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寶香爐內有兩圈墨書 用來熏香的它裝了佛舍利

國寶香爐內有兩圈墨書 用來熏香的它裝了佛舍利

香爐,在風雅的宋時司空見慣,是「瓶爐三事」中的「爐事」,也是文人桌案上不可或缺的精緻陳設。你見過內壁還有墨汁題書的香爐嗎?香爐,多用於焚香,你見過放在佛像前用來放置舍利的香爐嗎?

這兩件聽起來有點奇異的事情都發生在了黃岩博物館內的一件國寶香爐上。它聲名遠揚,曾多次被國家文物局選中,參加在京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並多次選赴德國、日本等國,代表中國參加重大國際文物交流展覽活動。2017年年末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落下帷幕的《青色流年——全國出土浙江紀年瓷特展》中,也有它靚麗的身影。雖時隔千年,它依舊透亮如初。

這是一件怎樣的國寶香爐?壁內的兩圈墨書所謂何事?它又是如何在千年間完好無缺、永葆青春的呢?

前不久,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了香爐所在的黃岩博物館,聽館長羅永華在香爐邊講起了它和出土地靈石寺塔的千年風雨。

兩窯燒得青瓷精品曾內置佛舍利

在博物館的「浮屠奇珍――靈石寺塔文物陳列」展中,便能見到這件五代黃岩窯青瓷香爐了。

「你看,香爐的蓋和身是兩個不同的窯爐燒成的」。羅永華向記者解釋道。仔細看,會發現香爐的蓋與器身的釉色並非一致,而是存較大差別。器蓋圓弧呈半球體狀,鏤空,以三瓣卷葉忍冬為主紋飾,每組三葉五孔自成單位,共由十七組連環構成。葉瓣還有篦狀纖細劃紋。上下口沿各飾兩道弦紋帶,上帶四面相等,飾四枝覆蘭,下帶為仰蘭。雕劃得甚是精美。

再看爐身,腹部刻劃五道弦紋,下腹內收,作重瓣仰蓮一周,圈足足唇部略向上卷。「這種向上捲起的足也是五代瓷器的一大特徵」。羅永華說。香爐內外施釉,釉色呈青綠色,泛著瑩瑩之光。

如此一件完美無缺的青瓷珍品,很難想像它來自於一千多年前。即便現在的工匠也難有如此精湛的手藝了。博物館曾找越窯制瓷技藝的非遺傳承人複製過這件青瓷珍品,但與真品相比還是相差較遠。

其實,在它出土時外面還裹了一塊絲綢,將蓋與身牢牢地扎在一起,這才有了眼前的「無缺」。如今,這塊給力的絲綢也由博物館珍藏。

這件香爐是在哪發現,又是做什麼用的呢?你或許很難想像,在出土上,香爐內還放置著佛舍利。

靈石塔大修 國寶香爐現世

公元960年前,北宋在開封建立王朝,曾經的五代十國唯獨剩下割踞浙江的吳越國一國。吳越國尚佛,便大興佛塔,祈求神靈保佑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其中便有我們熟知的杭州雷峰塔、保俶塔,也有台州黃岩的靈石寺塔。

靈石寺塔位於台州黃岩北洋鎮靈石山南麓,始建於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為六面七級樓閣式密檐磚塔。當時黃岩還在吳越國統治下,靈石寺塔完工時,距離吳越國國王錢俶歸附宋朝還有13年。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治平四年(1067年)、清康熙廿年(1681年)曾重修。

1987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主持,對塔體殘損且傾斜嚴重的靈石寺塔落架大修。打開塵封千年的古塔,發現塔心呈空竹節筒狀,塔體每層皆設供奉佛像、供養品的天宮,共計16個。塔內還另有一石塔,由六塊四面刻有佛像或銘文的正方形塊石疊成,總高1.6米。經清理,有各種質地的佛像、菩薩像、供養人像及供養品等文物500餘件,其中泥塑彩繪佛像、十王生七經經畫卷、模印彩繪千佛磚、戲曲人物磚、金銀銅舍利套盒尤為珍貴。靈石寺塔出土文物數量之多、藝術水準之高,為浙江省唐宋考古所罕見,不僅反映了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歷史、宗教、民俗、文化,還展現了建築、繪畫、戲曲、工藝美術等領域的矚目成就。

為妥善保護這批珍貴文物,黃岩博物館先後委託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對其進行了科學修護,使其再現昔日風采。這次大修後,佛塔也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降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屹立在原處。

這件國寶香爐正是在這次大修中出土於佛塔的四層北天宮,被安置於泥塑彩繪的釋迦牟尼坐像前的一個大鐵盒中。根據一起發掘出土的一塊記事木牌所寫,香爐中放置的佛舍利是最珍貴的釋迦牟尼舍利。

香爐內有墨書兩圈

除了發揮神聖的舍利函的功用,香爐內壁也暗藏了玄機。原來,內壁靠近足部的兩周上還有墨書。寫的什麼呢?上周寫著「當寺僧紹光舍入塔買舍咸平元年戊戌十一月廿四日」,下周則寫有「童行奉詢弟子姜彥從同舍利永充供養。」

這兩周文字也道出了香爐入塔供奉的緣由。

羅永華解讀道,上周寫到的咸平元年,也就是998年,正好是第一次重修的時間,說明這件香爐應該是在修塔的時候放入塔中的,下周的文字則說明了另外供奉者的姓名,且香爐是連同舍利一起供奉入塔的。

入塔前,這件香爐是做什麼用的?有人使用過嗎?香爐確實被使用過。羅永華說,香爐的頂蓋有煙熏焚香的痕迹,肉眼可以看到,所以,在入塔前,它確實是被當成香爐使用的,而且使用者很有可能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靈石寺塔落成後,使用者就把自己心愛之物供奉到塔里,裝佛舍利了。

除了略帶懸疑和輾轉的身世,這件香爐也是黃岩博物館出國展出次數最多的展品。在羅永華看來,這得益於其精湛的鏤雕工藝,特別是器蓋。去年,類似的鏤空殘片也曾在黃岩的沙埠窯址中找到。「特別是器蓋葉瓣上篦狀纖細劃紋,就是用很小很密像篦子一樣的竹籤畫上去的,這也是沙埠窯口燒造瓷器的一大特點」。他說。

精湛的鏤雕工藝也是黃岩窯的一大特色。黃岩窯始燒於西周時期,經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時期衰落。這其間黃岩窯有三次集中生產階段,也在古黃岩當地遺留下路橋埠頭堂窯址群、大溪下圓山和沙埠窯址群,以及大批各個朝代的黃岩窯陶瓷產品。黃岩窯產品製作技法,主要有手制、輪制、堆貼、透雕和模製。燒制方式,採用墊圈、墊餅相隔,使用大、中、小不等的凹底匣缽和筒形窯具,單件裝燒。器物的裝飾方法,以劃刻、模印、堆塑、透雕等為主。其中,沙埠窯青瓷器刻劃花特徵尤為明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監事會席位遇阻「長草」捷豹路虎、FCA 吉利一手買出個未來
特朗普訪華期間,中國安保人員因「核手提箱」被打翻在地?

TAG: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