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財政投入助推人的城鎮化

教育財政投入助推人的城鎮化

在城鎮化穩步推進的今天,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教育機會的創造離不開教育財政的投入,產業結構的升級離不開人力資本和知識技術的積累,城市的經濟增長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目前,教育財政投入是一條助推新型城鎮化特別是人的城鎮化的有效路徑。

教育財政投入助推人的城鎮化內在機理

專家研究認為,人力資本的有效形成受到城市良好的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機會的影響。城鎮化利於人力資本、知識(技術)的積累,又能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城鎮化演進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動態」的相關關係,技術和技能的集聚為城鎮化與經濟的持續增長之間建立起穩定的正相關性提供了可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動力是不斷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是不斷提升勞動力的基本素質、實現資本的集聚和技術的創新。我們認為,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教育機會的創造離不開教育財政的投入,產業結構的升級離不開人力資本和知識技術的積累,城市的經濟增長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力素質提升、人口遷移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和城鎮化的重要因素,這些相關因素及傳導效應的產生與教育投入特別是教育財政投入息息相關,只有穩定的教育財政投入才能改善教育的軟硬體,為人力資本、知識技術、人員素質的提升奠定豐厚基礎。

隨著「三個增長」的不斷提升,教育財政投入不斷逼近「帕累托最優」。「帕累托最優」是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變得更好。具體的邏輯源於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表明,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假設土地和資本保持不變,勞動力就將成為十分重要的因素,而財政對教育的支持促進勞動者提升自身的技術和技能,從人力資源轉向人力資本。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指出,經濟的增長首先會出現在一些增長點上,然後這些增長點不斷向外擴散,形成以點帶面的效果,促進經濟的整體增長,通過教育財政投入這一機制的傳導,科技人才的規模擴大、質量提升,同時也將不斷推進科技的進步與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實現以點帶面的增長極效應,有助於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作為理性個體的自然勞動者,其經濟收入也因為技術的提升而不斷增加,賦予人的城鎮化中「經濟人」屬性,這也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屬性。此外,通過多元公平教育提高由農村轉移到城鎮勞動者的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律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提高其市民化程度,從而賦予人的城鎮化中「社會人」的主要內涵。

教育財政投入助推人的城鎮化現實困境

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轉變過去只片面追求城市數量、規模的擴張,向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城市的人口質量、城市的文化內涵等方面轉型升級,從而把城市發展成為真正的、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之地。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具體為農民的城鎮化,基本路徑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及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市民素質的提升。然而,在這個路徑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現實困境。

城鄉觀念不協調、不統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湧入到城鎮。「城裡人」與「鄉下人」在價值認同、思想觀念、分享公共資源等方面產生衝突。於是,「巴士效應」現象凸顯,正如先擠進公交車上的人佔有了資源,於是不希望別人再進來,急切地關上車門。實際上「城裡人」作為自然的個體在城鎮化進程中沒有擺正良好的心態,存在一種狹隘的利己主義思想觀念。

教育資源空間布局錯位。由於城鎮化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教育資源環境等承載能力不匹配。由於許多進城務工人員流向規模經濟效益較好的城鎮,導致城鎮公共服務面臨較大的挑戰,城鎮政府很難為轉移的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供給與當地城鎮戶籍居民相同的教育等公共服務。城鎮的教育資源供給與農村轉移人口教育需求之間矛盾突出,教育資源增擴困難較大。教育資源「總量供不應求」成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教育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優質教育資源主要分布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等發達區域。這種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布促使人口流動產生了差異化,導致城鎮的規模結構更加傾向於不合理。教育資源在城鎮空間分布中「結構失衡」是教育規劃設計必須調整的問題。

教育財政投入機制不完善。教育財政投入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素質提升缺乏教育經費支撐,進城務工人員技能培訓財政經費來源不明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基礎教育經費靈活性不強,教育空間布局投入不平衡等。

教育財政投入助推人的城鎮化科學舉措

破除隔閡,寬廣接納。多年來,農村及農民以犧牲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空間,換來了城市的巨大發展。隨著國家城市反哺農村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作為本就是「城裡人」的主人應以寬廣的胸懷,摒棄私利觀念,接納作為自己客人的「鄉里人」,讓其分享社會發展成果。還未進入城鎮的「鄉里人」,要更清醒地認識自身,充分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快速融入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優化布局,集約高效。各級政府不僅要優化城鎮內部的教育布局結構,也要優化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布局結構,使學校布點更加合理、教育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更利於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更好、更多地讓城鄉人民共同分享教育資源。結合城鎮教育資源和受教育人數,合理配置中小學校和幼兒園資源,避免「城鎮大班化、鄉村空校化」。在縣城或鄉(鎮)集中區域,整合資源,進行教育資源時空布局,縣城、鄉(鎮)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教育城」,為農民市民化、農村孩子城市化教育打開「城門」,做好準備。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讓縣域、鄉(鎮)的孩子通過網路也可以遠程優質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消除基礎教育方面存在的差異。

統籌謀劃,完善機制。要科學規劃設計合理的教育資源分布格局,優化城鄉教育資源分配結構,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持續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有效配置與教育要素平等交換,推動人口與空間的布局更加合理,切實增強區域教育發展協調能力與公共服務能力。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要為發展教育騰出寶貴空間,處理好教育空間用地存量、增量與總量的關係,按照「教育優先發展」的基本原則,按教育財政的投入與收益歸屬確定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責任,優化教育財政投入機制。作為人力資本的承載者,農民工對流入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流入地政府也會獲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的即期收益與人力資本積累帶來的長期收益。流入地應承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主要財政投入責任,擴大教育經費總量,促進教育財政投入的均衡。要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推動優質教育機構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促進城鎮化進程中不同層級城鎮空間布局的合理化。

緩解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資源與生產要素的過剩或短缺難題,提升教育空間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應更好地優化教育資源的空間布局,更加關注新型城鎮化中「顯性」人口遷移及其背後「隱性」的觀念、機制等因素,統籌謀劃,加大投入,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教育統籌發展保駕護航。(作者單位:長江師範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估研究」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實效評價與跟蹤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1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市學生資助政策盤點——義務教育階段
只為陪你「跑」一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