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次語文考試閱讀理解的背後

一次語文考試閱讀理解的背後

解讀

才知道什麼應試教育

什麼是考試

輸12

GIF

本文試圖分析和解讀一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試卷,從中得出一些讓人思考的結論。

第一篇:

伸出你充滿善意的雙手

深夜,一輛長途客車在貴州的深山中拋錨了,巨大的暴風雪一次又一次向旅客侵襲過來。儘管關緊了門,車上所有的人還是感覺到了濃濃的寒意。有人開始從旅行袋裡取衣服,有人開始在車子里走來走去,試圖驅除寒意。汽車的電力很快用完了,空調關閉,車裡的溫度一降再降,陌生的人們只好相互抱著取暖,然而還是無濟於事。(紅色部分是我從網路上搜到的,被出題人無故刪掉。這段並非無用之筆,此處說明當時情況非常危險。如果無人救助,乘客很可能被凍死在荒野的車上。這正是幫助理解老人行為的關鍵。)很多人在想:有一團溫暖的火那該多好。

終於有一束手電筒光掃了過來,車上所有的人都驚呼起來。來人是一個打扮非常普通的老人,他的背上還有一個簍子,裡面是熱騰騰的饅頭。

有人開了門,老人把簍子放在車上,他指著車前不遠處說,那就是他的家,他真誠地邀請車上的人到他家去。讓人意外的是,車上沒有一個人起身,老人連續說了三次,唯一的反應還是沉默。老人只好把簍子放下,自己一個人回家了。

這時車上的溫度是零下五度。熱騰騰的饅頭正在迅速變冷,有一個男孩起了身,但被身旁的母親迅速拉了回來。「那東西有毒。吃不得。」「就是,我寧願挨餓,也不去冒這個險。」車上不斷有人附和。

半小時後,老人再次來到車上,他看到簍子里的饅頭一個也沒少時,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他再次邀請,依然沒有人反應。他正準備下車時,車上終於有人說話了:「爺爺,我相信你,我跟你去。」說話的正是剛才被母親拉住的那個小孩。

老人的眼圈紅了孩子你不怕我是個壞人孩子走上前去伸出他的手挽住老人的手說爺爺我相信你

在孩子的影響下,車上才不斷有人下來,跟隨老人而去。

第二天,所有的人都安然無恙地上了車,面對送行的老人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頭。

有記者問老人:「你的善意一次次被人拒絕和懷疑,你為什麼還要堅持下去?」老人告訴記者,。

1.給文章第自然段加上合適的標點。

老人的眼圈紅了:「孩子,你不怕我是個壞人?」孩子走上前去,伸出他的手,挽住老人的手說:「爺爺!我相信你!」

此題是該閱讀理解題中最簡單的題。但是學生可能會在最後一個感嘆號處出錯。

覺得一句話說完了,可以是句號,說明沒有體察到小男孩在那麼多人反對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是那麼不容易,決心是多麼大。這裡的話,不僅是說給別人聽,也是說給自己聽的。所以,必須是感嘆號。如果是句號就太平淡,根本不足以表達男孩的內心世界。

2.讀句子,填空。

(1)讓人意外的是,車上沒有—個人起身,老人連續說了三次,唯一的反應還是沉默。

「老人連續說了三次」說的是:_不遠處就是他的家,邀請車上的人到他家去__(此題是典型的內容汲取題,說白了就是給分題,容易扣分在寫錯字上。)

老人連續說了三次,唯一的反應還是「沉默」,「沉默」的原因是:

(沉默的原因其實已經在小男孩母親和旁邊人的對話中隱藏了:「那東西有毒。吃不得。」「就是,我寧願挨餓,也不去冒這個險。」車上不斷有人附和。可見他們懷疑老人心懷不軌,可能會害他們。所以要學會讀文章,汲取重要信息這個能力很重要。錯誤出現原因,可能孩子根本就沒有留意到這些信息,所以考試時多讀幾遍文章,把相應內容用橫線畫出來是很不錯的做題習慣。

(2)第二天,所有的人都安然無恙地上了車,面對送行的老人很多人羞隗地低下了頭。

「羞愧」的意思是:

學生回答:文中指車上的人對老人感到對不起。

相對於答案:眾人對老人感到愧疚,慚愧,其實這個回答也是可以的,因為意思是對的。但是這個答案卻又顯示出學生積累詞語的貧乏,因此還是扣了分。

「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頭」的原因是:這裡大部分孩子都能寫出人們不信任老人,老人卻救了他們。

3.寫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主要內容的題不僅考察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更考察孩子是否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

比如孩子在應該寫出「車子深山拋錨,眾人處境十分危險」時,卻寫的是,車子在深山中拋錨,巨大的暴風雪侵襲過來。

作者為什麼要寫巨大暴風雪襲擊過來?為了襯托出當時情況的危急啊,不危急能顯示出老人的重要性嗎?能反映出老人即使不被理解還是要堅持幫助那些不信任他的人的那份博大無私嗎?

但還是閱讀體驗不多的孩子,怎麼可能體會到這一層呢?

4.聯繫短文內容,想像老人會對記者說什麼,補充在文中的橫線上。

學生作答:因為他們很不舒服,還缺少食物,我想去幫助他們創造好的條件。

正確答案應該是:即使他們拒絕了我的好意,我還是想努力用善良感染他們,讓他們明白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如此這般。

此處學生的回答表現出孩子的質樸和不諳世事。

別人都拒絕了你好幾次,你還堅持,就不僅僅是想要幫助別人那麼簡單了,就有一定的堅守的情節在其中了。

或許生活中孩子很少有機會遇到這類人或這類事情。這裡就顯示出廣泛閱讀的好處,閱讀能帶孩子想像和體驗,帶孩子經歷從來不曾在他們身邊發生過的事情,由此孩子能體諒和體會當事人的感覺和想法。這道題出現偏差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對生活的體察體驗不足,對不曾經歷過的情感和行為的想像體諒不足。

GIF

第二篇:

總有一刻,不同尋常

1一個穿戴很不整齊孩子站在超市門口,獃獃地望著各色的冰激凌從鐵機器里出來,又撞在花花綠綠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

2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說:「媽媽,我要那個!」他順手指了一下那充滿誘惑的冰激凌。「不,咱們不吃這個,咱們走!」旁邊那個推著自行車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媽媽。她一邊說,一邊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著媽媽的手,僵持著。「那個東西涼,吃了會肚子疼。」「不,媽媽,我不怕涼,我不怕疼!」「那也得等你爸爸回來再買。」「不,爸爸到老遠老遠的地方掙餞去了,我就現在要!」

3這個超市位於小城的繁華地帶,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這裡瞅上一眼,有人連瞅也不瞅,就徑直走開了。那個賣冰激凌的人,也獨自安詳地做著他的冰激凌,並不朝母子這裡瞅上一眼。

4「媽,我就是想嘗嘗,那個東西是什麼味兒。」「是……你管它是什麼味兒!」母親見孩子仍然扭著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聲哭了,猛烈地抽泣著,樣子委屈極了。好多雙眼睛一下子聚攏了過來,帶著驚愕、疑惑、責怪、憐憫、嘆息,或者其他別樣的神色。這彷彿又是一場熱鬧,這些人聚攏著,不肯離去。

5這時一位衣著光鮮的婦人,走到賣冰激凌的面前.要了兩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給了自己的兒子。接下來發生了不尋常的一幕,她轉身後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來,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遞給了他。「給,亮亮,別哭了,媽媽不願給你買,阿姨給你買。」她摸了摸孩子的腦袋,接著說,「幾個月不見,亮亮又長高了!」說完後,她站起來,朝孩子的媽媽微微點了點頭,笑了笑,便領看她的孩子走開了。

6孩子不哭了,手裡舉著那支冰激凌愣在那裡。一樣愣在那裡的,還有孩子的媽媽。

7走出人群後,那位婦人的兒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媽媽的衣襟問:「媽媽,你認識亮亮?」婦人說:「不,孩子,媽媽也不認識。」那你怎麼知道他叫亮亮?為什麼要買冰激凌給他?」孩子依舊尋根究底,想要弄個明白。

8婦人笑了,說:「孩子,不要問這麼多了,等你長大後,媽媽再告訴你。」

9也許,若干年之後,婦人早已忘了這件事情,而他的兒子知道了媽媽當年的用意。

1、概括短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短文內容的題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難點,因為容易丟掉要點。

比如學生寫道:「一個鄉下孩子望著冰激凌,他舔舔嘴唇,讓媽媽買,而他媽媽不給他買,可是他一直讓他媽媽買。他媽媽打了他一下,孩子哭了。一個衣著光鮮的婦人給她的孩子和鄉下孩子各買了一個。鄉下孩子和他媽媽楞在那裡。婦人的兒子問他媽媽為什麼認識他還給他買冰激凌。若干年後,兒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首先可以看出這個答案缺少概括,比如「舔舔嘴唇」「媽媽不給他買,他一直讓媽媽給他買」「衣著光鮮」……等都是細節描寫,不應該出現在概括內容的答案中。

其次,這個學生沒有把握住重點。為什麼那個婦人要給鄉下孩子買冰激凌,還叫他的名字。很顯然,這個婦人並不認識這個鄉下孩子,更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她只是看圍觀很多人,母子倆的爭執無法解決,很尷尬,她想給他們解圍,才用這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幫助了鄉下母子。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孩子「愣」住的原因。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學生並沒有讀懂文章的意思,就匆忙作答。如果讀了一篇文章後,覺得對文中內容還有疑問,一定要再多讀幾遍文章,考試時間是足夠的。如果根本沒讀懂就隨便作答,最終丟分一定很嚴重。

這道題很顯然應該有如下幾個要點:一個鄉下孩子執意想買冰激凌,媽媽不肯,並著急地打了他,孩子的哭聲引來了路人圍觀,場面尷尬。一個善良婦人給鄉下孩子買了冰激凌,巧妙地化解了尷尬局面。這讓婦人的孩子明白了與人為善的道理。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疑惑:聚攏:此題考查的是積累。不提。

3、第五段中「不同尋常的一幕」指的是:

學生作答:一個衣著光鮮的婦人給一個毫不認識的鄉下孩子買冰激凌。

這個答案出現很正常,因為學生能看得出來婦人並不認識鄉下孩子。但是卻沒有說出,為什麼婦人還能叫出鄉下孩子的名字。所以這裡少了一個要點。

答案應該是:婦人買了一個冰激凌送給這個素不相識的鄉下孩子,還親切地叫出他的名字,給他們母子倆的難堪處境解了圍。

4、文中劃線部分的「呆」和「楞」兩字使用的巧妙之處在哪裡?

學生作答:巧妙之處在於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鄉下孩子和媽媽被衣著光鮮的婦人的精神打動了。

這個答案是典型的套話。很顯然,「呆」和「楞」並不在一處,仔細觀察,這兩個詞都是用來形容小男孩的,沒他媽媽什麼事兒。

「呆」寫的是鄉下孩子對冰激凌這種從來沒有見過沒有吃過的東西的痴迷和好奇;而「楞」則寫的是鄉下孩子被陌生阿姨的舉動搞迷糊了,不知所措。而這兩個字前後呼應,生動寫出了鄉下孩子懵懂無措的特點,更深入地透露出婦人善舉的令人讚歎和巧妙無痕。

5、文中衣著光鮮的婦人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結合短文寫出理由。

學生作答:衣著光鮮的婦人給我留下的好的印象。因為她給一個不認識的鄉下孩子買了一個冰激凌,而她不怕被人背後議論,所以她給我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用「好」字來表達自己的印象,可見孩子詞窮了。更重要的是沒有抓住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難道只是為了讓讀者覺得「好」。顯然,作者是要表達婦人的善良,不露痕迹地幫助弱小,處處體貼,替他人著想的可貴品質。

GIF

從整個卷面上孩子出現的錯誤來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把握和理解,基本到位。但是具體到做題的時候,就出現很不少不應該丟分的地方,反映出有不少問題:積累不足,對文中人物的心理、境況把握不到位,不能把人物的情感和體驗代入到自己身上,因此無法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真實想法,不能準確判斷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那麼面對這些問題,學生該怎麼辦?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普通解答只能是刷題。多做題。刷濫萬道題,必然能有提升。

但是真正的解決方法卻是讀破萬卷書

語文分數提升是語數英三科中最難的。

數學懂了原理,計算稍微細心一點,基本上都能很快提升;英語就那些內容,雖然也是語言類科目,但是畢竟是外語,範圍沒有那麼廣,把小範圍的東西都掌握住了,分數也能明顯改善。

而語文則永遠不是做題所能解決問題的。今天做的是這個題型,明天考的卻是另外一種題型;這些天複習這些知識,明天考的卻是另一部分內容……想在語文上得高分,必須下功夫在語感的提升,語感的提升取決於讀書(泛讀和精讀)量的提升上。

有上面這位同學的錯題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生如果單純訓練閱讀訓練考題,分科訓練:閱讀、寫作、基礎……就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學生煩躁勞累不說,收穫更是甚微。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讀書。

讀書還是在於精讀。

精讀+泛讀+適當做題訓練

GIF

另外,耐人尋味的是,筆者在網路上搜索這兩篇閱讀理解時,發現文章的最後一段話都被出題人「偷走了」。

第一篇文章的結尾是:

老人告訴記者,在這座深山裡,他經常能遇到拋錨的長途車,這已經是他做的第一百件善事了,「我只是希望能以我充滿善意的手,為這個世界多添一點愛和溫暖,讓人心不再可畏。」

第二篇文章的結尾:

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婦人用智慧為那個陌生的孩子付出愛的時候,這個世界早已因為她的這個舉動而變得不同尋常。

很顯然,如果加上結尾,必然更加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更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但是這兩篇文章的結尾都被出題人「巧妙」地「匠心獨運」地刪掉了。更可笑的是,第一個結尾還被用來出了一道難題,來考察學生。

這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我的答案是故意刁難

首先,這兩篇閱讀理解在網路上都六年級的考題。讀者可以自行百度。

其次,退一步說,即使不考慮年級區別,只看文章本身,這兩篇文章都出自《青年文摘》一類刊物,難度本來就有,現在出題人卻故意拿掉幫助理解主旨的關鍵部分,讓五年級的學生去揣摩,猜測作者的深意……

這不是刁難是什麼?

雖然有些題出得略簡單,但是難度高的題真的讓我這中文系的研究生都有點兒心裡打鼓自己的答案到底能得多少分。不是我對自己的理解能力不自信,是我深知「標準答案」的無厘頭。

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孩子就是這麼悲催,他們每年都要多次被強製做各種難題,理解各種人寫的各種文章,被各種刁難,但卻要求他們具備某種神秘的「素質」,因為我們現在是「素質教育」的時代!

該讀經典書籍時不讓他們讀書,該立志時不讓他們立志,該培養人文素養的年齡,只讓他們接觸毫無營養的內容。最後給他們很差的分數,居高臨下地告訴他們,看看,這就是你的分數。

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自信沒了,對文學文字的喜愛沒了,對故事的好奇沒了,對人生的思考沒了,對志向的確立沒了,都沒了。

只剩下:我要考多少分,要考到某個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掙錢,買房買車買學區房,讓我的兒子、孫子考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

悲哉!!!

這樣的教育,根本不能叫做教育。

不要說免費,哪怕是倒貼,我也要替我的孩子說不!

輸入

解讀

才知道

有時候

孩子居然面臨著

冠冕堂皇的故意刁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巴學園 的精彩文章:

我勸弟弟讀論語

TAG:讀書巴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