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道·知人與自知

問道·知人與自知

老子言: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為名句,自古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能知人,可謂智,能自知,可謂明。

雖然智與明的界限有一些模糊,但人們似乎是能夠分出深淺層次的,明亦為智,可稱大智,常以通明、通達作解。

倘若能知人又能自知呢,不用說,此人必是聖智超凡,是為神人了。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老子》,本句寫作: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

與傳世本相較,除知智一字之別外,只是少了兩個沒有實際際意義的語未助詞「也」。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言,知智為古今字,知通智。如此,帛書與傳世本則句意無別。

我不滿意這樣的認識,總是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從微小的不同中尋找真意,思圖推翻那種淺顯的解注。楊矗老師批評說,世人都已經普遍接受了的東西,你不順人意,想要改變,不是愚嗎!我本愚人,不過是以愚為戲,並沒有期圖改變世人的認識。

3

知人,了解人。

一般是這樣解讀的。

但古語還有一種使動語法,如「凄神寒骨」,意為使神凄涼,使骨寒冷。

知人,使人知。

意即曉知人。

人知道了,自然是知了。

這樣解說確實有些莫名其妙,但自古帝王最諳此道,無不將自己的心思深深隱藏,不使人知。

而不使人知,也確實符合老子思想,老子行無言之教,而言並非單指語言文字,意出而為人知稱言,因此,所謂無言之教,即其志不顯為人知。此謂不知,即不使人知。

上有所好,下有所從,王志關乎天下利害,其志顯為人知,則使天下趨利而紛爭成惡。

正所謂「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福也」。

而老子之不知,非同帝王的隱藏意志,陰以圖之,那是陰謀,老子之不知,要求虛其心,弱其志,清虛無志,故無所顯現,而人無所知。

人啊,不要以你的貪慾與邪惡知人,先,後之相隨,那將蔓延成災。

4

自知,一般解讀為對自性優劣的了解。這又如何能稱之為明達通達呢?

要明白自知的旨義,首先要明白明的本義。

對於明,老子有自己的定義:

天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明,知常,也就是復命,靜以歸其根。

依此義,自知,即知歸根,也即知靜。

靜,情志不生方可稱靜,如此,元元本本,是為歸根。

而凡有情志波動,便不能稱之為靜,是為躁。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

離根者輕,輕浮而躁,歸根者重,厚重而靜。

知人者志出離根,自知虛靜歸根。

靜,情志不生方可稱靜,如此,元元本本,是為歸根。

而凡有情志波動,便不能稱之為靜,是為躁。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

離根者輕,輕浮而躁,歸根者重,厚重而靜。

知人者志出離根,自知虛靜歸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匯一心 的精彩文章:

TAG:靈匯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