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歷史尊崇英雄
【見仁見智】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基座上,鐫刻著八幅漢白玉浮雕,銘刻了我們民族自1840年以來,為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而犧牲的人民英雄。這些雕像一如其他國家城市廣場中矗立的雕像,都是這個民族國家賴以記載歷史、緬懷英雄、砥礪精神的支柱。一個有精神追求的民族,必然有其精神寄託的偶像,一個有著厚重歷史的民族,必然是一個具有高度歷史自尊的民族。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是《尚書》中的警鑒。「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這是《詩經》中的吟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慎終追遠,踵武前賢,始終是我們民族最清醒的歷史意識和精神追求。中華民族的史學與文學與我們跋涉的風雨歷程及英雄們的身影須臾不離。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堅韌,代有接力,正因為如此。
清代學者章學誠認為:「六經皆史」。由此來看,《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該是對我們民族歷史人格的一種總括。上古所謂之聖賢君子,後世多稱為英雄模範,始終是激勵我們民族奮發有為的榜樣。一如魯迅先生在「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寫就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所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國人的自信力在《黃河大合唱》的旋律中、在「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壯士」殉國的背影中,展現得光彩熠熠、氣壯山河。這是我們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歷史印證,值得所有中華兒女敬仰傳承。
郁達夫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藥。」這句因紀念魯迅先生而發出的振聾發聵的話,在「去歷史化」「去思想化」「去主流化」「去中國化」的言論開始蔓延的今天,更值得我們引為鏡鑒。
今天,包括電視劇在內的視頻節目,可謂是廣大觀眾的陪伴性文化形態,它所具有的聚焦與放大功能,它所具有的海量傳播與動員潛力,使其處在了維護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構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前沿。
敬畏歷史、尊崇英雄。一大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和視頻節目肩負起了這個嚴肅的社會使命,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但也有相當的作品和上線節目,在爭奪眼球的利潤追逐驅動下,為了所謂的「意思」,拋棄了應有的意義。這種現象在革命歷史傳奇劇中也有出現,並且還在不斷複製。其表現是:革命傳奇的發生地點不知所在、時間迷糊不清;刻意設計出一個成分複雜的「小分隊」故事;角色體系中江湖味濃、脂粉氣重,草莽人物魅力洋溢,國民黨軍官素養超群,共產黨幹部粗糙簡單;角色關係中對立的雙方常常是複合著死敵、情敵、仇人、戀人於一身的糾結關係;對戰場的描寫不如對情場的描寫充分;奔波于山野鄉村的情節不多,周旋於酒肆茶樓的情節不少……
在歷史前提被放棄的傳奇故事裡,哪裡還會有歷史與美學兼容的性格存在?去歷史化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罔顧歷史給定的條件下產生的,是在唯物主義的根基被銷蝕之後產生的。
一段時間以來,「反轉」成為電視劇創作者趨之若鶩的制勝法寶。「反轉」手法的核心在於突出設計角色間的顛覆性關係、突出情節進展中的反向調度,概括來說大概就是「怎麼擰巴怎麼來」。這導致角色的極度扭曲,情節的極度糾結。「無奇不傳」這是傳奇故事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而「無奇不傳」的優秀作品,常常是史實與想像的統一。但片面追求「無奇不傳」,以至走到「作異好奇」「翻空出新」以聳動視聽的地步,傳奇就走向了虛妄。「去歷史化」是一小步一小步積累出來的,是在歷史文化的外緣開始的。
日日播、天天看的電視劇是一種浸濡型的文化消費品,也是滴注式價值傳播的最重要載體。它所營造出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
電視工作者應該敬畏歷史、尊崇英雄。在新時代中,創作出更多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力作。
作者:趙彤(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01日 16版)
※傳錯了!小伙為救人爬牆破窗 結果被傳成是『飛賊
※外國友人在中國鄉村體驗民俗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