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聽到最好的答案
Hello艾瑞巴蒂:
昨天,我的心情很低落,和表姐發過去求安慰,聊著聊著聊到了生死的大話題,她推薦我看了《入殮師》。
看完這部電影已是深夜,這是一部讓人默默流淚並不斷感嘆人性之美的溫暖影片。
大體是講大提琴手小林君在失業後誤入入殮師行業,性格懦弱、總是怯生生的他,在走進死者家中的時候,起初是被人指責為「賺死人錢的。」但當他的手溫柔的握著死者的雙手,撫摸過他們的臉頰,額頭,為他們擦拭身體,為老奶奶穿上絲襪,為兒子梳好頭髮,為妻子點上口紅的時候,失去親人的人們,才知道他們把自己最愛的人託付給了值得信任的人。故事的發生、展開、高潮直至結束,都是平緩安靜,貌似波瀾不驚,沒有聲嘶力竭,沒有驚天動地,但這種內斂的表達,當真暗流涌動。入殮師所做的最後的送別既是對往者的尊重,亦是對生者的告慰。電影最後,伴著低回深沉的音樂,大提琴家纖細的手指、靜穆的表情、輕緩但利落的舉手投足,生與死的距離是那麼近,當那顆小石頭貼上肚子的時候,這一刻生死隔肚皮,連接他們的是永恆的愛。我被震撼、被感動、肅然起敬。
我想這部電影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絕不僅是因為美國人的獵奇,它和《卧虎藏龍》所標榜的中國神秘主義文化特質的賣點完全不同。
對,這部影片就是很好的死亡教育。
相比於一些國家對死亡教育的重視,在中國,人人都避諱死亡,不敢說,不敢想。。。我也是,小時候不懂珍惜離別,大大咧咧笑著說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直到去年我年輕的小姨因為癌症離開,我才開始認真的思考死亡,我開始恐懼和擔心親人的離開,無論怎樣成長,怎樣成熟,我想我還是承受不起分別的那一刻。
死亡教育的缺失背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活!
於是你會發現在我們的日常里,粗暴成了大多數人對待他人的方式,即便是親人之間。
我們自己被粗暴的對待,然後又粗暴的對待別人,成為一種循環,讓大多數人內心麻木,渾然無覺,彷彿這個世界,是屬於粗暴、強壯而冷酷的人們,人人崇尚無情,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少受痛苦。
不懂「死亡」的我們一直都是蒙住腦袋的鴕鳥,帶著對人生的誤解前行了那麼久。哲學家蒙田曾說過:預先思考死亡等於提前謀劃自由。
只有直面死亡,向死而生,才能擁有更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畢業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我先後送別了奶奶、外公、外婆、小姨。才意識到年輪的增長意味著死別漸多於生離。
恍然明白,死亡,離每個人都是那麼近。假裝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就以為歲月靜好,直到有那麼一刻,發現了事實的真相,才焦慮無措。
關於死亡有很多種態度,恐懼的,虔誠的,憤怒的,傷感的,甚至是戲謔的,但是死亡總歸是一場再不相見的別離。各色身份、各色品性的人,不管怎樣,殊途同歸,終究要跨過那扇門,這個世界不會再有你,或者說你會成為這個世界永恆的一部分。
如果生命只是簡單的活著,那生命就不會珍貴,也不會綻放出璀璨的花朵。從出生到成長,從衰老到離去,恰恰是分離的那一刻,才是感受到生命之花最美的盛開時刻。
人一生下來,不就是開啟了死亡倒計時嗎?
堅強的,軟弱的,殊途同歸;英雄美人,成塵成土 。
所以,人生再細膩一點又何妨,比起繁華喧囂的在慾望間無止境的角逐,馬不停蹄地不知去向何處,我現在所領悟到的是簡單而執著地生命方式——拼在當下,愛我所愛。
想想曾經走過的那些年,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幾度迷失了自己,既然死是每個人終須面對的,何苦還掙扎於那些虛幻的事情上?錯過的人和事、浪費過的力氣、余留下的殘念、望不見的未來……凡此種種,我彷彿看見玫瑰落在眼瞼上,作無人之眠。那裡是我們曾眷戀和執著過的生命,終有一天煙消雲散。
在這樣的世界裡可以用自己溫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好得就像在塵埃里靜靜綻放的花朵。有尊嚴的活,體面的死,溫柔對待每一個生命,用力去愛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人。死亡對你我來說不是存在的缺失或存在的明證,而是一次自我檢視,一種與種種洗盡鉛華的靈魂平等和諧尊重友愛地共存。
只有靜謐的溫柔,帶領我們進入柔軟、安靜的角落,一如你內心的獨白。
既然都來了,既然稍縱即逝,既然人生無常,我們才更要抓緊時間為理想奮鬥,愛值得的人,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過一輩子不後悔的人生。在我老了的時候,不會為想「如果我當時能那樣。。。會怎樣。。。」而後悔。
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說著「路上小心」,就總會再見的。
Wish for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t.從今天起,穩定沉靜的生活,健全自己,祝福所有關心著和關心過我的人,謝謝你們,祝你們幸福。
with love
Mary
2018.2.24
GIF
-END-
願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場的人都可以在這裡相逢
我是Mary,謝謝你的閱讀。
GIF
本文由Mary的小宇宙原創發布
TAG:Mary的小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