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建設皖蘇浙毗鄰區域文化高地路徑思考

宣城建設皖蘇浙毗鄰區域文化高地路徑思考

原標題:宣城建設皖蘇浙毗鄰區域文化高地路徑思考


宣城建設皖蘇浙毗鄰區域文化高地路徑思考


陸再奇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80期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城市的根,城市魅力的源泉,也是宣城最有競爭力的資源。宣城建城始於戰國時期,至今有2300多年,與江蘇南京基本同步。兩漢至三國孫吳時期,宣城是包括今江蘇南京在內蘇皖浙毗鄰地區5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中心;唐代宣城是今皖南及江蘇溧陽、溧水和高淳縣在內2.8多平方公里的區域中心,文武官員爭往宣城為宦,詩人墨客爭向宣城一游。東漢建武六年(30年),李忠來宣城任丹陽郡太守,「起學校,習禮容」,棲息在今蘇南皖南浙北的「越人」始受中原文明的洗禮,宣城可以說是蘇南皖南浙北中原文明的啟蒙地,徽州文化的源頭在宣城。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三國孫吳設立新都郡(古徽州歷史上的政區地名)之前,景區全部坐落宣城轄區境內;新都郡設立之後,其位於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境內的景區,直至民國元年(1912),隸屬宣城管轄。南朝宋元嘉九年(432),范曄任宣城太守,著就《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南宋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趙昚欽定宣城政區地名「寧國府」。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視宣城為「興王之地」;嘉靖、萬曆年間崛起的寧國府商幫(又名宣州商幫),與徽州商幫並稱「徽寧商幫」。南朝至清末民初,歌詠宣城的詩人二千二百多人、流傳下來的詩歌二萬二千多首,詩人數與唐代全國有名詩人相差無幾,詩歌數量相當於唐王朝流傳下來詩歌總數一半左右。

由此可見,蘇皖浙毗鄰區域城市建設文化高地唯有宣城。可惜的是長期以來,宣城的歷史文化資源深藏閨中。宣城歷史文化凝聚了宣城歷史各個階段的精華,是先人留給宣城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天宣城經濟社會發展取之不盡的綠色資源。



漢代丹陽郡疆域古今對照圖


宣城建設皖蘇浙毗鄰區域文化高地的路徑:


普及歷史文化知識、解決「底氣不足」。宣城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很自豪,但內心深處又覺「底氣不足」,主要原因是宣城歷史文化脈絡沒有釐清,深厚的文化厚蘊到底有哪些不清楚。例如:清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為何發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感嘆;「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依據什麼讚譽宣城為「自古詩人地」;清代安徽建省以後為什麼會有「南宣北合」的民謠;黃鎮將軍為敬亭山題名「江南詩山」的依據等等引人注目的問題,多是人云亦云,說不清,道不明。尤其是受自然侵蝕、戰爭破壞、人為拆除等多種原因,大量極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均不復存在,尋蹤找不到歷史遺迹,很難令人信服。

徽州文化之所以成為全國三大「顯學」,不僅僅是其有大量的實物載體,主要原因是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宣城文化遠離現實、成為「隱學」,不僅是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宣城境內的拉鋸戰,造成的文化傳承斷層;主要是宣傳不夠,許多從事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坦言對宣城歷史知之不多,研究甚少。建議舉辦不同層次的宣城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將專家學者研究方向引導到對宣城歷史文化研究上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讓遊客和市民了解宣城歷史的輝煌和今天的發展變化,培養他們關心宣城、熱愛宣城的意識。


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為發展文化產業服務。目前,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是,研究者多是本土文史愛好者,出自個人的愛好,沒有形成合力,研究成果多是零碎的,缺少系統性,全憑個人興趣。建議以市政府名義出台《關於加強宣城歷史文化基礎性研究工作意見》,將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納入政府的年度工作計劃之中,每年有計劃地確定一至兩個研究課題,召開權威性、高規格、多層次的宣城歷史文化研討會,全方位地推進宣城歷史文化基礎性研究工作。


建設歷史文化街區,讓湮沒於歷史塵埃的文化遺存「活起來」。全市歷史文化資源中,不可移動文物有2392處,其中,屬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4個門類916個項目,其中,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0個,以及大量的記載在歷史文獻中不為人知的文化資源。隨著宣城城市的迅速發展,外來人口的驟增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許多希望了解宣城歷史的外地遊客或本地希望增長宣城歷史知識的市民,苦惱於找不到一條能夠集中了解宣城歷史文化的地方。



宛溪河古城區流域,是宣城歷史文化核心區集中地。宛溪河東岸的彭澤聚,戰國時代就是楚國在江南地區的重要商貿城市,秦漢時期在此設爰陵縣,西漢武帝時,在此設丹陽郡,管轄蘇浙皖鄰毗區域17個縣,今天析置為50多個縣(市區),疆域面積相當於今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宛溪河西岸的陵陽第一峰,公元325年至公元1912年,始終是東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4個統一或分裂王朝時期地方官府衙門所在地,宣城民間形象地稱其為「府山頭」。彭澤聚和府山頭還曾先後是歷史上十個朝代或時期地方一級行政區政府(相當於今天省級政府)駐地。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藝術化」再現,推進古今文化資源融合,將其建設成為展現宣城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遊景點,領略宣城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形態的最佳場所。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讓記載於史籍文獻的文化「走出來」。增強文化的穿透力和影響力,不僅要有傳世之作,還得靠強大的傳播載體和傳播能力。宣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既不需要「無中生有」,也不需要「移花接木」,只要將原生態的歷史資源蘊含的文化,適當注入現代元素,與現代科技結合,就能讓宣城歷史文化「活」起來。


「一水一山」是宣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獨有資源,也是稀缺資源。「水」為宛溪河,「山」為敬亭山。在宛溪河岸邊,建造「蘇皖浙毗鄰區域中原文化啟蒙地」創意產業文化園,全面再現宣城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輝煌。府城鎮山—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詩文化是其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風光等是其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自然景觀被破壞,人文景觀被毀壞的敬亭山,今天人們不僅欣賞不到其昔日的壯觀,甚至懷疑歷代文人對其的歌詠和讚美。



清乾隆題《宣城鳥瞰圖》

打造「敬亭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再現謝脁、李白、黃庭堅、高維岳等文人墨客漫遊敬亭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拜會大和尚金碧峰,曲藝史上最負盛名的柳敬亭醉卧敬亭山,韓愈敬亭山麓求學,石濤廣教寺畫畫等情形;廣教寺、敬亭山神廟、翠雲庵、一峰庵、敏應廟等名勝古迹的壯麗景觀;敬亭煙雨、硤石吞舟等如夢如幼的自然景觀及古人求雨祈禱的宏大場面,讓人們內心深處認同敬亭山的「江南詩山」、「南國神山」、宗教名山、「聲名齊五嶽」的歷史地位。


市場化運作,用活用好民營資本。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只有推出一批有較大影響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精品力作,才能使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髮掘和利用走向更深層次。從全國來看,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如果沒有同民營資本的介入,難以做強做大,



宣城城區圖


我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相對滯後,產業化開發相當薄弱,培育一批有實力、高素質、熱衷於宣城歷史文化研究、開發利用的企業家群體迫在眉睫。應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廣泛吸收各種社會力量投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同時,建立健全有關管理規章,把保護、利用、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明確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以短期盈利、直接盈利為目標,將全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列入政府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較大幅度地增加對開發利用的財政投入,加大開發利用項目的政策支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打造個性城市、特色城市。



(作者系宣城市檔案館副館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下)
張果、張果墓及其傳說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