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幾則故事看出孔子思維不同於常人

從幾則故事看出孔子思維不同於常人

兩千多年來,在統治階級、文化界、教育界、思想界人的眼中,孔子是聖人,以至發出這樣的感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可是在民間,對孔子不一定那麼看好。不少人把孔夫子當成迂夫子,思想僵化,不知變通,迂腐不堪。認為那些暴雨來了不跑還在邁方步的人就是中了孔儒之毒;認為那些見女子落水,有礙男女授受不親,不施援手,眼睜睜地看著落水女子喪命的迂夫子就是孔家門徒。總之在民間,人們一面基本遵守儒家的禮教,一面又對食古不化,思想僵化,有文化無變通的讀書人進行諷刺,對孔夫子進行影射。就在時下全國掀起弘揚傳統文化,一些社會團體、個人開辦讀經班、國學班,仍然有人疑慮,會不會弄出一些食古不化的書獃子、迂夫子出來。在他們眼裡,孔子就是迂夫子。

孔子真是迂夫子嗎,非矣,從下面幾則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思維非比常人,不僅當時的達人智者不及,就連現在的「專家」也自嘆不如。

一、因材施教,現在的特級教師不如

子貢、仲弓、司馬牛等學生都曾問過孔子,是什麼叫仁。

子貢不僅口才好,不亞於後來蘇秦、張儀,而且他經商有道,富可敵國,所以孔子對他說仁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意思說你現在富裕了,應幫助別人富裕,那麼你就是仁者了。

仲弓是從政的,但他不修邊幅,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孔子就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家無怨,在邦無怨。」要他注重自己的形象,要他修身,齊家,尊重他人,尊重民眾,這就是仁。

而對於愛說大話愛說空話的司馬牛,孔子卻說,說話謹慎,因為說出的話不一定做得到,所以慎言就是仁。

還有類似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你能說孔子是迂腐嗎?

二、做好事不圖回報,影響就一定好嗎?

當時魯國和齊國打仗老吃敗仗,國君想贖回俘虜,但是國力空虛,拿不出錢。君王就發出號召,國內的巨賈富戶,若出錢贖回戰俘,一兩年國家緩過氣來,連本帶利補賞這些出資者。等於是變相發放國債。

子貢積極響應號召,拿出一大筆錢,贖回大批俘虜,併當眾宣布,自己拿出的這筆錢不要國家還了。要是今天的媒體一定說子貢做了好事,精神可嘉。可是孔子卻將子貢狠狠批評了一頓,說他當眾宣布不要國家還錢,是做了一件蠢事。子貢感到很委曲。孔子說,你贖回俘虜,就宣布不要國家還錢,那別人,那些比你出錢出得少的,還好意思要國家還錢嗎?重要的是還有那些準備出錢的,會這樣想,要國家還錢,感到羞恥,不要國家還錢,自己血本無。不如乾脆不出錢。你看吧,從此以後,魯國不會再有人出錢贖回俘虜了。

事實果如孔子預料的那樣,因為子貢出了巨資都不要國家還錢,別人也不好要國家還錢了,於是後來的人乾脆不出錢了。子貢等於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秩序」。

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可惜的是2000多年過去了,現代的人還不明白這個道理。

三、做了好事,接受了回報,影響不好嗎?

一次漲大水,一個人被河捲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見了,奮不顧身,跳進洪水裡,救了落水者。並把那人送回家,那個人家感恩圖報,酬謝了子路一頭牛。子路像得了獎品一樣,牽著牛招搖過牛,人們對他指指點,說做了好事,還要回報,這算是做好事嗎?孔子的其他弟子也引以為恥,並反映到孔子那裡去了。

孔子把子路召到學館,當眾表揚了他,說:你做得很對,你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的,為什麼不可以接受感謝呢,再說你不接受感謝,那人一家覺得永遠欠你一條命,就會活得太累,你給了他一家知恩圖報的機會,他們心裡就釋然了。再說,世人知道,做好事可以接受回報,從此以後,就會有許多人到大江大河去撈人了。

可惜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都沒有這般見識,還在鼓吹,做好事不要回報,接受了回報,好事就變質了。結果怎麼樣,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而知恩圖報的就更少了,碰磁的,訛人的反而多了起了,搞得人們不敢做事好了,連扶一個摔到的老人都不敢了,崩說去洪水

里撈人了。

子路受牛

導至父母犯錯就是不孝。

魯訊罵儒教是吃人的禮教,破四舊時徹底砸爛孔家店,最後就是三綱五常,尤其是其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這可是冤枉孔子了,他絕沒有說過這些的話,這是後人借孔子的名義說的,有故事為證。

孔子的弟子曾參是大孝子,《孝經》就是他寫的。

曾參年少時隨父下田插秧,但他笨手笨腳的,插的秧東倒西歪,有的還浮出水面。其父見之大罵,也不指教一二。曾參受責,心中恐慌,更加手忙腳亂,插的秧更加不堪入目。父親怒不可遏,從田埂上扯過扁擔,連頭帶背一下,把兒子打扒在水田裡,昏死過去了。父親見兒子扒在水裡,久久沒有動靜,由怒轉驚,由驚轉慌,費有好大勁把兒子拉到田埂上躺著,正當父親不知所措的時候,曾參醒了過來,見父親惶恐狀,便坐了起來,感覺自己全身是泥水,想起是怎麼回事了,安慰父親道:父親不用擔心,我只是一時失足,跌倒在水裡了。現在沒事了。

可是父親還不至於糊塗到轉瞬即忘,自己一扁擔砍倒了兒子,自己還不知道?

父親帶兒子回家換衣服,曾參一路至家見父親悔恨不迭,換了衣服,又安慰父親:父親不要多想,你沒有打傷我。您若不信,我彈琴一曲給您聽,若音律無誤,便證明兒子無礙。父親聽兒子琴音果然無誤,便放了心。

孔子聞之,召之痛罵了一頓。罵他是愚孝。曾參不解,辯解道:這是夫子教我的呀:父母責打,須當承受;父母憂戚,須當寬慰。

孔子說:小責則受,大責則走。意思是父母用小棒棒或用手打你,你要承受,不要跑,你一跑,父母追打,一旦摔倒,你之罪也;若父母氣極,失去理智,用大棒來打你、甚至用刀子來砍你,你就要跑,你不跑,父母一時失手,致你傷殘,父母必悔恨終生,也是你之罪也。

你父母拿扁擔打你,你就當跑,你不跑,被打暈了,還反覆證明自己沒受傷,這你樣證明的結果,就會導至你父親以後打你更重,一旦打你打成殘廢,甚至打死,你父親豈不傷痛欲絕?豈不在悔恨中度過餘生?你誘導父母籌成大錯,此你之罪也。曾參猛醒,從此領悟了孝的真實含義,晚年著成《孝經》。

由此可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絕非孔子之意。

五、孔子整理宣揚的禮教真的吃人嗎

至從魯訊說封建禮教(其實就是指儒教中的禮教)吃人後,許多人就跟著說了。

因為在以魯訊為首的文化人的檄文中,說儒教的罪惡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首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不能代表所有的儒家禮教,他只是儒家禮教的一方面。

我們就先論「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是否有罪。「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說,國君的思想主導臣子的思想,父母的思想主導兒女的思想,丈夫的思想主導妻子的思想。君臣意見不統一,誰說了算,肯定國君說了算。我們現在不是說黨領導一切嗎,一切服從中央嗎?父親和眾兒女的意見不統一,誰說了算,肯定父親說了算,只要父親還是一家之主就成立;再說夫妻之間,在封建社會,婦女既不能讀書應科舉,也不也赤腳種田地,只能在家裡相夫教子,料理家務,因為種種原因,丈夫是家庭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很多事情肯定要丈夫拍板,也就是說丈夫是主,妻子是副,普遍來說,妻子要按丈夫的方案去做事,這又有什麼錯。當然在現代,男女無論社會地位、能力、智力、貢獻都不相伯仲了,夫妻之間無主副之分了。

「三綱五常」是兩千多年提出來的,任何真理都有歷史的局限性。說三綱五常有罪,無非是流傳下來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話絕不是孔子說出來的,孔子並不主張臣子對君主愚忠,他主張臣子的本分就是要向君主進諫,幫助君主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這就是後來人們發展成的「文死諫,武死戰」之論。孔子也不主張兒子對父母的愚孝,毫無原則的順從父母,他主張「父有過,悅復諫」,如果父親還不聽,就是打你罵你,你哭著也要勸諫。

至於「五常」就是指「仁、義、禮、智、信」,仁義不好嗎?禮貌待人不好嗎?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不好嗎?誠信不好嗎?

我們再來看看對於婦女的「三從四德」,「三從」指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裡理解有誤,在家從父,指女兒在家時要聽從父親的教誨,這是應該的嘛;出嫁從夫,指女子出嫁為人婦後要尊重丈夫的意見和安排,這也沒什麼錯,因為在古代男人因為多種原因是一家之主,這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第三句「夫死從子」為很多人不能接受,理解有誤就出現在這裡,這裡的「從」是「跟從」、「隨從」,而不是「順從」的意思,指丈夫死了,婦女要跟隨兒子一起生活,不要在一邊過孤獨的日子。這裡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夫死從子」里的「從」不是「順從」。千古賢母孟母,丈夫早死,一直擔負著撫養兒子的重任,為了讓兒子有個好的生活環境,她三次搬家,可以說每次都是違反兒子意願的,她並沒有順從兒子。如果說那時小孟還小,可小孟大了,可以四海遊學了,遊學未成歸來,孟母以停機斷布來勸說兒子繼續遊學。兒子大了,她也沒有順從兒子呀,如果說「夫死從子」是無條件順從兒子的話,那麼孟母就不是一個好女人了,她可是千古賢母呀。《三國演義》里徐母,也是丈夫早死,兒子徐庶在社會上揚名立萬以後,她也沒有順從兒子,而是時刻教訓兒子,得知兒子憑一紙偽書來投靠曹操後,她把兒子罵了個狗血噴頭,然後上吊自殺。她順從兒子了嗎?她不順從兒子就是不好的母親了嗎?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堅持節義,她也成了世人公認的賢母。岳母聽說兒子岳飛和楊幺的人接頭,便把兒子訓了一頓,叫他再遇到挫折也不要接交「匪類」,要他精忠報國,並在兒子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字。以上說的三位賢母,並沒有夫死而無條件順從兒子,仍對兒子起到訓教的作用。

由此證明,「夫死從子」並非無條件的服從兒子,如果要說是「服從」的意思,那就是服從兒子的成長發展需要,承擔撫養教育兒子的義務。絕不是服從兒子的無理要求。

再看「四德」,即女子要講究「德、容、言、工、」,就是說女子要有好的品德,有整潔的儀容,溫和得體的談吐,會操持家務的手工,這些哪一點錯了。有的人歪曲那個「容」子,認為女子長得不美就達不到四德的要求,錯了,孔子不是那麼刁鑽的人,有許多事例可以說明。如果長得丑就不符合「四德」,那天下第一醜女無鹽就不會得到齊宣王的喜歡;天下第二醜女黃家小姐就不會進諸葛亮家門。因此說,這裡的「容」就是女子不管長得美醜,都要梳洗整潔,儀態端正。有的反儒派又要說了,就是要求儀態端正,不好,過分了。現在不是有美學這一門課嗎,世上的東西,無論聲音也好,形態也好,都有審美功能,有的聲音悅耳,有的聲音是噪音;有的形態悅目,有的形態噁心。我曾經看到一則廣告,一個長腿女子歪斜著身子,把兩腳跨得好寬,胯襠下面可以並排過五輛的士。大家說是端莊的儀態好看呢?還是不雅的樣子好?

婚姻學家說,孔子有罪,罪在他的門第觀念,講究父母之命,媒說之言,禁錮了婚姻,扼殺了愛情。

這也冤枉了孔子,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現舉證一件,孔子弟子公冶長坐牢期間,他競把愛女許配給他,他的理由是,公冶長是被冤枉的,我把愛女許配給他,就是向世人宣布,我對他的德行深信不疑。

由此可見,孔子並不重門第,而是重人的品行。

我想反對門第觀念的人,也未必肯把愛女嫁給一個牢改犯吧。

由於父母之命,封建社會,女子深鎖閨中,沒有社交機會,自由戀愛機會不大,所以婚嫁主要靠媒人介紹,父母選擇,這是歷史的社會現實,孔子無法改變。就算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父母請媒人為兒女介紹對象的現象還很多嘛。其實孔子是讚賞自由戀愛的,他在整理、收集《詩經》時,對裡面的《關睢》、《溱洧》、《野有蔓草》、《靜女》等表現自由戀愛的詩歌大加讚賞,非常神往,並且希望社會回到那個時代。

我們怎麼能說孔子反對自由戀愛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愛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我愛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