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出售3800畝地產項目有何難言之隱?

李嘉誠出售3800畝地產項目有何難言之隱?

春節假期剛過,李嘉誠便又一次出售其位於內地的地產項目。2月26日晚間,廣州粵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針對重大資產重組發布停牌公告,公告中透露的信息顯示,粵泰股份計劃收購原屬於李嘉誠旗下規模達到3800畝的項目——廣東省江門市碧海銀湖。

早在2007年,李嘉誠就在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斬獲3800畝的土地,原本的規劃成集遊艇俱樂部、馬球、購物、娛樂休閑、高檔住宅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商業地產項目。

不過,碧海銀湖也最終被李嘉誠賣掉了。2017年8月,企業法人股東發生變更,江門市樂活企業策劃有限公司(粵泰股份的關聯企業)正式成為企業法人股東;2018年1月江門市樂活企業策劃有限公司將註冊資本增加至7億元,成為100%控股股東,至此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則正式撤出了碧海銀湖項目。

實際上,李嘉誠近年來甩賣國內資產頻率正在加快。2014年4月以72億元的價格被賣出的北京盈科中心;8月以14.4億元轉手的上海盛邦國際大廈。去年10月以200億元人民幣出售位於世紀大道換乘樞紐站上方的「世紀匯」綜合體。

針對新年李嘉誠又出售了一塊珍藏10年的地塊,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李嘉誠看到了國內房地產市場之困局,正在加快轍離的步伐。根據數據,2月,受監測的21個主要城市樓市成交量整體環比下降38.2%,同比下降28.6%。從同比數據看,11個城市的新建商品房住宅價格出現了下調,主要有深圳、無錫、福州等一二線城市。

目前來看,國內部分媒體輿論對李嘉誠旗下公司拋售內地房產表示了不理解,他們認為李嘉誠此舉是看空內地經濟。但是李嘉誠除了拋售自己在內地的物業之外,他在其他行業的投資並沒有下降多少,而且隨著中國消費經濟的發展,李嘉誠還對外表示,看好中國的零售業的未來。

現在問題來了,李嘉誠為啥要大幅調降在國內房地產項目數量,而又將其兌換成流動資金投向歐洲發達國家呢?他內心究竟又在盤算些什麼?難道要將其名下資產都轉到歐洲市場中去嗎?先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李嘉誠拋售內地三四線城市的土地項目,主要是他覺得在一二線城市進行調控之後,今年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也會遭到調控。自去年開始,三四線城市的地價和房價都經歷了一輪補漲,而現在各級政府都已經力圖降低房地產槓桿率,嚴控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也預示了,房地產調控今年也將會從一二線城市蔓延至三四線城市,所以與其未來無人接盤,還不如現在早點拋售,何樂而不為?去年10月,李嘉誠就以交易單價7.5萬/㎡,拋售了上海「世紀匯」,現在上海的新房價格也已經跌至4.3萬/㎡元。

再者,中國房地產與美國股市、日本債券齊列於全球三大資產泡沫之列,目前美國股市、日本債券開始出現調整跡象,中國房地產在全球金融去槓桿,貨幣供應持續收緊情況下,前途未卜。

而李嘉誠的投資理念是,不要去賺行情中的每一筆錢,現在選擇逃離內地房地產業,避免受到更大損失,也是李嘉誠離開原因。

再次,脫亞入歐,歐美基建投資價值已顯現。李嘉誠旗下和黃獲批在倫敦發展涉及達10億英鎊(約129億港元)的綜合房地產項目,在倫敦金絲雀碼頭以東3.2公里的英國海軍船塢舊所在地特福德,發展包括3500個住宅單位的多層大廈,以及寫字樓、商店、餐廳及酒店。而李嘉誠若想要在未來購買更多的歐洲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不將國內地產出售恐怕目的難以達成。

目前國內正在給房地產金融降槓桿,李嘉誠在拋售內地物業後,可回籠千億資金,歐洲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資產泡沫已經擠得差不多,風險與安全性已導致李嘉誠認為,歐洲市場預期收益將會更好。事實上,也不只是李氏家族,包括萬達、碧桂園、綠地等眾多開發商紛紛轉向海外地產。

最後,對於年過九旬的李嘉誠而言,之所以不斷拋售國內的資產,從淺層次說,他認為國內房地產市場成長期已過。而從更深層次來看,李嘉誠想通過將資產「脫亞入歐」的方式完成家族的傳承。

李嘉誠儘管不服老,但實際年紀很大了,自己逐步退出商界,將公司交給兒子打理已不可避免,但他的兒子們並沒有像李嘉誠在政商界長袖善舞的本領,因此將部分資產離開內地和香港,也是對家族一種保護。在自己去世之前做好戰略安排,也彰顯李嘉誠的高瞻遠矚。

李嘉誠又在春節過後,輕鬆拋售了一塊3800畝的項目土地,對於李嘉誠來說,近年來拋售房地產板塊給他帶來了數千億的現金流,李嘉誠在房地產上輕資產,同樣國內商業地產大佬的萬達王健林,現在也走在輕資產的道路之上。春江水冷,鴨先知,地產大佬們的舉動往往都與大眾的預期截然相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執著財經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中國經濟究竟會往哪兒走?
上周反彈逾4% 美股解除「病危通知」嗎?

TAG:不執著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