乃至全國學校里都很特別少見的了,學校的校園裡有一棟古典的建築,就一個像是廳堂樣式的空屋子,實在讓人覺得與現代化氣息濃郁的校園格格不入,但是熟知,這座廳堂曾是當初輝煌無比的三鄉晉祠的殘存,原址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的飛機炸毀,二中校園的特殊之處就是它坐落在三鄉晉祠和受降亭的原址之上,並且學生們整日與厚重文化朝夕相處。以前三鄉晉祠是很宏大的,當初晉商在沙澧經商,作為商幫,既是成立了山西商會,晉商是十分富足的,在山西商會的組織下晉商們組織建造了盛極一時的三鄉晉祠,與大槐樹遙相呼應,形成了沙澧獨特的晉鄉文化,而晉鄉文化自然也成為了沙澧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蘇州的中國戲曲博物館,精美的建築格局讓國際建築學大師貝聿銘都稱奇,讚嘆不已,這建築原型便也是山西會所。
而與沙澧晉文化和全國晉文化遙相呼應的便是三晉大地濃郁的晉商歷史。在山西省太谷縣,是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家鄉,他的夫人宋靄齡回太谷的場景被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寫道:「靄齡坐在一頂十六個農民抬著的轎子里,孔祥熙則騎著馬,但是,使這位新娘大為吃驚的是,在這次艱苦的旅行結束時,她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聞的最奢侈的生活。……因為一些重要的銀行家住在太谷,所以這裡常常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我讀這段話時也在這些字裡行間停留,不是去琢磨讓宋靄齡這樣的人物吃驚該是怎麼樣子,而是想被美國傳記作家稱為「中國的華爾街」,意味著什麼。而在當時的太谷陽泉等地,確實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最為富有的地方。晉商的守信、精明等經商特點,被融入到了晉鄉的建築之中,留待人們去慢慢探尋,晉商的發展密碼。為什麼會有與故宮媲美的喬家大院在此誕生?為何這裡出現那麼多可以與范蠡齊名的商人?這些問題的答案留待慢慢探尋。
三晉大地早已恢復了寂靜,遠去的商旅騾鈴逐漸淡卻,大槐樹依舊茁壯成長,三鄉晉祠卻找不到往昔的模樣,但是,三晉文化依舊會寄托在著古木和殘存的廟堂中,也無形的構建著沙澧文化的暮年,與賈湖文化、許慎文化、商橋文化、宋金文化、抗戰文化等一同成為沙澧文化史的重要組成。
鄉關沙澧
TAG:清閑雅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