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風流的真相——蔣勛《手帖:南朝歲月》

魏晉風流的真相——蔣勛《手帖:南朝歲月》

在最荒謬絕望的時代,在充滿艱難、困頓、折辱、劇痛、磨難的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

對於南朝最大的印象,就是劉義慶《世說新語》筆下的魏晉風流,可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後來第一次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當時被磚畫里流暢的線條、飄逸的形象所震撼,這跟我想像的魏晉風流似乎有點不同。後來因為習字的緣故,逐漸接觸了許多法帖,對魏晉風流又有了重新的了解。蔣勛的《手帖:南朝歲月》書寫的就是那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里最率性真實的人生,手帖不只是書法,更是洞徹生活的空靈明凈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嚮往、活出自我的明證。率性的人生,並非肆意恣睢,對生命沒有敬畏,對人生不懷感恩,就會陷入無窮的虛無主義當中,在那些文字當中有所溫情,有所敬畏,有所保留,有所堅持,《世說新語》里那些美麗故事裡的人物沒有隨著時空的更迭而被湮滅,而永遠藏在了中國人的歷史記憶里。

蔣勛《手帖:南朝歲月》

去年遭逢家中巨變,心灰意懶之際,我又重新拾起了毛筆,晚上總睡不著覺,怕被噩夢驚醒,就整夜伏在燈下寫字抄經,以至於現在《心經》、《金剛經》都可以脫口而出默念即誦。寫字是能夠正念,穩定心緒,這就是為什麼寫字的時候一定要正姿,並不僅僅是講究一種儀式感,而是通過這種儀式將個人的內心體驗與筆下所寫文字的心氣相系,「我手寫我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那段生命中最不堪的日子裡,我臨摹最多的就是王羲之的《喪亂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摹本王羲之《喪亂帖》

《喪亂帖》八行六十二字,是存世王羲之篇幅字數比較多的一份手帖,原帖真跡早已不存於天壤之間,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是唐代宮廷內府的雙勾填墨的摹本。在這封給朋友的信中,王羲之展現了一個遷徙流離的家族在戰亂里對生命巨大的幻滅無常感。琅琊王氏家族和陳郡謝氏家族是南朝一等一的世族大家,唐人劉禹錫筆下「王謝堂前燕」描述的就是這兩個家族曾經有過的輝煌和驕傲,可是就是這樣偉大的家族,經歷永嘉之變琅琊王氏家族被迫南遷,而遠在北方祖墳一再地被人刨掘。五胡亂華,中原鼎沸,天下分崩,人命如草,生命的價值淪喪到了極點,生者尚且命若草芥,更何況地下先人的幾具枯骨。

自摹《喪亂帖》

「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想到如此喪亂至極之事,痛苦嚎哭、摧毀絕望、痛徹心肝彷彿被貫穿,但是這麼痛,又能如何?無可奈何。王羲之就活在這樣一個生命毫無價值的戰亂時代,無論活著的人,還是死去的人,都一樣被蹂躪踐踏的時代。這就是所謂魏晉風流的真相!最殘酷的真相!

如果看過《蘭亭集序》,以為王羲之只是個只會流觴曲水、暢敘幽情的名士,就大錯特錯了。魏晉風流的名士做派更多的是為了避禍。魏晉易代迭至南朝,政治鬥爭之殘酷,超乎想像,無數精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何晏,他和王弼被譽為魏晉玄學的創始人、哲學家、詩人、謀士,他還是曹操的女婿,死於非命;

張華,政治家、詩人、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的作者,死於非命;

陸機,文學家,祖父是三國名將陸遜,被譽為「太康之英」,他寫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文學理論作品《文賦》,他的《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墨跡法帖,死於非命;

潘岳,文學家,與陸機齊名的詩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成語「貌似潘安」說的就是他,死於非命;

謝靈運,詩人,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鼻祖,祖父是打贏了淝水之戰的東晉名將謝玄,死於非命;

范曄,歷史學家,前四史最後一部《後漢書》的作者,死於非命;

……

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像 嵇康局部

這個名單還可以開列很長,在那個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的時代,那一串在歷史上璀璨若明星的名字曾如流星般閃亮又如流星般轉瞬即逝。今人在感羨竹林七賢清逸通脫的時候,可曾想嵇康只是因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了句「非湯武而薄周孔」,就被欲篡位司馬氏殺了。非薄湯武周孔,商湯、周武王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讓天下的。嵇康都說不好,那麼當司馬氏要篡位的時候,怎麼辦才好呢?沒有辦法,因此嵇康就非死不可了。為什麼嵇康的好朋友阮籍能活著?不僅僅是因為他口不臧否人物,不在人前評價別人,更是他審時度勢佯狂沉湎於酒。司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聲很大,於是就想用高官去誘惑他,阮籍就故意求做步兵校尉這樣芝麻綠豆大的小官,理由是兵營里有個善釀酒的人,阮籍多飲酒,少講話,而且即使講話講錯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諒。有一次司馬懿求和阮籍結親,而阮籍一醉就是兩個月,沒有提出的機會。阮籍內心的痛苦只能通過痛飲和痛哭來排泄。阮籍不敢去哭死去的好友嵇康,他就去哭素不相識不幸夭逝的美麗女孩,彷彿那個年輕逝去的女孩就是自己曾經的好友嵇康。

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像 阮籍局部

有的人選擇酒,有的人選擇葯,有的人選擇玄談,有的人選擇文字。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便條。《喪亂帖》是信,寥寥二十八字的《快雪時晴帖》也是信,十五個字的《奉橘帖》更像是便條。書信是有固定寫作對象的,更是一種私人化的寫作,就跟日記一般並不希望被其他人閱讀,更沒想被公開,這些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至今,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範本,更是當初這些帖的書寫者始料未及的。在王羲之的帖里常常出現「奈何奈何」的慨嘆,重複出現「不次」這種突然因為情緒波動哽咽停住的斷章。在《古文觀止》這類正兒八經的文集中是看不到「帖」這麼私密、隨性卻又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就跟刻在石碑上橫平豎直的書法,永遠看不到「手帖」中文字的矯如游龍、翩若驚鴻。讀魏晉人的手帖很像是在看微博,很細瑣,也很私人,很像讀《世說新語》,無頭無尾,羚羊掛角,忽來一段,常常叫人摸不清頭腦,但多看幾次,許多零碎的片段,開始彼此呼應,就像是在玩拼圖遊戲一樣,慢慢拼出一個魏晉時代人與歷史的風神笑貌,卻比正史還要真實貼切,耐人尋味。

《淳化閣帖》收有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奉對帖》,這是王獻之寫給妻子郗道茂的信。王獻之娶了表姊郗道茂,原本琴瑟和諧,但是出身名門的他被皇室看上,晉孝武帝要把妹妹新安公主許配給王獻之。士族豪門也以與名門結親聯姻為榮,皇室也不例外,命懸人手,何況婚姻。王獻之想到自殘去抗婚,用艾草燒傷了雙腳,自稱行動不便,不能娶公主,鐵了心要嫁王獻之的公主說瘸了也要嫁。王獻之無之奈何,被迫與郗道茂離婚,另娶新安公主,後來他給表姊郗道茂寫了這封《奉對帖》——「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嘗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為當絕氣耳。」信寫到如此悲慘,王獻之像一個撒賴的弟弟,失去了姊姊,悲哀到不想活下去了。王氏家族信奉道教,王獻之臨終之前要寫上奏玉皇的表章,懺悔一生過錯,王獻之回答說「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以前讀《世說新語》,覺得此段文字過於突兀,後來讀過《奉對帖》才知道,這裡其實藏著王獻之極大的人生悲劇。

一千六百六十三年前那個暮春時節,王羲之和四十二位親朋好友一起走向會稽山蘭亭曲水流觴即興作詩,當時只有九歲的王獻之跟著父親一塊參加了這次盛會,他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寫出詩,被罰酒三杯助興。當時的他不會明白這場文人雅集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後來也沒有多少人記得當時眾人的詩作,只有他父親乘著酒興用絹紙和鼠須筆為這次雅集作的324字的序文流傳下來,並且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蘭亭集序》。

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集序》

在最荒謬絕望的時代,有一群人在充滿艱難、困頓、折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親友之間互通音訊的手帖傳遞著他們內心的真善美,在文字的世界他們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漫看雲舒雲卷,漫看積雪凝寒,漫看花開爛漫!

記於2018年2月20日 戊戌雜書過眼錄之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書過眼錄 的精彩文章:

TAG:雜書過眼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