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中的人類困境,如何面對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邁父母
《李爾王》的悲劇首先是成年兒女如何面對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邁父母。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我向來最不喜歡《李爾王》,因為劇中人物落入了童話里原型人物的俗套。劇目甫開場,李爾王的三個女兒一張口,我們就已預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李爾王一定會被兩個巧舌如簧的女兒虐待,而最善良的小女兒雖然會被重新「發現」,但一定不會有善終。
這一次,或許是讀原文的關係,竟然讀著讀著就不自覺地淌下眼淚。我留意到年輕時忽略的細節——李爾王並非慘遭孩子拋棄的可憐老頭兒。他的長女高納里爾怠慢他的理由很充分:一來,父親老糊塗,連平日最疼愛的小女兒都可以說不要就不要,很難說不會對自己做出什麼事來;二來,父親的一百個侍從在自己的領地上為非作歹,快把這兒變成賭場和妓院了,她必須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從這個角度看,《李爾王》的悲劇首先是成年兒女如何面對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邁父母。
中國因為自古是農耕文明,向來講究尊敬老人,也將老人的生活經驗視為智慧,於是年長的父母仍然可以有足夠的資歷調教成年的孩子。然而,即便有此傳統,現代社會實際展示的是相反的真相,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年輕人勢必比老人更適應新的變化,年齡常常就是優勝劣汰的篩漏。甚至,韶華易逝的人早就心知肚明,一如瑪麗·霍普金在經典老歌《那些日子》里唱的「我們變老了,可是沒有變聰明」。
因而,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問題有點繞回了類似儒家孝道的問題,這個命題在現今的中國仍未退場。面對比自己愚笨的父親,她們面前兩條路,一是「子為父隱」,「無違」地侍奉他,如此,她們會失去自我,成為一套陳舊體系下的傀儡;另一則是劇中她們的選擇,拋棄父親,不讓他擋住自己的成就,野心和慾望,她們的自我會絢爛綻放,但她們將背負道德的譴責。
年輕時會無意識地用非黑即白的視點審視人物,高納里爾和里根無疑是「壞女兒」。而今,我卻感到她們的「冷血」不失為象徵,是她們選擇與父母決裂後必將面臨的道德困境。先撇開這兩個女兒的過分行為不說,即便不這麼絕情,但凡離開父母,心中定會有歉疚。我記得高中語文課上,我的老師讀著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就潸然淚下,說起她離家到上海闖蕩,只有過年才回家一次,而每一次回去都發現父母在加速地衰老。一個留學生朋友被美國男友求婚時悲喜交加,喜固然是因為這是她的幸福,但同時也悲傷未來註定與父母聚少離多——在這些追求自我的背後,或多或少都隱著對父母的拋棄。
當然,莎翁並未點到即止,他還有更犀利的懷疑——所謂的「追求自我」會不會淪為「作惡」的遮羞布?所謂的「理想」會否只是自私和貪婪的虛飾?《李爾王》里,高納里爾、里根、以及暗算生父和長兄的愛德蒙都被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驅使著走向更深的罪惡,高納里爾甚至因嫌棄丈夫「怯懦」,移情愛德蒙,想與後者合謀殺死丈夫。而這些道德的深淵都始自對人類最基本的情感紐帶(父母子女之愛)的拒斥:當孩子可以為了自己的將來拋棄父母,他有什麼不能拋下?他有什麼做不出來?
這是怎麼選都會悔恨的人類困境,怪就怪為何這種最深切的愛偏偏是以分離為目的?戲劇尾聲,李爾王抱著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屍體,呼喊著「哀號吧!哀號吧!你們都是鐵石心腸的人!」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正是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人類才能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錢佳楠)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