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學佛,就是要把你的意識轉換成智慧
今天跟大家講,我們學佛、做人,不管是否在學佛上,意識是一個人修行的見解。我們很多人以法相為基礎,就是看見別人一些粗淺的外表,包括一些淺顯的內在,然後自己在意識當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見解。
那麼怎麼樣能夠讓這些見解轉識成智呢?把自己的意識要轉為智慧。識,意識,其實就是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末那識,然後第八意識就是阿賴耶識。
轉識成智,實際上就是轉這八種識為四種智慧。這四種智慧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這四種智慧是由般若智慧生起,與般若智慧相應的智慧。
「成所作智」是什麼?就是在修行上,當你眼見——眼睛見到色,有色世界,耳朵聞到聲音,鼻子嗅到香,舌頭嘗到味道,身感覺、觸的時候——身體是有感覺的,碰到身體就會有感觸,如果這些與無明相應,那麼這些就是你在依照緣分做了。
實際上,這樣你的感官所認識的一些現象,包括這個人的相貌、身體形狀、衣服、穿著,這種被人能夠所接受的,還有光線。比方說,光線太強了,人的大腦視覺神經就會起反作用,人就不能看太陽。包括你看有些人這個臉,真的難看得……生病時候像鬼一樣。所以這就是視覺器官給你造成這種「所作的智」。
「成所作智」,實際上修行並不是跟外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在你根識相依的緣分之下——緣起的緣分下,慢慢地由你「成」——你看到的,「所」——所作所為、所有見到的,「作智」——就是成為一種智慧。也就是說,你要看到什麼,你都要用一種智慧的思維、智慧的行為來處理。所以菩薩講的這幾種智慧,實際上就是讓別人感覺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
妙觀察智,就是把自己的意識要轉為這個真正的……在自己的思維形成之前,你要用妙觀察,就是要用一種真實的智慧——巧智巧慧,巧智巧慧就是能夠看到根,能夠看到緣分的來,你好好地觀察這個人間所有的一切,才會得到這個智慧。
就像剛才講的「成所作智」,什麼東西都是成、住、壞、空,你能夠看到這些,你會擁有成所作智。你能夠妙觀察智,你能夠觀察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分析比較,在你思想上形成的觀念是真實的,沒有落入那些虛空、那種假設、假象的東西,那麼就是妙觀察。
平等性智,實際上我們是五蘊和合而成的身體,因為我們經常在心中有我執,所以就看不到其他人,有我執之後自己就會生起一種驕傲,有時候有自卑心,有時候要控制、面子、虛榮等等,這些虛妄都不能轉為智,只有破除這些妄執,你才會得到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講的就是前面的七識田都很清凈之後,八識田中就開始修禪定,尤其是田中意識所產生的那些純潔、真實、靈活、明覺、圓通就會顯現。到了阿賴耶識,完全清凈了,那麼你心中在第八意識的時候已經是清凈光明了,就成為大圓鏡智了。
雖然這個大圓鏡智是第九意識阿摩羅識前面的最後一個智慧,阿賴耶識,其實它也是來自於第九意識。只是在前面幾個智慧非常擁有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方便善巧,不停地在洗,洗七識、八識田的那些清凈的種子,到了第八意識大圓鏡智當中擁有的智慧,它有無限的潛能,它能夠將那些不好的意念隨緣消除,然後顯現萬德莊嚴、無量妙用的智慧。
所以大圓鏡智,首先要做到這一點:要破除我見,就是清凈心。清凈心對於人間的色、聲、香、味、觸、法,法中無住,不要住在法中,洗盡自己的分別心,然後慢慢地要以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裡面講到要以智慧來導行——就是指導你的行為,以智化情——要用智慧來化掉你人間的情感,這樣才能先斷見惑、後斷修惑。見惑,就是見到了很多東西,迷惑;後斷修惑,就是修行當中還有很多迷惑。所以師父就是經常要幫助你們斷思惑——思維上面的迷惑。
所以,唯識所現,其實我們雖然要轉識成智,但是也要先有智慧才能消除這些人間的煩惱。菩薩跟我們講的這四種智慧,其實我們在心中本來就有,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去實踐、去用,所以會把這些智慧都慢慢地消掉,讓自己進入迷惑當中。
※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興風作浪
※為什麼會越活越煩惱?因為妄念紛飛
TAG:入世出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