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鑒定中的思維偏差(專家為什麼把真品鑒定成贗品?)

鑒定中的思維偏差(專家為什麼把真品鑒定成贗品?)

對於文物鑒定中的一些背教條、想當然、閉眼搖頭、信口否定……等現象,我不輕易給這些人下什麼為利益所驅、思想僵化、不思進取等斷言,只是認為他們都是思維偏差造成的結果。

他們的思維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見到實物時,首先不是看實物的具體細節,從細微之處找根據,比如見到一幅古代作品,不是仔細審視畫中內容的用筆用墨和落款書法的神韻面貌,而是首先用「有罪推理」的思維方式在腦袋裡預先已將它判了假的死刑!一聽名頭就認為「這麼大名頭的作品怎麼可能在你手裡?」,象一位主審法官已經在腦子裡將被告判了刑,故即使被告律師再舉證大量的無罪證據也改變不了他預設的判決結果;

02

在古陶瓷鑒定上如果見到沒有見過的器型,不論該器型的優劣,立即予以否認,歷史上沒出現過,各大博物館沒有展示過,必假無疑!如果見到的器物在某博物館展示著,則又有另一種結論「這是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仿得不錯,嘿嘿!」總之,腦子裡已經預先設定了「必假」的思維模式,故一切所見都往這個模式上套。

03

背教條,凡前賢前輩所言所述的論點照背照抄照搬,不加分析,「汝瓷存世67.5件,元青花存世300多件,元藍釉白龍瓶全世界只有三件……」等等,把以上極不客觀和科學的數量說作為鑒定的依據,形成固定不變的鑒定思維模式,由此,凡一見汝窯,不用上手即可斷為假,如真,存世量不是成了68.5件了嗎?豈非改變了古陶瓷史了嗎?一見元藍釉白龍瓶,那更不用上手,現今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擁有它:中國揚州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北京頤和園。怎麼可能出現第四件?

他們不會去想一想,這三件中的揚州博物館那件本來也是隱藏在民間的,由於藏者不識其珍而以低價賣給揚州文物商店的。既然能從民間冒出第三件為什麼不可能再有第四第五件?另外,這67.5件汝窯器是怎麼統計出來的?1987年上海博物館在進行一次汝窯展,為配合展出傖促地將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汝窯作了個匯總,藏匿在民間的汝窯究竟有多少?埋葬在地下尚未出土的又究竟有多少?誰說得淸?如此的統計數字怎麼能作為鑒定的依據呢?

04

正是體制內專家認知的淺薄使造假成為泛濫之災,因為他們的真假不辨,給造假者有了忽悠的機會,反正所謂的專家將真的也說成假的,故假的更不可能說真,因而凡專家眼裡一律是假的,制假者正好由此高調售假「專家眼裡民間無真品,我的真東西讓專家看一定說假!不信你試試?」事實還真如此。

有一次,某保稅區要徵集藏品搞個展銷,某著名藏家被殷切邀請,希望出幾件官窯器送展。要求先送照片讓專家組認可後再送實物,此藏家深諳此行的內幕,不想白白地被專家釘上贗品恥辱,於是,他從大英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網站上截了五幅圖發給組辦方,他轉發後就跟好友說「你看著,結果一定會說都是仿品!

果不其然,二位此行頗有名氣的專家很快反饋回來「全是近年的低仿品!」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如某一天有需要完全可以公布這二位專家的大名。而且這二位專家出的洋相還不止這一次,但我們的組辦方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請他們作鑒定,實在是對體制內所謂專家之「磚」的不了解。如果我們體制內的專家真有較高的鑒定水平,真的就是真的,假的永遠也別想矇混過關,那麼,制假就不會那麼猖獗,假貨不可能象今天那麼泛濫,樊家井的贗品市場也不可能形成如此興旺的地步!

當然,體制內也並不是全是說假話的瞎子,也有仗義者。有一次,在飯局上遇到一位體制內的頗有自知之明的專家,該人應該屬另類,他竟朗聲坦言「你們有東西要鑒定千萬不要找體制內的專家,找他們看一定自討無趣,必說你百分之百假無疑,因為只有這樣不用多做解釋,原因是他們本來就解釋不了!象我,職稱是研究員,最高了,但我不會看東西,自我進博物館開始,從來沒有鑒定能力的要求,進館之前也沒這方面特長的考核。

千萬別要求博物館的專家能有鑒定眼力。請他們看東西實在有點為難他們。他們也只能一概說不對,因說假的不用解釋,說真的總要說出個子丑寅卯來,為什麼真?真在哪兒?腦袋裡一團汚水,怎麼說?所以,請所謂專家去看東西,其實就是綁著送去挨槍子兒……」他越說越激動,整個飯局幾乎都是他一人在吐槽。這應該是體制內比較有良心的敢於露醜的專家!我很佩服他的坦率。

最後,他還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這些頭頂研究員的專家在尚未退休前就被多家國有企業瞄住了,現在國有企業辦博物館藝術館是個潮流,其實他們全錯了,錯在聽名頭,想當然地認為博物館來的專家一定能把好真假關,其結果都辦成了「殘破舊」的垃圾收納場!全場都笑得噴飯了,聽似玩笑,細思還真有些道理!

如何扭轉眼下的不正常局面?唯一的出路是從真正的大收藏家隊伍中通過科學的規範的公正的方式,選拔出一支具有較高鑒定眼力的鑒定隊伍,他們個個都應該是實戰人物,而且對人品也要嚴格的要求,在這支隊伍的把控下,對中國現存文物作認真嚴格的梳理,分成等級,造冊,認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民藏和國藏才會有清晰的面貌,才對得起中華五千年文化,對得起我們祖先!

「元青花文化圈」是古瓷收藏者的手機雜誌,想讓自己的收藏道路不偏左不偏右,並收藏到真正的古瓷珍品嗎?關注二維碼訂閱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青花文化圈 的精彩文章:

民藏,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

TAG:元青花文化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