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改革創新樣本「復盤」
金川科技園國家鎳鈷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
第二看台
「我們的空氣熱泵以二氧化碳為冷媒,零下30攝氏度仍能穩定製熱,而且不排放污染物,可以直接替換燃煤鍋爐。」2月25日下午,甘肅白銀南部高新區的一德新能源設備有限公司低溫實驗室內,董事長何銘邊說邊演示。「2018年訂單已經超過5億元。」落地白銀高新區後,何銘笑稱自己「有如神助」。
與此同時,位於蘭州高新區科技新城的甘肅伯驪江3D列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國琴正忙著接待銀川一家醫院的考察團。此前,公司與甘肅省中醫院達成合作意向,將公司生產的醫療列印骨骼替代傳統設備成功植入患者身體中。
他們只是縮影。2014年底,科技部批複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並確定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口支持建設。部委助力、對口支援、政府主導,一場隴原歷史上未有的「三連星」由此開局,一批高新企業、一批創新平台、一批科技成果、一批創新團隊在這裡落子生根。
起手定式:打造欠發達地區創新樣本
作為甘肅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區域,蘭州、白銀兩地生產總值佔全省的近40%,R&D經費投入佔一半以上。承載了全省90%的科研機構、42%的大中型工業企業、75%的高校以及77%的科技人才,研發人員佔全省的60%。區域內石化裝備、新能源裝備、軍工裝備、生物製品、重離子輻射應用具有產業競爭力,生物醫藥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國際領跑,被譽為欠發達地區的「發達現象」。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快,動能轉化內生動力不強,科技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甘肅省科技廳廳長李文卿一語中的,他認為,「應積極探索更多對本區域適用性強的特色個性政策進行先行先試,精準施策,形成更多有針對性、有實效的區域性創新政策。」
R&D經費佔GDP比重2.38%,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2.90%,發展億元產值以上的產業創新集群98個,創新服務平台547個,萬人口研發人員達到96人,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8件……3年時間,科技部為甘肅省量身打造的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收穫圓滿的答卷。
今年2月1日,國務院正式同意蘭州白銀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產業品質躍升支撐區、人才資源集聚區、東西合作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作為國土中軸線以西的唯一自創區,如何建?建什麼?甘肅正試圖提供一份欠發達地區改革創新的樣本。
中盤謀勢:「東企西移」煥發巨大生機
2014年,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下,甘肅牽手張江,引入「基金加基地」的建設模式,逐漸邁開腳步,搭上科技創新快車。
2015年,甘肅、上海組建了12支總規模56億元的風險投資子基金,通過設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為405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24.04億元。很快,裕隆氣體、隴萃堂等20家公司掛牌「新三板」,隴神戎發、白銀有色等5家公司成功上市。「3200萬元基金如雪中送炭,盤活了企業和產品。」何銘感同身受。
「通過產業基金和產業孵化器,提供持續的資金需求,培育適宜產業鏈中存活的發展環境,企業才有持續發展能力。」甘肅省科技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馮治庫說。
有了資金注入,上海的優質企業也被激活了。2017年8月,上海炫蹤網路有限公司在蘭州高新區組建了甘肅分公司。「除了好政策,悠久的絲路文明和人文歷史為手游開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公司副總裁胡昕道出落子甘肅的初衷。
優秀的技術遇到適合的模式,常會成為認識顛覆和社會演進的基礎。張江的優藍網、康之元、銳祺、北京的米樹……來自創新之都的企業紛紛落戶隴原,不僅先進的理念、模式深刻影響著甘肅,新知識、新技術、新產業更在這裡快速聚合,煥發出巨大的生機。
步步為營:構築綠色持續發展新高地
「未來中國能否實現能源獨立,關鍵在於我國能源裝備能否實現創新跨越式的發展,關鍵在於綠色能源的結構比重,關鍵在於能源裝備的自主創新。」蘭石集團董事長張金明經常用「三個關鍵」勉勵企業員工。
近年來,作為「裝備中國功勛企業」及「中國石化機械脊樑」的蘭石集團致力於研發製造各類智能化的綠色能源裝備。技術研發領先、節能環保一流的現代化高端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為蘭石集團搶灘新能源裝備戰略高地提供了基礎支撐。
蘭州真空設備有限公司作為行業資深企業,與510所「聯姻」後,貫通了真空裝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產業鏈。2016年,在某型號潛艇液氧罐、核燃料提取真空裝備研製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取得高端真空環境模擬設備訂單,單筆合同金額達1.2億元。
5年前,蘭州高新區東區還是一片田園風光。如今,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科技型企業達到4674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59家,佔全省58.7%,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達到43家,佔全省55.8%,還擁有了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強大「引擎」。
成為西部「科研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科創基地,國家戰略的「棋局」正在這裡步步成真。
※中國「智」造海外圈粉 風靡全球「掌上市場」
※連接北極:「科技外交」傳遞中國關切
TAG:中國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