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在談論香文化時,你知道哪些故事?
上一篇介紹了遠古至南北朝的香文化。
今天我們接著講隋唐至今,關於香的歷史故事。
隋
/
沉香火山
隋朝雖短暫,然而皇家用香之奢,令人驚嘆。
唐太宗曾問楊妃——隋煬帝之女:
「我大唐皇宮之奢華,比隋如何?」
楊妃答:「臣妾的父皇在時,每逢除夕,
皇宮裡堆滿了沉香、甲煎,
數十座名貴香材堆積如山,
焚燒的焰火高達數丈,香飄數十里。
太宗聽後默然。
唐
沉香泥壁
/
宗楚客是武則天一朝的權臣。
一日,宗楚客新修了豪宅,邀太平公主觀賞。
文柏雕梁,沉香紅泥做牆,滿室香氣蓬勃。
太平公主不禁嘆息。
太平公主嘆息:「觀其行坐處,我等皆虛生浪死」
神仙宰相空中聞異香
/
四朝元老,隱士宰相——鄴侯李泌。
李泌少年時,已經修鍊得身輕如燕,
道士預言:李泌十五歲,必白日升天。
一日,家中忽然飄來奇異香氣,仙樂入耳。
家人慌把蔥蒜搗成濃汁,四下潑灑。
果然,異香退散,妙音無蹤。
李泌卻因此,沒能飛升…
宋
香葯貿易鼎盛
/
宋朝崇文抑武,香文化進入鼎盛時期,香品豐富,香葯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組成,政府設立香藥專賣制度,官方壟斷香葯貨源,民間許可經營。
醫書《證治準繩》記載,北宋名醫孫兆曾用香葯使病人起死回生。
病人滿臉黑色,懂相術的人說救不活了,而孫兆卻說此人原本沒有生病,而是被惡臭氣所熏,必熏極品香材才能救活。
於是在病人帳內熏燒劈碎的沉香和檀香,第二天病人臉色漸漸明亮起來,不久恢復健康。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鋪 「劉家上色沉檀楝香」
文人愛香,一日不可無香
/
宋朝崇文,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藝術修養水平普遍高於歷朝。
香成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引領帶動了當時社會濃郁的文人風尚,因此此朝盛行用香。
吟詩作賦,撫琴聽曲,觀月賞花,隱居靜坐,宴客會友,無不用香。
或香爐焚香,或熏香餅,或制柱香,香丸,或印香。
文人雅集有專門的品香、斗香活動,聚會有小童、侍女伺香。
家中客廳、卧室、書房,常設有香爐、香具。
出行時,馬車上掛著熏香球,一路飄香。
「寶馬雕車香滿路」,就是對當時市井生活的真實描繪。
宋代的香文學,流傳至今者,不計其數。
蘇軾的《沉香山子賦》,宰相丁渭的《天香傳》最為著名。
宋代還有許多香學專著,各式香譜等流傳於世。
一柱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閑。——黃庭堅
一炷香燒火冷,半生心老身閑。——蘇軾
午坐焚香枉連歲,香煙妙賞始今朝。——徐渭
玩易焚香消永日,聽琴煮茗送殘春。——陸遊
元
/
線香愈加流行,無蓋香爐增多
線香的雛形出現在宋代,用磨具把香粉壓成像筷子一樣的形狀,亦稱「筋香」。
直到元代逐漸形成細的線香,線香有使用方便的優點,元代時線香愈加流行。
隨著線香的普及,元代的香爐逐漸增加了無蓋的款式。
元代時,龍泉青瓷香爐大放光彩,「一爐兩瓶」的香具套裝在元代也廣為流行。
明
/
皇帝設計、監造極品銅香爐
「仁宣之治」時期,國家逐漸富強,文化繁榮興盛。
明宣宗朱瞻基喜愛賞玩香爐,專門從泰國進口紅銅來制爐,精鍊十二次的銅,並加入金銀等多種貴金屬,並親自參與設計與監製,耗時三年,終於製成了古今中外最極品的銅香爐。
宣德爐耗材之奢侈,藝術造詣之高妙,至今無有超越者。
「宣爐之妙,
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
清
/
香珠串盛行
珠串飾品早在上古已經出現,商朝已經製作精美,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珠、念珠作為佛教用品亦流行開來,以香材、香粉製成珠串的習俗已延續千年。
然而,最熱衷於珠串文化的朝代,莫過於崇尚藏傳佛教的清朝。
受宗教政策影響,乾隆朝正式把朝珠定為清代的禮服配飾。上至皇帝及后妃,下至五品以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允許依制在特定場合佩戴。
珠串文化逐漸從上層社會向民間流行開來。
香珠恬淡芬芳,怡情養性,兼具祛病養生的功效,深得上層社會喜愛。
《紅樓夢》中就有北靜王把聖上親賜的一串鶺鴒香念珠贈與寶玉的情節。
香珠香串文化延續至今,融合了佛教文化與修身養性、仁愛正氣的儒家精神,在當代成為廣大中國人所喜愛的、代表著高貴品性與文化涵養的雅物。
隨著國家的興盛、文化的繁榮,香愛好者、收藏者的隊伍愈加發展擴大。
芽庄奇楠手串
諸多品類的木類手串中,價值以沉香手串為貴。
在沉香手串中,則以奇楠手串為冠。
「修得三世福,聞得奇楠香」,極言奇楠香材之靈性、稀有與貴重。
結語
/
香者,近道,好德,芬芳正氣,寓意美好,一直作為文人精神的精神歸屬,滋養著人的性靈,古今如一。
當一個人面對香時,亦是面對著自性中的芬芳、寧靜、和悅、分享。
香,以其正面的影響力,感染著人們,人們亦以自己固有的美德感應香的美好,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愛香,本身已是喜悅。願此份喜悅,與您分享。
上海奇楠沉香文化促進中心出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