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哲學上看《易經》究竟講了些什麼

從哲學上看《易經》究竟講了些什麼

《易經》究竟講了些什麼?孔子在《周易·繫辭傳》中寫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鮮就是少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說,雖然對《易經》的領悟各不相同,然而,老百姓每天都在用它卻沒感覺到已經用到了它。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體,一是用。

第一,《易經》的「體」是哪個體?「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個提綱挈領的原則。哲學裡有個概念叫本體,宇宙萬物的本體——即萬物未生以前那個東西,可以用「無象」來形容。這個無象之象,即代表宇宙的本源內核。它是清靜的、至善的,當它起用的時候,只要一動,相對的力量就出來了,就顯出了一陰一陽,就有善惡、有是非、有變化。至於未動之前,那個本體既不善、也不惡,也無陰、也無陽。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指用與象而言。一陰一陽是「太極生兩儀再生四象,繼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的道,這是孔子體悟「道」的心得,此語源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從下往上數,第一層是太極,第二層是一陰一陽(稱作兩儀),第三層是第二層所生之一陰一陽即四象,第四層是第三層所生之八卦……每層都是一陽生出一陰一陽,一陰也是生出一陰一陽,這是陰陽變化的道路,故稱一陰一陽之謂道,而每一層的生化過程都是一陰一陽的生化,至簡至易而且每一層的生化都是繼承了前一層的生化規律並予以延續,故稱繼之者善也。世間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是從細微到顯著以至於質變,所以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第二,《易經》的「用」是哪個用?是本體之體的用呢?還是用了以後的用呢?目的不同、角度不同,觀念就會改變。心懷仁慈的人,他從《易》中看到了仁,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孔子曰仁,孟子曰義,墨子叫兼愛,耶穌說博愛,佛說慈悲,仁、義、道、德,都只是名稱的不同、觀點的不同。喜歡做學問的人,他從《易》從發現了各種數理和規律,能發現這些數理和規律就是智,即智慧。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宇宙中很多根本問題,很多人窮其一生也沒想明白。人為什麼會思考?為什麼曉得有煩惱?有痛苦?當媽媽沒有生我們以前,我們在哪裡?我們死後,要到哪裡去?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的,還是先有女的?這些都是道的分化。可是道在哪裡呢?

西方基督教說:上帝在哪裡?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佛家說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就在這裡,在你的心中,不在外面。道家說,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過這個心,不是我們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之心。這個心必須無喜也無悲、無善也無惡、無是也無非,寂然不動的那個心之體,那就是道。

道到了我們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是古代對一般人的總稱,拿現代語來解釋就是人類。從社會學來講,人民百姓即人類,從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天天用到這個道,可是你卻不知道這個道。道是不可知不可見的。在用上能見其體,在體上不能見其用,一歸到「體」,「用」就寧靜了。

所以孔子說我們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卻見不到「道」,沒意識到在用「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因為道太近了。道在哪裡?就在你那裡,不在上帝那裡、不在安拉哪裡、不在佛那裡、不在菩薩那裡、不在道祖那裡、不在老師那裡,就在你那裡,在你的心中。心在哪裡?不是這個心,也不是這個腦子,你在哪裡就是在哪裡,可是人不懂,「故君子之道鮮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卦解人生 的精彩文章:

別認為天秤女看起來很強勢
一句話解析十二星座

TAG:卦解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