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郎神不但是天庭戰神,更是官神?

二郎神不但是天庭戰神,更是官神?

自古以來說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不外乎清、慎、勤。行之者,是為好官循吏,悖之者,是為貪官庸吏。讀《西遊記》,在「小聖降大聖」的段子里,二郎神表現出的官箴,基本盤沒變,內涵卻大異其趣。孰好孰壞,孰優孰劣,我們不妨做做比較,兼聽則明嘛,沒壞處。

獨,而後有清正

話說孫悟空單挑十萬兵,朝野震動,赴蟠桃會的觀世音隨即舉賢薦能,對玉帝說:「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見居灌洲灌江口,一如治所或封地,享受下方香火,屬於在編範疇,即書中所說的「已受天籙」,只有在冊神仙才有這個資格;另外一個關鍵詞,「聽調不聽宣」,通俗的說法,即公私分明,公事上,任你調遣,涉及私事,對不住,我們沒啥交情,紅白喜事,各種節慶,別找我,也別往來走動。

二郎神與玉帝的恩怨,孫悟空有句話可以作為表面註解,「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因母恨舅,表面上成立,但是,站在玉帝角度,站在執法者角度,這種恨又不能成立。母親違法在先,難道舅舅不該秉公執法?外甥「劫獄」在後,做舅舅的不但沒有啟動紀律或法律程序,反而大加封賞,默許外甥割據一方,什麼仇什麼怨不能化解?因此,二郎神的「不聽宣」,應該還有外掛。

什麼外掛?就是官箴,我稱之為「獨」,特立獨行,有孤臣遺風!作者評得好:「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既規避了裙帶關係可能引起的各種竊竊私語,又樹立了不媚上的好官形象。

東坡先生曾說,「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二郎神的做派,也有這麼點意思。

做官不易,對上對下都要交代,時時刻刻面對監督。作為個體,誰不想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以求個淋漓酣暢?可是作為官員,就不行了,許多時候,許多情況下,不是你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而是上級和群眾讓你幹什麼,你才能幹什麼。在此前提下,不能獨善其身者,必不能兼濟天下。所以古人云,「政者,正也」。從政,就得講正氣、走正道、干正事,而踐行此「三正」,實離不開一個「獨」字。唯其慎獨,而為君子;唯其獨步,而無羈絆;唯其獨見,而得尊崇;唯其獨智,而有政績。為官者若能悟此一「獨」,何愁組織不放心?何愁群眾不滿意?比起那個「清」字,「獨」的內涵或許更豐富些。

能,還需盡其任

在同名電視劇里,孫悟空很牛,玉帝很慌,都嚇得鑽桌底下了。小說中的玉帝倒是淡定如常,談笑自若,足見能勝悟空者,天庭大有人在。事實也是如此,孫悟空初上天門,有個愣頭青守門小兵就跟孫悟空大戰了五六十回合。小兵尚且這麼能打,何況諸多大神大仙?

別看九曜星、大力神個個丑到沒朋友,功夫應該還不錯,否則連個小兵都不如,他們是怎麼被提拔的?那麼,為什麼天羅地網還是收拾不了孫悟空呢?集體的出工不出力而已。不是他們不想出力,而是「水太深」,誰也不願做那根出頭的椽子。二郎神則不同,接到調令,大喜出戰,此謂能者的自信;沙場博弈,出盡全力,此謂能者的任事,絲毫沒有藏著掖著。

他戰前曾對天王說:「小聖來此,必須與他斗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只四圍緊密,讓我賭鬥。若我輸與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贏了他,也不必列公綁縛,我自有兄弟動手。只請託塔天王與我使個照妖鏡,住立空中。恐他一時敗陣,逃竄他方,切須與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意思是,你們瞧好吧,我包圓了。他沒有乘著月黑風高耍流氓,也沒有推諉搪塞躲貓貓,要麼不做,做就做他個漂漂亮亮,最終,孫悟空淪為俘虜。

就此戰的表現,二郎神不愧一個「能」字。

二郎神官箴中的「能」,與傳統廉政文化中的「能吏」,是存在區別的。傳統能吏,一般是指嫻於吏道,規避法令,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的官員,與之分別對應的是好空談、善作秀的「清流」與「多刑殺人,欲以立威」的「酷吏」等,褒貶不一;二郎神的「能」,屬於能而盡職,不負其任之「能」,比起那些占著茅坑不拉屎、還美其名曰「謹慎」的傢伙,二郎神顯然「能崗匹配」。這種「能」,比那種一味的「慎」,更值得提倡。

為官者應言其所應言,行其所當行。出色而不打折扣的完成政務,叫「奉法循理」;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響下屬,叫「修己以安人」,才能讓下屬「見賢思齊」。能而不任者,是為瀆職;能而任事者,才是本職。

敏與惠的辯證法

戰事結束後,二郎神和弟兄們的對話也很有意思。康、張、姚、李等人說:「兄長不必多敘,且押這廝去上界見玉帝,請旨發落去也。」真君道:「賢弟,汝等未受天籙,不得面見玉帝。教天甲神兵押著,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凈之後,仍回灌口。待我請了賞,討了功,回來同樂。」

汝等未受天籙,不得面見玉帝,等於是說,你們現在還不是幹部,不能跟領導見面。可是不見玉帝哪來的機會受天籙?孫悟空當個弼馬溫,不是還先面見了玉帝?此處,二郎神的考慮恐怕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別人的隊伍里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腳,雖然是個技術活,卻也不怎麼複雜。試想一下,如果玉帝老兒不經意的玩上一玩,你讓二郎神怎麼辦?所以天庭的賞賜,必須由他代領,再重新分配,把賞罰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不得不說,二郎神機敏過人,官箴中的這個「敏」字,儘管有阻礙下屬升遷的嫌疑,但是天庭的賞賜,他還是與兄弟們分享了,又突出一個「惠」字,為下屬謀福祉,提升下屬的幸福指數。其中的維度與取向,值得解讀。

敏於事,是幹部的素質要求。遇事敏銳,說明判斷力強,作風雷厲風行。麻木不仁,渾渾噩噩,別說謀長遠,求當下都未必能夠,又何談惠及下屬?二郎神的「敏」,在當時合理,放在今天亦不為過。團隊如果失去合力,整體功能怎麼強化?組織目標如何實現?為下屬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的;但是考慮到集體利益,晉陞也應以優勢定位和動態調節為原則,注重心理激勵和內部管理,而不是隨意提拔。這應該是一個人才使用與服務治理的均衡解。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二郎神所思所想或在此。

他的兄弟及千餘部下,江湖氣太重,所謂「草頭神」,其實就是土匪,被地方政府收編了而已。這些人不會在乎什麼編製,他們所追求的「惠」,無非大碗吃肉,大秤分金。駕馭他們,靠的不是「從其所令」,而是「從其所行」,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下之事上也」的管理目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俗話說,勤能補拙。傳統官箴中的「勤」看似是「敏」的先決條件,其實並非絕對。「勤」是作風要求,「敏」是素質要求,二者有關係,但視野不同,「敏」的視野更為寬泛。當然,官員倡導勤勉作風,力戒懶散拖沓,也是必須的。

二郎神的三字官箴,曰獨,曰能,曰敏,淵源梳理不乏殷鑒,學起來不難,做起來也不難,難就難在不學不做。如果我們今天的幹部在官箴上連一個舊時代虛構的人都混不過,那就不如找塊豆腐撞一下了。(趙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之秋 的精彩文章:

封神唯一從孔宣五色神光下成功脫身的超強武將是誰?
觀音菩薩為何變成了女人?觀音菩薩為何有千手千眼?

TAG:葉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