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戀愛、婚姻有關的二三事
電影《伯德小姐》
一
單身適婚女青年。
退休愛催婚中老年母親。
這兩者碰撞在一起有核彈爆炸的威力。可想而知,這個年我過得也是極為不易。最後,以我的妥協暫告一段落,我的妥協之處在於我不再試圖發表太多和她相反的意見,我和朋友們說,我成了一個佛系女兒,我媽說啥都由著她。
我媽是間歇性的,一會兒看我百般順眼,又摸又親,大讚我懂事孝順乖巧。在我放鬆警惕大快朵頤時又猛拍我後背,警告我要把人生大事當回事,看我漫不經心實在可氣。於是,我接著她的戲,表態一定遵守母上大人的諭旨。
兩個完全不同教育體系長大的人,橫亘著三十多年的中國社會巨變,差異可想而知。兩個人若因小事發生爭執,互相不退讓,話題總以「你們現在年輕人哪裡比得上我們那時候」開始,以「翅膀硬了,管不了」結束。你說你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她抒她失落的精神家園,以及信仰沒落。
這是兩代人的爭執。
她總是說我現在身上的優點都是她教育的好,但我糾正她,我在十八歲之後的變化都是自我教育的結果,和她的關係早已經不大,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話還得讓我媽能聽進去,由此,我當女兒也是極為費神勞心的事。
我媽對於擇偶問題表現出來的巨大熱情讓我感覺這好像沒我啥事兒,只要有阿姨們願意從中牽線搭橋介紹一二,我媽基本上就以認定人家的態度和我熱情安利,甚至婚後的生活都開始想像了,事實證明,有一次她出現了巨大錯誤,讓我對她的客觀性產生了質疑。
我是極為排斥相親的,甚至覺得相親是反人性的。兩個原本陌生的人要在確立戀愛關係,甚至締結婚姻的前提下進行交流,這太荒誕了。相親能夠成功雙方基本條件是相對等的,我聽說過一個事情,相親認識的一對男女,本來都在體制內是臨時工,男生通過考試轉了正,回頭就和女生說了拜拜,因為條件不對等了,在相親男的認識里,他值得更好條件的了,一個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差距有可能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
史航說,一個人的可愛,在於她自身,以職業論,如舊時的門戶見。若非同路人,也不必多作交往了。
戀愛和婚姻里需要對等,但有時候看對眼啥對等都不重要了。愛情不是一件能夠精細計算的事,如果這事兒都需要計算,那婚姻便的確是圍牆了。
這事兒還能這樣理解,愛是所有關係能夠持久向好的基礎,我們未來和父母相處的基礎不是孝順和責任,而是愛。如果你以孝順要求自己,那麼你能做到的最多是行為不受世俗指責,至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你壓根照料不到。而愛不一樣,你愛父母便把他們放在心裡疼,不去計較值不值,你怕他們有任何不適,你壓根捨不得他們難受。
戀愛婚姻也一樣,有愛就易滋生出捨不得,捨不得就願意互相磨合成長。相親阻斷太多可能性。有句話說,你只要看到相親對象的條件,你就知道自己在媒人心裡是啥水平,這就是分層,阻斷了其他人之間的可能性。
人還是要相信愛情,選擇愛情。有愛人的能力,也要有改錯止損的勇氣。
二
在我媽心裡不管我賺多少錢,有多大能力,只要還沒被託付出去,她便一日不得安寧。這其實涉及到的問題在於,社會習俗默認,一個單身女性是沒有足夠獨立行事生活能力的,女性只有依附在男性身上,其價值才能體現,這個理千百年未變。
我們經常聽到的言論是,一個女性自身再優秀都不如嫁一個好老公。於是,很多男同學說你們女生多好,找不到好工作,或者社會上混的差強人意都可以轉頭嫁給一個優秀的男性,照樣別人評價你是人生贏家。我們男人不一樣,沒有退路,必須硬著頭皮沖。甚至我自己很辛苦的時候,都會想著不然當米蟲,回家找個大米倉好了。
我最近在看波伏娃的《第二性》頗有感觸。波伏娃說:
對於人來說,生命不是最高價值,生命應該為比它更重要的目的服務。落在女人身上的最厲害的詛咒,就是她被排除在這些遠征之外;男人不是因為獻出生命,而是因為冒生命危險,才高出於動物之上;因此,在人類中,優越性不是給予生育的女性而是給予殺生的男性。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我們看到太多中年失意又失婚的女子,以大奶姿態極為不雅的對抗著存在或者潛在的小三小四,勉力維護婚姻完整。或許他們當初的婚姻被人稱讚佳偶天成,但是當女性被鼓勵下滑到成為男性附屬品時,你只能賭,賭自己的另一半的忠誠,因為你一開始就在賭局上了。
我們不提倡女性靠著幻想運氣活著,人還是要有能力自己出牌,瀟洒承擔所有結局。
三
在東亞社會,父母與子女關係緊密到超過警戒線,人越親密就越得設界,然而我們並沒有。我媽常說一句話,你結婚生了孩子,我就放心了,我的任務就結束了。
她所有的立場主語都是她自己,她覺得我現在應該結婚了,她覺得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她覺得我想法太乖張不靠譜,她覺得我無心戀愛婚姻。這倒不是她故意的,而是她長久以來固有的思維模式讓她這樣想,至於我的想法,她還從來沒問過,有時候我會主動提起,但是基本會被打斷。
她的潛意識裡,我怎麼想的她不是很有必要了解,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跟上節奏,該結婚的時候結婚。但是她沒想過一點,適合我的人不是我想結婚了,我便一定能遇到,為了卡時間點而結婚,這本質上還是在賭。
其實我能理解她,學會尊重他人想法,不要以愛的名義干涉子女(或父母)的生活,在中國人的親密關係里大多人都做不到,頻繁侵犯是對你的愛和關心,陌生人才不會管你那麼多。但是這種愛,無形之中傷人最甚。
忘記是從哪裡看到的一句話這樣說:
中國千百年來的精神內核是平庸。「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為也。」所謂聖人的清靜無為就是統治者要使人民吃飽健壯但無知無欲、無貪無妄,要使官者不敢自主妄為造事。如此「無為」幾千年,便也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平庸地生存。中國人殫精竭慮地尋找一片可以安身棲息的遮頭片瓦,追求物質帶來的安全感,一刻也不敢停歇,一絲也不敢放手。他們喜歡親手助力孩子求學、就業、婚嫁、生子,這樣方能人生圓滿。中國人大都在追求這種飄渺的圓滿,而沒有解決得到了這種圓滿之後人們需要做什麼。
自己想要的圓滿自己完成,別人的人生要交給他自己負責。
父母們長期偏居一隅,又多是四五線小城鎮,年輕人待時間長了都沾染了這種思維,更別提父母們。兩代人的差距多要靠我們來彌補,觀念更新勢必代表著對舊有思維的「冒犯」,但適度冒犯才能進步。
法國電影《她》中,於佩爾的母親七十多歲依然有年輕男友,我們自然不能期待我們父母這一代發生如此基因突變般的改變,但浪潮已起,風向已變。
王菲在自己專輯扉頁寫下的話告誡自己:
要放棄說教,放棄一副看透了的樣子及永遠別想脫俗。既不應抗拒讚賞,也不用放在心上。遇到詆毀,最好無動於衷。對各式評價一視同仁。如果厭倦就放棄,可以留戀,但不應被它刺痛。
不應拘泥於形象,無論所謂的形象曾經給她帶來過什麼。要自然,不要刻意地自然。要恍惚地面對世界,筆直地面對自己。她應該正常的愛與不愛,千萬別在乎名譽,那讓人深度虛偽的東西。在浮出水面之前,她和我們一樣掙扎。她沒有比別人更高尚,只是沒有比別人更卑劣。
只不過我們這一代仍然是帶著鐐銬跳舞,也絕對脫不了俗,唯一能做的是讓自己始終警醒。
always be a better woman.
至於戀愛,婚姻,我的想法是:
我了解什麼是愛情,了解什麼是生活,也了解你,但我選擇愛你。
TAG:無事之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