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朝聖之旅之三

印度朝聖之旅之三

這個寒冷的季節因你的關注而變得溫暖

第八天,參訪在菩提迦耶的許多其它國家佛教徒在此建的道場。這是日本寺廟。

這是緬甸皇家的寺廟

緬甸寺廟內的僧人

孟加拉國的寺廟

這是台灣佛光山在這裡建的女眾佛學院

上台表演唱歌的當地佛學院學生

佛光山當地佛學院的學生

下面這幾張照片來自佛學院牆報,是當地孩子們在佛學院學習,參禪,打坐的鏡頭

一牆之隔,聖地外,無所事事的孩子們。

印度的教育也是呈兩極分化,有聞名全球的IT 精英及精英教育,有從小到大的全民免費教育,但由於人口眾多,發展不均衡,也有全世界最多的文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015年全球成人(大於十五歲)識字率的估算,印度仍有大約27%的文盲,大約二億七千萬左右。其中女性文盲的數量比男性多一倍左右(大約為34%比17%),這與印度社會對女性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有關。

印度憲法雖然規定6-14歲的小孩必須上學,並實行從小學到大學全民免費義務教育,但由於印度擁有3億多的貧困人口(佔全球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飯都吃不飽,為溫飽掙扎的家庭自然談不上正常上學。

在印度,尤其貧困地區,教學資源非常緊張,大約平均每70個學生才擁有一名老師。許多鄉鎮,貧困地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缺少文具、教室簡陋是最常見現象,很多學校缺乏最基本的桌椅等。同時由於公立學校教師待遇低,導致教師素質低,並且缺乏師資力量。印度主管教育等部門前人力資源部部長Kapil Sibal表示:"有些學校之所以一個老師都沒有,是因為有些地區政府已經多年沒有招聘過教師。"

自從1947 年獨立之後, 印度採取了一系列否定種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 其第15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種族、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 種姓制度仍然以各種方式頑固地實行著。在教育方面, 擁有高種姓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遠遠高於低種姓人口。目前印度的低種姓群眾仍有1 億6 千萬人, 佔印度總人口的16% , 但是他們中大約2/3 是文盲, 半數是鄉下貧困地區人口。

參訪完菩提迦耶後,驅車250公里去到恆河邊,印度教的聖城,瓦拉那西(Varanasi) 。在這裡我們要參訪距瓦拉那西不遠處的另一處重要佛教聖地,鹿野院,Sarnath(Deer Park)及游恆河

鹿野院在佛教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首先想到要度化的即是當時隨他一起出家修行的侍者,橋陳如等五人。當時他們五人在鹿野院的苦行林,修苦行。佛陀從菩提迦耶一路走來,到鹿野院為五人講述解脫之道,講述"苦,集,滅,道"四聖諦。他們五人即是最早的比丘,也是佛教最早的僧團。因為他們,終於佛,法,僧三寶俱足,佛教得以開始全面傳播開來。

聖地非常殊勝,不管外面怎樣噪雜,一進入聖地,總是清風徐徐,安詳自在。

聖地里,心定和尚與師父們帶領大眾做早課

從佛光山加爾各達佛學院趕來的佛學院早期的學生們為大家表演藏族舞(她們大部分來自印度克什米爾的拉克達地區,這個地區是印度少數的佛教地區之一,二十多萬人,大部分信奉藏傳佛教)

聖地佛塔

古代寺廟遺址

在聖地遊學的學生們。一路上,在聖地,古迹處,常常看到大隊的學生參訪,在日本也常常遇到這種現象,他們將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種子從小就播進了孩子們的心田。

第九天,在印度教聖城,瓦納拉西(Varanasi) 游恆河,看日出。早上5:30 從酒店出發,走路大約25分鐘到達恆河邊。這個城市是萬千印度教徒的聖城,所以城市也早早的就醒來了。才清晨5點過,已經燈火通明了。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宗教眾多,幾乎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 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印度最大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15%為穆斯林教。印度教與穆斯林教的衝突也是當今印巴衝突的根源之一。剩餘的大概5%包括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根據舊婆羅門教教義,又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與其它宗教不同,印度教沒有單一創建者,沒有完整的神學及道德體系,也沒有中央組織。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 或"永恆的規律"。其中規定一些永恆的責任,如誠實、仁慈、純潔、忍耐和自我約束等等,是不分階級、種姓或是教派的印度教徒都要遵守的。

所有的印度教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在此之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 (佛教的輪迴與印度教的輪迴不同)。佛教出現前的遠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即三大主神:創造萬有的梵天(Brahmā)、宇宙保護神毗濕奴(Vi?h?u)以及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iva)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梵天說四個種姓是他生的,婆羅門最高貴。婆羅門的地位最高,所以引發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史稱"沙門新思潮"(梵文:?rama?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

也是因為種族等級(即當時的種姓制度)、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稱為種姓制度。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農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為婆羅門,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印度婆羅門教有燃火祀天的儀式,火被當作上天的口,把供物放入火中燃燒的話,上天可以吃到供品,就可降福人類。雖然印度教有輪迴觀念,但認為倘若破壞種姓制度的原則,則會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結果,故上至婆羅門下至賤民,均輕易不敢廢除該教義。雖然印度獨立後,現在法律已廢除種姓制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及階級結構的法律制訂,但種姓制度幾千年的歷史,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地位依然重要。

印度教與佛教都相信因果輪迴,因而對所有生命都很尊重,不殺生,所以印度教徒絕大部份為素食者。

我們印度行的導遊,南格(照片上右邊這位)與他的助手,名"太陽"。他們來自印度克什米爾高原的拉達克地區。克什米爾海撥3000-7000米,與中國西藏,新疆接壤。冬季大雪封山。克什米爾高原上的羊絨很有名,我們日常所知的克什米爾圍巾,毛衣,名字就來自這個地區。拉克達地區大概二十多萬人,主要信奉藏傳佛教,是印度幾個不多的仍然信奉佛教的地區。南格曾經在台灣佛光山佛學院學習。中文非常好,對佛教典故與聖地歷史更是信手拈來。他有一個旅遊公司。我們這次朝聖旅遊團,共200多人,七部旅遊大巴。他是總導遊,總指揮,同時,又是我們所在車(第七車)的隨車導遊。他既要帶我們(第七車,由十多位美國北卡團與二十多位澳洲悉尼團組成),又要與其它六車導遊們溝通,協調,安排整個旅行團,很辛苦,同時,為了防止意外情況,我們七車擔負著收尾車的工作,所以總是最後一個到達目的地。雖然常常很晚才能到達酒店,但我們大家都覺得很幸運,有南格做我們的導遊。他的知識面非常豐富,不光是佛教知識,他對印度的文化,民族,宗教,歷史,地理都了解很全面。一路講解,大家受益無窮。從他的講解中,你能感覺到他對印度燦爛的文明,歷史的自豪。同時你能感覺到他自然表露的善良,對生活在底層的一般印度人,包括那些小商販及乞討者的同情。印度貧富差距很大,既有發達,現代化的大都市,富有的IT精英,也有鄉村,聖地附近簡陋的房子,包括乞討者及無處不在的小商販。但是絕大部分小商販,當你說了"no"後,並不會太糾纏。其實許多街頭小商販也挺不容易,東西都很便宜,憑自己的勞動,賺幾個辛苦錢。總的來講,感覺印度人民是一個很平和的民族,至少在我們旅途中,沒有任何不安全的感覺,許多地方,小販們會圍著,但無非是想賣出幾件車西而已。並無在南美,包括現在歐洲一些地方,光天化日下偷或者搶,令人擔心的感覺。

清晨恆河邊賣花的男孩,與長者。

關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導遊南格告訴我們,雖然現在法律廢除了種姓制度,法律上大家平等。但幾千年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在鄉村及涉及婚姻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反映。為幫助我們理解,他舉了一個例子,令人印象深刻,假設四個人同時在一起,都做導遊這個工作,三個人屬於上面三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有一個人屬於低級的第四種姓,首陀羅,他們四個人仍可以一道工作,一道出去吃東西。但是假若要喝茶,喝水,但只有兩個杯子,這時,上面三個種姓的人,可以三人共用一個杯子,但會單獨留一個杯子給第四種姓的人,首陀羅,首陀羅自己也會心知肚明的用留給他的那個杯子,也不會覺的被冒犯,大家也都會覺得這是正常的。

種姓制度具體表現在姓上,所以印度人求職,婚姻時對姓是很在意的。而且有些工作是特殊種姓世襲的,別的種姓一般不會去涉足,尤其是首陀羅與賤民世襲的許多被認為低賤的工作。

晨曦中,有人已經不畏早晨約40F(約4C)的低溫,在恆河中洗浴了。

恆河,是印度人視為最神聖、最受尊敬的"母親河",就像中國的黃河,長江。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上流水域清澈可直接飲用。後流入印度並途徑多個城市,其流域面積佔印度國土總面積的26%,養育著大約5億多印度人。

儘管恆河的中,下游受到污染,水質較差,但子不嫌母醜,在印度教徒的眼裡,恆河是凈化女神恆迦的化身,而恆河裡的水就是地球上最為聖潔的水,只要經過它的洗浴,人的靈魂就能重生。在印度,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窮富貴賤,都會想著去用恆河水洗凈罪孽,求得來生幸福安康。

"住在瓦納拉西聖城、恆河沐浴並飲恆河水、結交聖人(修行解脫者)朋友、敬濕婆神",這是許多虔誠印度教徒所公認的人生四大樂事,其中恆河沐浴更是意義非凡。作為哺育一方水土的"母親河"以及沖刷世間罪孽的"聖河",恆河千百年來在印度人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

印度每年都有許多人從全國各地到恆河沐浴,其中以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赫爾德瓦爾等地的聖水浴最為壯觀。

沐浴者還用器皿運恆河水回家鄉珍藏,喝水吃飯時滴入一點。

導遊講到,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一生中要儘可能多的在恆河中沐浴,但最起碼一生中至少要有三次。一次是媽媽懷孕,還在媽媽肚子里時,媽媽來恆河沐浴。一次是婚前,最後一次是死後,在恆河邊火化,將骨灰撒入桓河。

恆河岸邊,常常會棲宿著許多等死的老人,他們饑寒交迫、骯髒不堪,卻默然承受,不爭取、不哭訴、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恆河岸邊。死之後,火化,就可以如願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恆河。這也是他們一生中,最後一個願望。

恆河岸邊的建築,許多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將要放到水中的花燈

晨曦中,飄浮在水面的花燈

薄霧中恆河日出,河鷗的鳴叫更襯託了周圍的凈謐。恆河也巳經靜靜的流了萬千年,目睹著兩岸蒼海桑田的沉浮及物是人非的變遷。

看完日出,從薄霧中的恆河之美,回到現實,喧囂的城市。牛仍是城市中繞不過去的一道風景

背上帶坨,這是神牛的標誌

五彩斑斕的人力三輪車

巨大的粥鍋,一會兒,這些粥要布施給貧窮,乞討者。

賣笛的老人

街上一個小攤處,導遊帶我們去喝了這次旅程中最好喝的印度奶茶(Marsala Tea)。這是一種以紅茶葉為主,再加入香料及藥草(包括小豆蔻莢、肉桂、丁香粉、姜及黑椒粒等)及牛奶熬煮調味的飲品,有濃郁的香味。在寒冷的早晨喝下去,非常香。只要5印度盧比一杯(一美元換大約六十盧比)。這次來印度前,許多過來人,講到印度水質及清潔問題還有水土不服,拉肚子等。我們也準備了電煮水杯,過濾芯等,結果全沒有用上。一路上,只要喝瓶裝水,都沒問題。

喝奶茶的一次性的土陶杯

第十天,從瓦納拉西飛到印度首都徳里,並參觀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沙彌學院。他們張燈結綵,迎接客人還有自己的家人。

星雲大師從一九六三年首次帶團去印度朝聖,以後曾十次去印度。佛教發源於印度,今日卻在印度沒落,有感於此,大師一直努力想在印度當地培養佛教人才,讓佛教在印度重新光大。一九九九年在加爾各答興辦佛光山印度佛學院,招收當地年輕女眾,培育本土人才,是佛光山最早在印度辦學的開始。

佛光山馬來西亞籍的慧顯法師於2008年赴印,致力復興印度佛教,培育印度新一代僧伽。於2010年在徳里成立印度沙彌學園,招收來自北方省僧伽施等偏遠地區的釋迦族男孩,同年十一月有九人發心出家。從此,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後代,在消失了二千五百年後,首度有了釋迦族人出家,為佛教寫下重要歷史。

從最初的九人開始,到現在擴及北方邦、拉達克、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大吉嶺等地,沙彌學員已經突破八十人。

法師們早期在印度辦學,傳法,條件非常艱苦,很不容易。

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沙彌學院這次趁心定和尚帶朝聖團來的機會,舉辦剃度出家暨傳授沙彌戒典禮,請和尚為二十多位新學員剃度並傳戒。學員的家人與我們大家一道觀禮。

這些今天的小沙彌,可能就是將來佛教界的龍象,印度佛教的振興,就在他們的肩上

典禮後,小沙彌們的各種精彩表演

小沙彌們的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都穿著節日盛裝,興高采烈的來參加剃度典禮

小沙彌們在家的弟,妹們

小沙彌們與自己的家人一道用午齋。父母的噓寒問暖,叮嚀囑咐,溫馨的時刻

下午,回到新德里市裡參觀,市中心的印度門為地標建築。許多重要的道路從這裡向外放射出去。

印度門建於1921年,高42米。它是由紅色砂岩和花崗岩建成。最初稱為全印戰爭紀念館(All India War Memorial),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為英屬印度而喪生的90000名不列顛印度軍隊士兵。

它周圍是大片空地及許多板球場,為人們提供難得的娛樂場所。

正值聖誕前夕,放假,人山人海,與中國長假期間,景點有一拚。

離開人山人海的印度門,夕陽下,來到了一個安靜,整凈之地。甘地紀念館。這是甘地在遇害前144天一直居住的地方,後改建成紀念館。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現代印度的國父,尊稱聖雄甘地。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也是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在他的領導下,經過了長期的鬥爭,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為印度贏得了獨立。然而五個月後,1948年1月30日,甘地卻被印度教極端分子刺殺身亡,終年79歲。在紀念館中,甘地的最後一段路程被澆鑄成永久的腳印,表達著印度人對他的愛戴、忠誠和懷念。從紀念館的右門進去,是一條長長的畫廊,裡面陳列著甘地一生的許多圖片資料。從房間里一幅放大了的甘地照片前,一直到花園裡的一個亭子的道路上,用水泥澆鑄出來一行腳印,這就是甘地生前走過的最後一段路程。那一天,當甘地前去作晚禱時,在走到建有亭子的位置時被槍殺。亭子里豎立著一塊紀念碑,紀念著甘地走過的每一步路。

甘地是真正出生豪門,可為了印度的獨立,他放棄了一切,這就是他去世前的卧室及他的全部個人財產。

甘地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寧肯在自己身上忍受傷害……是非暴力的要素,我們選擇它來取代對他人的暴力。並不是因為我低估生命的價值……而是因為我知道,這樣做從長遠來看犧牲的生命是最少的。 人類只有通過非暴力才能擺脫暴力。只有仁愛才能克服仇恨。以牙還牙只會擴大和加深仇恨" ——甘地

平安夜來臨,途徑天主教堂,已經華燈初上了

第十一天,從德里驅車210公里去阿格拉(Agra), 參訪著名的泰姬.馬哈陵(Taj Mahal) 。

泰姬陵被認為是莫卧兒建築(Mughal architecture)的最精美的例子,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泰姬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1657年他的兒子奧朗則布篡位,沙賈汗被囚禁於阿格拉堡,城堡四圍有護城河,長達2.5公里,牆高20餘米。晚年由最小的女兒照顧飲食,每天透過八角房的小窗,遠眺河裡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藉著鑽石光之山的折射來觀看泰姬瑪哈陵。7年後抑鬱而終,葬於愛妻身旁。

後世有人認為,沙賈汗的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大肆揮霍,種下莫卧兒帝國日後沒落的後果。

印度詩人泰戈爾用極其優美的詩句盛讚泰姬陵是"一滴永恆的淚珠"。全詩為:

"沙·賈汗,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

沙·賈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著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

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

儘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歷史已經湮沒無聞,而那白色的大理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嘆息說:"我記得!"

"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恆的徵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在孤獨凄涼的美的形象里。"

正逢印度假期,人山人海。要拍到人比較少的風景,需要一些特殊的角度才行

三位印度當地遊客

雖然白色大理石圓頂陵墓是泰姬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個泰姬陵是一個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這是一進門處的迴廊。

阿格拉紅堡(王宮),位於印度阿格拉,距離泰姬陵西北2.5公里,是印度三大紅堡之一(另兩座是德里紅堡和法第普爾·希克利)。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它的建造與使用歷經莫卧兒王朝的阿克巴、沙賈汗、賈漢吉爾、奧朗則布等多位皇帝。城門和城牆為阿克巴大帝所建,結合了印度和中亞的建築風格。沙賈汗晚年被兒子奧朗則布囚禁於此,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7年後抑鬱而終。

王宮內的小穆斯林禮拜堂

梁,柱上尚可見到當時鑲嵌的一些寶石

第十二天,從阿拉格開車回德里,距去機場尚有一點時間,見縫插針,匆匆參觀印度國家博物館。許多歷史文物,雕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尊精美的釋迦牟尼佛像及珍貴的佛舍利。

博物館內號稱印度最精美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博物館中,供在金塔內,非常珍貴的佛舍利

傍晚,印度之行就要結束了,要從德里飛走了。雖然難捨,仍不得不揮手再見!再見了,清涼,安詳,難忘的聖地!再見了,不可思議,謎一樣的印度!感謝南格與"太陽"一路周到的安排,講解!感恩覺上,覺舫兩位法師一路的費心,操勞!感恩同車的澳大利亞悉尼團的師兄,師姐們。非常幸運,此次一路上能與您們同行,分享快樂的時光!感恩同行的北卡團友,希望我們下次再一起去遠行!

結束印度之行,從德里經廣州轉機飛回美國,我們順道去了香港。從九龍尖沙咀住的酒店中,看窗外維多利亞港美麗的夜景,行走在號稱購物天堂的海港城,仍有一份不真實的感覺。印度聖地的清涼,安詳,聖地修行者的安貧守道,聖地外喧囂的紅塵,簡陋的房屋,衣著襤褸的乞討者,德里寬廣,整潔的馬路,現代化的高樓, IT精英們,維港美麗的夜景,海港城一擲千金的購物者,在腦海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反差。突然覺得,這就是當下典型的印度印象,古老與現代,貧窮與富有,物質與精神,先進與落後,複雜與簡單,整潔與髒亂,看似不著調,對比,反差強烈的兩極,在印度卻那樣合諧的共存著。正如印度官方旅遊宣傳片的片名"incredible India"一樣,這是 "不可思議的印度"。要想真正體會這份不可思議,你必須親自去到那片土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腳去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才能體會到......

作者簡介

謝賢慶,華西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檢81級。大學畢業後,先北漂,後海漂來美。曾在佛羅里達大學及杜克大學上學。現定居於北卡州,羅利市(Raleigh,NC)。

文字編輯:晴空

責任編輯:默然回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遠的華西 的精彩文章:

自駕帆船跨英吉利海峽

TAG:永遠的華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