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都不受國君重用,為何到漢武帝時期卻獨尊儒術?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都不受國君重用,為何到漢武帝時期卻獨尊儒術?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並起逐鹿天下的時代,而孔子的學說目的是要恢復「周禮」。別的不說,就單說這條,就不可能受到當世國君的重用。

我重用你了,你卻要我恢復周禮,去給周王當臣子啊?哪有這等事情。那時候的國君都是有野心的,所以在那個諸侯相互征伐的年代,唯有兵家和縱橫家才是適應當時君王們最迫切需求的。

而漢武帝時期就不一樣了。那時候的漢朝經過了文、景兩朝皇帝的治理,國力已經恢復過來了。而且最終促成「獨尊儒術」這一結果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儒家自身的發展、統一思想的要求、穩固政權的需要。

先說第一點。

早在漢高祖時期,儒家是很不受待見的,一個很經典的段子就是劉邦同學居然用儒生的帽子當尿壺用。多虧那時候三位儒生的努力,才讓儒家取得了一些地位。

陸賈:漢朝初立,劉邦向他詢問治國之策的時候,他提出要「文武並用」,這樣才能長久,把儒家的仁義禮樂和法家的嚴峻刑法結合起來,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這也是以後漢代統治者的基本政策「霸王道雜之」的基礎。

賈誼:他繼承戰國時期的民本政策,同時還主張把仁政和刑法結合起來,和陸賈的思路有相通之處,兩者都為儒家思想進入制度層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叔孫通:漢朝剛建國的時候,跟劉邦打天下的那幫老部下們,都是一群大老粗,在劉邦面前隨意慣了,上朝的時候幹啥的都有,劉邦為此很是苦惱,於是叔孫通向劉邦建議要建立禮樂制度,效果很是不錯,這讓劉邦很滿意,於是儒學終於在制度層面紮下了根。

除了這幾位儒者,文景二朝的時候,還有很多儒生在努力的發展著儒家的理論,傳承者孔子的道。也正是因為如此,儒家的理論才始終為統治階層所了解,否則也不會有漢武帝獨尊儒術之舉。

然後說第二點。

武帝本人就對儒學很感興趣,這和儒生們堅持不懈的向統治階層普及儒家觀點有很重要的關係,此其一。其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漢代社會發展情況,由於漢代初立時,百廢待興,中央政府對如何治理國家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雖說「漢承秦制」,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一直在提醒著統治者不能嚴峻刑法治理國家,但是僅靠黃老之學,也是沒有辦法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社會秩序的,更何況如果中央政府長期不作為很有可能造成國家分裂,「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有相對完整又有進取精神的理論來中和法家的治國政策。儒家學說,就這樣迎來自己的歷史機遇,在公孫弘和董仲舒的努力之下,武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理論,這才讓儒學一躍成為官學。

最後說第三點。

為何需要穩固政權?上文也說了,中央政府總是奉行無為政策的話,那麼長久下來必然損害其威信和凝聚力,另外從秦朝開始,政府就致力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服務於政治的學術話語體系,漢初的情況是,中央政府和分封的諸侯王都在弄這樣一個體系,這就有點爭奪話語權的意味了。淮南王劉安召集賓客寫的《淮南子》雖然沒有政治企圖,但依然遭到了武帝的打擊,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這獨尊儒術已經超出了學術之爭範疇,變為權力之爭了。

綜合以上三點,漢武帝推行的獨尊儒術這個看似不近人情的政策,實際上是漢代能夠實現多年統一的很重要的一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印度種姓制度對現代印度社會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李自成和明朝打戰, 失敗百次能崛起百次, 為何一次就被清朝滅亡?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