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蔣經國一語道破原因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蔣經國一語道破原因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人物和軍事家,曾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總統等職位,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1975年4月5日,正值清明節,蔣介石突然發病,經多方搶救無效後,他在中國台北市北郊的士林官邸病逝了,享年88歲。

蔣介石去世後的次日早晨,其遺體由士林官邸移往石牌的榮民總醫院。隨後於4月9日上午,移往國父紀念館的正式靈堂。蔣介石的靈柩在國父紀念館停留了七日,期間向民眾開放瞻仰遺容和弔唁致祭。

安放在銅棺內的蔣介石遺體,身著長袍馬褂,胸前一條紅色綬帶。在綬帶上綴有三枚醒目的勳章,分別是采玉大勳章、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此外隨葬品還有四本書——《聖經》、《荒漠甘泉》、《三民主義》和《唐詩》。這一看似有些混搭的組合,代表了蔣介石所宣稱的三種信仰:基督教、三民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

在國父紀念館停靈期間,有眾多民眾從全台各地前來瞻仰蔣介石遺容,一時間紀念館門前人來人往,場面壯觀。在排隊的人群中,最長有等待了七八小時才得以進入靈堂的瞻仰者。在開放瞻仰期間,單日進入國父紀念館的瞻仰者最多時達50萬人。

移往慈湖陵寢時,靈車所到之處,沿途建築掛滿了哀悼的標語,治喪委員會不僅在移靈路上動員大量軍人、學生跪拜「迎靈」,更沿途分設了眾多供桌祭品,開展所謂「路祭」。

蔣介石喪事浩大,但並不被稱為「葬事」,因為他的棺槨並未下葬。辦完盛大的喪事和瞻仰儀式後,蔣介石的棺槨並未下葬,而是轉移到慈湖陵寢,暫時安息在此。

在台灣省桃園縣大溪鎮,有個人工水庫,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一次蔣介石車行此地,小憩時發現此地的景色和老家浙江奉化頗為相似,就將這裡由原來的埤尾改名為慈湖。1959年,由榮民工程處在此興建了蔣介石的一處行館,初名「洞口賓館」,1962年由蔣介石手書「慈湖」幷更名為「慈湖賓館」。

蔣介石生前非常喜歡這個地方。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後,其棺木一直沒有安葬,只是「暫時安放」在台灣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交界處的慈湖。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蔣經國一語道破原因。

4月7日,蔣經國在《守父靈一月記》中寫道:「處理治喪有關事宜,請示母親後,決定暫厝父親之靈於慈湖,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以達成父親之心愿。」

蔣經國一語道破了蔣介石不下葬的原因,他說,在大陸時期,蔣介石就自己百年後事的安息之地做出了精心安排。他說他是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和正統繼承人,希望自己死後能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不過,由於老蔣不得民心,最終敗退到了中國的台灣省,最終自然是無福歸葬於中山陵旁了。

敗退來台的老蔣,活著時仍然對於「光復」念茲在茲,仍希望將來有朝一日能夠歸葬大陸。蔣介石棺槨在慈湖「暫厝」,是一種政治宣示,表示,將來有一天必會在回到祖國大陸的。

蔣介石生於浙江奉化,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浮厝,就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採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能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而蔣介石這一等就是數十年,至今未下葬。如今,慈湖蔣介石陵寢已成為陸客赴台游的熱門景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貓論史 的精彩文章:

開國中將征戰回來後,發現妻子已嫁給了開國元帥,毛主席如何調解?
粉碎「四人幫」後,多人主張判其死刑,這位開國元勛說:不能殺

TAG:大貓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