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兩位姓名相同的大將,一個痛打匈奴,一個抗擊倭寇
歷史上有兩位大將姓名一模一樣,一個痛打了匈奴,拉開中原王朝戰略大反擊的序幕,另外一個在沿海地區抗擊倭寇,保一方平安。他們共同的姓名叫衛青。
第一位衛青,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他是漢朝的大將。衛青的母親叫衛媼,她到平陽侯府打工的時候和一個叫鄭季的縣吏發生了關係,然後生下了衛青。如果是隨父親姓的話,他原本應該姓鄭。但是生活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有些人自認為只是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痛快之後,對自己的骨肉便不理不顧,鄭季就是這樣的男人。衛媼當時生活比較艱辛,曾經把衛青送到他父親鄭季那裡,然而鄭季並不把衛青當人看,不得已只能回到母親的身邊,由母親撫養成人。估計也正是這個原因,衛青就姓衛了。
後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自己也得入宮當差。當時,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之後,財力充足,國家強盛,漢武帝決定一洗以前的屈辱,主動進攻匈奴,解決懸在漢帝國頭上的利劍。由於漢朝之前對匈奴是採用防禦戰略,與匈奴之間雖然也時有戰爭,但湧現出來的名將基本上是擅長防禦的,比較著名的就是飛將軍李廣。漢武帝決定大膽提拔年輕將領,來執行他的進攻戰略,衛青就在這個時候被漢武帝選中。
?
元光六年,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打擊匈奴,兩路失敗,一路無功,只有衛青率領的軍隊直搗龍城,斬獲700人。這是衛青的一小步,卻是漢帝國的一大步,這是漢初以來對匈奴作戰的第一次勝利,讓人們更加充滿信心,相信匈奴是可以打敗的。接著漢武帝秉著「寇可往,吾亦可往」的態度,多次讓衛青帶兵主動出擊匈奴。衛青也不負厚望,均能獲勝而歸。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是痛打匈奴戰神級別的人物,他們一舉扭轉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略地位。難得的是,位高權重的衛青後來還得以善終,為人處世是有一套的。
?
另外一位衛青就是明朝初期的大將,官至都督僉事。根據《明史》記載,這位衛青主要做了兩件事情。在朱棣永樂十八年的時候,山東地區發生了唐賽兒起義,義軍攻打安丘城,就在安丘城將被起義軍攻破的時候,衛青率領軍隊趕到,打敗了起義軍。這事本來和衛青關係不大,當時他正在沿海地區防備倭寇,聽到安丘城危急的信息之後,果斷率領一千多騎兵晝夜趕到安丘救援。之後,衛青升為山東都指揮使,仍然到海邊防備倭寇。
日本東京大學收藏的《倭寇圖卷》(局部)
?
衛青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剛才提到的防備倭寇。近來有不少言論說倭寇是中國的海盜,這有些以偏概全了,不排除有人別有用心。確實到了明朝中後期的16世紀,倭寇裡面混雜有很多中國海盜,比較著名的有王直(也叫汪直)、徐海等人,但是這是發展到後來的狀況。
倭寇在13世紀末時就已經禍害中國沿海地區,那個時候的日本處於分裂時期,有不少日本商人、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搶劫等活動,這就是早期的倭寇。在朱元璋和朱棣統治時期,山東地區就是被倭寇侵害的重災區。衛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到山東沿海抗擊倭寇,一待就是十幾年。當衛青死後,山東沿海人民很想念這位抗擊倭寇的英雄,還特意向朝廷請求在當地為衛青建立祠堂。
※王世充立了3個牌子招攬文武人才,部將看後急忙謀劃逃離
※慈禧做過這無恥的事情,卻說了一句溫情的名言,很多人感觸到哭
TAG:歷史倉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