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遺傳性血色病1例

遺傳性血色病1例

文章來源:中華肝臟病雜誌, 2017,25(7) : 541-543

作者:徐鶴翔 梁利民 鄭吉順 段波 陳貴林 張振華 王健

一、病例資料

患者男,56歲,因"乏力2月"入院,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乏力,伴有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當地醫院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79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89 U/L,γ-谷氨醯轉移酶(GGT)1 196 U/L,鹼性磷酸酶(ALP)763 U/L,為進一步治療入住我科,否認肝炎病史,否認家族性遺傳病史,否認輸血、外傷病史,查體:顏面、四肢皮膚可見色素沉著,余未見明顯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4.32×109/L,紅細胞計數4.06×1012/L,血紅蛋白132 g/L,ALT 118.6 U/L,AST 127.5 U/L,ALP 556 U/L,GGT 716 U/L,乳酸脫氫酶(LDH)242.7 U/L,總膽固醇6.7 mmol/L,腎功能、電解質、葡萄糖、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未見異常,HBsAg陰性,抗-HBs 4.44 mIU/ml,HBeAg陰性,抗-HBe陰性,抗-HBc陽性,甲、丙、戊型肝炎抗體,巨細胞病毒抗體、EB病毒抗體均為陰性,甲狀腺功能正常,銅藍蛋白、抗核抗體、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免疫球蛋白均正常,血清鐵40.42 μmol/L,鐵蛋白> 2 000 ng/ml,總鐵結合力43.12 μmol/L,轉鐵蛋白19.7 g/L,轉鐵蛋白飽和度93.74%。胸部X光片、心電圖、心臟彩色超聲未見異常。CT平掃示:肝實質密度影增高,肝血管密度相對減低,門靜脈擴張迂曲(圖1A)。磁共振成像(MRI)示:肝臟信號瀰漫性減低,考慮血色素沉著症可能,脾大,脾臟小片狀異常信號,考慮血管瘤,肝右葉後方、右腎上方囊性異常信號,考慮膽囊影(圖1B、圖1C、圖1D)。肝穿刺病理組織學:HE染色示肝細胞瀰漫性疏鬆腫脹,肝細胞胞質可見棕色顆粒,部分枯否細胞可見吞噬棕色色素,肝細胞腫脹而肝竇狹窄,匯管區纖維細胞輕度增生,界板肝細胞排列不整齊,見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圖2A);Masson染色示匯管區膠原纖維增多,部分呈細條索狀向肝小葉內伸展(圖2B);網銀染色示肝細胞索旁嗜銀纖維纖細,分布均勻,匯管區嗜銀纖維增粗增多,向肝小葉內伸展(圖2C);肝細胞、枯否弗細胞內可見棕色顆粒藍染,鐵染色陽性(圖2D)。病理診斷:原發性血色病(鐵含量3級,肝纖維化2級)。基因突變檢測患者HJV基因Q6H、V274M、C321X雜合突變(圖3)。患者明確診斷為遺傳性血色病,入院後給予間斷放血及熊去氧膽酸、思美泰等治療,肝功能好轉,目前仍在繼續隨訪治療中。

圖1遺傳性血色病患者肝臟CT及磁共振成像檢測結果

圖2遺傳性血色病患者肝活組織檢查結果×400

A:HJV c.18 G > C,p. Q6H;B:HJV c.820 G > A,p.V274M;C:HJV c.962 G > A, 963C > A,p.C321X

圖3遺傳性血色病患者基因測序結果

二、討論

原發性血色病又稱遺傳性血色病[1]。鐵蛋白及轉鐵蛋白飽和度反映機體鐵代謝狀況,是篩查遺傳性血色病的重要指標[2,3]。美國肝病學會血色病治療指南提出,對於癥狀、體征及家族史符合血色病的患者,應聯合檢測鐵蛋白及轉鐵蛋白飽和度,如轉鐵蛋白飽和度> 45%或鐵蛋白超過正常上限水平,應進一步行遺傳基因檢測或肝活組織檢查進一步確定[4]。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血色病的重要輔助檢查,CT表現為肝實質密度影增高,CT值達75~130 Hu,肝內血管影密度相對減低。因鐵具有順磁效應,MRI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T1加權及T2加權表現為肝臟信號強度明顯降低,T2相則更為明顯[5]。我國目前診斷該病仍以肝組織病理學檢查為主,可鑒別不同的鐵沉積類型及程度,檢測肝鐵濃度,明確鐵在肝小葉內的分布狀況,評估肝組織炎症及纖維化程度,判斷預後及治療後評估[6]。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OMIM資料庫根據基因突變情況,將遺傳性血色病分為:HEF(Ⅰ型)、HJV(ⅡA型)、HAMP(ⅡB型)、TFR2(Ⅲ型)和SLC40A1(Ⅳ型)[7]。Ⅰ型HEF基因突變在歐美人群中發病率較高,C282Y、S65C、H63D為常見突變位點[8],Ⅱ型血色病發病年齡較早,又稱青少年血色病,HJV基因突變和HAMP基因突變表型相似,但因涉及基因不同分為ⅡA型和ⅡB型,歐美國家報道HJV G320V突變率較高,而我國報道最多的是C321X突變,且同時存在HJV基因Q6H、I281T雜合突變[9,10]。Ⅲ型血色病突變率較低,且突變位點差異大。Ⅳ型為SLC40A1基因突變,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近年來,我國報道此基因突變逐漸增多且較為分散,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仍需進一步探索[11,12]。該病的治療主要包括飲食調整減少鐵的攝入、鐵螯合劑甲磺酸去鐵胺或地拉羅司、間歇性靜脈放血療法。其中放血療法是減輕體內鐵過載的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本例患者為中年男性,有乏力、皮膚色素沉著表現,以ALP及GGT升高為主,血清鐵、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明顯升高,CT提示肝臟高密度影,肝臟MRI檢查呈低信號,且排除如酒精性、免疫性、病毒性、藥物性、中毒性原因及膽道和胰腺等疾病引起肝酶升高的常見原因,肝臟病理或組織檢查鐵染色陽性,基因測序提示HJV基因Q6H、V274M、C321X雜合突變。我們推測HJV突變時,鐵調素合成不足,引起小腸鐵吸收和網狀內皮系統鐵釋放增加,鐵含量調控失衡,過多的鐵沉積於組織細胞中,導致氧化損傷,從而引起血色病。該患者隨後經放血及對症治療後病情好轉。

遺傳性血色病初期臨床癥狀不典型,易誤診及漏診,對於反覆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除完成常見原因的檢查後,需進一步篩查遺傳代謝性肝病,完善血清鐵、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查,如有異常,應進行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或(和)基因測序,早期診斷和治療,延緩病情進展及改善預後。

參考文獻(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肝臟病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肝臟病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