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們做個簡單的計算
在這裡,我們做個簡單的計算。
如果一輛車在其生命周期里行駛小於20萬公里,燃油車更便宜。中國一個自駕用戶平均一年行駛2萬公里,十年才能達到臨界值;一個滴滴全職司機平均一年行駛8萬公里,三年就可以達到。這意味著後者更有動力把燃油車變成新能源車。
繼去年11月,攜手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GEIDCO)合資成立全球新能源汽車服務公司後,2月7日,滴滴出行還與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汽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等12家汽車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建設面向未來的新能源共享汽車服務體系。
對滴滴而言,不僅是想開拓共享汽車平台,而是想要與汽車製造廠商、分時租賃平台、租賃公司、基礎設施(加油、充電)服務商、後市場服務商等合作夥伴全面開展合作,從而布局全產業鏈。
第三,AI for Transportation(AI改變交通),持續強化在智慧交通和無人駕駛上的投入,最終成為智慧交通技術引領者。
未來十年整個出行會迎來兩方面變革。先是上述提到的能源從汽油變成電,新能源車普及,接著就是智慧交通尤其是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據了解,2017年,滴滴通過數據的挖掘,已經開始提供智慧交通產品和服務,包括智慧公交、智慧信號燈、潮汐車道、交通誘導屏、滴禹信息平台等,與全國20多個城市展開合作,在1200多個路口上線了智慧信號燈產品,區域內平均緩解了10%-20%的擁堵狀況。
近期,滴滴也將其智慧交通團隊從智慧交通FT(feature team)升級為智慧交通事業部,以致力於打造全球智能交通引領者。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滴滴自動駕駛視頻也首次在年會上曝光。視頻中滴滴CTO張博坐在一輛平穩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內,一邊進行測試,一邊進行技術講解。
張博在視頻中強調,"自動駕駛未來會大幅提升出行效率,有效的填補出行服務的供給缺口。但對於平台而言,優質的司機服務,始終不可或缺。"
隨著未來車輛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界限開始模糊,屆時,整個出行網路最終的話語權,將掌握在城市出行網路運營商而非車廠手中,這正是滴滴開始和相關事業單位合作,實驗智慧交通,提高城市出行整體效率的原因所在。
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數據是核心壁壘,商業化是最大的難題。滴滴作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海量的駕駛和出行數據成為滴滴在核心數據方面的先天優勢;平台的土壤為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最理想的試驗環境和發展土壤。加之滴滴在五年的飛速發展中積累的大數據和AI技術、安全第一的基因、強大的人才吸引力及管理者精誠合作的經驗,滴滴在這個賽道上可以說是佔盡優勢。
據傳,滴滴一年多前已經開始積極布局智能駕駛,並且已經在中美兩地擁有測試車隊。這是一場無聲的戰鬥,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走的更遠。
TAG:桂花樹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