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大爺全震驚了!全因為35個設計師盯上了這個菜市場!
設計改變生活,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空話。就拿中國人來說,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永遠會把「吃」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而菜市場,正是開啟「吃貨」模式的第一站。
傳統印象中的菜市場,似乎只是滿足口味需求的一個地方,永遠和「設計感」牽扯不上關係。而台灣的這群設計師,卻破天荒地從菜市場入手,讓菜市場充滿了藝術感。
設計團隊
案例1:123 水餃店
改造前
這是一家路人水餃店,沒有風格。
髒亂或許是第一印象,說不上有多差,但是最起碼平平無奇。
改造後
設計師僅僅是讓店裡變得整潔,就有明顯的變化,再加上空間裡面的植物氣息,這種清新感就瞬間多了不少,沒有水餃店會有這樣的文藝氣息,這也吸引了不少的顧客,畢竟舒服也是影響飲食的元素之一。
案例2: 阿卿熟食
改造前
這是台北一家地道的家常館,主要賣的是油飯、炒麵、鹵丸子,對於台北人來說,這是最難望的家鄉味道。
改造後
設計師首先用隔斷把後廚和前面展台劃分開,並且用了老闆娘喜歡的貓頭鷹圖像,還加入了一些老元素,像招福、招財這樣的傳統寓意。
案例3: 陳家燒臘店
改造前
廣式口味的典型代表,40多年的正宗老店,對於小編來說陳家燒臘絕對是味蕾的另類享受。
在這裡,味道純真是一種追求。
為了突出「味道」這一主題,設計師用了自然的材料比如花草作為布置的主要材料,並且在門店的前端用金屬支架與綠色植栽點綴著前台。
木牌遇見綠意,絕對是文藝復古類的典型代表,當然為了契合這種風格,木牌上的字也是黑色,沉穩低調之感十足。
改造後
案例4: 草山新鮮蔬菜
改造前
買菜的攤位,我們屢見不鮮,但是這家菜攤已經傳承好幾代人,算的上「家族企業」,地方雖不大,但是想要的菜品應有盡有。
改造後
設計師用了木盒這樣的元素來代替傳統的籮筐,店一瞬間變的乾淨,並且對於顧客,這裡有了更為環保的背袋,買菜成了一種時尚感氣息濃郁的一件事。
設計師設計的專屬環保袋
案例5: 阿達水果攤
改造前
魯迅說,世間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菜市場神奇的地方也是如此,本沒有名字的攤子因為大家的隨口叫,也就成了攤名。
阿達水果攤就是如此,不過因為位置的關係,雖然水果豐富,但是並不好找。
改造後
可能是受草山新鮮蔬菜的啟發,這裡設計師還是用了的元素,並且加入濃濃的日式風味。
「達」也成了招牌,簡練也很好辨識,讓人耳目一新,也更有了水果超市的感覺。
案例6:阿美海鮮
改造前
看完了水果與蔬菜,自然也少不了去海產、水產類看看。
阿美海鮮是一家海產店,作為店的logo元素自然少不了海邊的味道,比如漁網,當然店裡還有各種海洋元素的插畫作為裝飾,一走進我們就能感覺到海邊的氣息。
改造後
設計師更是用心,在燈光方面用了暖黃色,食物在這種光線會呈現更加誘人的姿態。
有趣的是,改造的第一天,設計師就親身過了一把攤主癮。
案例7: 古早味
改造前
古早味是一家專門賣客家手作糕點的攤子,攤主是兩位客家族的姐姐。
藍色的帷幕作為店內的裝飾,很有客家文化中自然與古早的傳承感覺餓。
改造後
店裡用了粽葉作為掛牌,讓顧客感到的新奇的同時,又充斥一股原始感。
案例8: 信德制麵店
改造前
信德制麵店這應該是整個菜市場最難改造的地方了,因為它真的很單調,位置也是處於拐角處。
但是設計師卻有了很神奇的變動,雖然牆面與原先區別不大依舊選用白色,但是在色彩的搭配上卻用了亮黃色,這也是店主最喜歡的顏色,這種撞色的搭配,讓整個空間變的更加的活潑,有人氣。
改造後
案例9: 三年九班豆工廠
改造前
這個名字,小編一聽就想起了那首《三年二班》,很台劇的攤位名稱,專賣的各種豆製品。
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店家想要突出自家是「純天然非基因改造的豆類食品專賣店」,為此設計師也注重這點,在改造材料上全部採用環保原料,打造獨屬於自然的氣息。
改造之後的豆工廠很有日系小清新的感覺,乾淨是第一既視感。
改造後
案例10: 吉品軒
改造前
在東市場,吉品軒是相當有名的,它是賣年糕、粿、粽等傳統點心。改造初期,老闆娘也在是否更改傳統配置而猶豫,後來覺得傳統不一定是舊,才下定決心更改店鋪。
設計師也是抓住了這樣的特點,在店鋪中用傳統的蒸籠和竹編為重點,不僅有古意,還能傳遞出台灣人特有的人情味。
改造後
古色古香,傳遞台灣的古早人情味。商品的木質牌子,也是更加的醒目,方便顧客購物。
整個東市場在改造之後,更加的有特色,並且還是童叟無欺的原價。
值得一說的是,改造之後使得整個市場的營業額增長20%以上。
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我們並不是賣家,但是偶爾為生活做出改變還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這種小而美的改變,真的會讓我們更加的愛生活。
TAG:騰訊原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