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搖燈影話元宵

月搖燈影話元宵

編者按:本期由宜陽博苑幼兒園贊助。

據記載,元宵節在我國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按照傳統曆法,元,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宵,夜也,故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不一,相傳在遠古時代,人間錯殺天庭神鳥,天帝遷怒,準備正月十五這天放火焚燒人間,人們得知消息後,群策群力應對,決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內,家家戶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焰火,以迷惑放火的天兵,從而得以逃過劫難。後人習習相傳,以此來紀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謂之元宵節。暫且不論這傳說內容的真偽,元宵節既然與祭祀慶祝有關,那麼就算得上是個喜慶的節日,只因這一天家家戶戶到處張燈結綵,故而元宵節又被稱做燈節。

按照我國的傳統農曆習俗,只有過了元宵節,年的氣氛才漸趨平淡;只有出了正月,年才算徹底過完。這期間,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人人都沉浸在春節的祥和氛圍中,城市鄉村處處飄蕩著喜慶的中國紅,人們走親訪友,互動娛樂,享受著節日的團聚和喜悅,將傳統的年俗文化演繹到極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假期過後,熱熱鬧鬧的年味兒並沒有消退散盡。大街兩旁依然整齊地懸掛著大紅的燈籠,公園裡滿是熙熙攘攘悠閑覓春的人群,城鄉各地到處踴躍開展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將傳統的中國年渲染的格外喜慶祥和。正月十五元宵節,更是將年俗文化推向了高潮。在城市,觀燈展、猜燈謎、各種文化演出精彩紛呈;在鄉村,趕廟會、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唱大戲、舞獅子各種各樣的節目更是熱鬧非凡。近來,時代氣息濃郁的鄉村游,逐漸成為人們非常熱衷的好去處。隨著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富有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被挖掘和引介出來,陪家人過一個環保綠色又不失時尚的元宵佳節逐漸成了人們談論的話題。

面對熱鬧喜慶的節日場景,我的腦海中常常浮現出從前過元宵節的畫面,那些曾經陪伴自己度過年少時光的點點滴滴,回憶起來溫馨而又溫暖。小時候,元宵節對於我們來說,最深刻的記憶便是月圓之夜手中點亮的那一盞紙燈籠。那時還沒有更多的節日玩具,一隻摺疊的紙燈籠便是最心儀的節日禮物。燈籠是紙質摺疊型的,壓下去便於攜帶收藏,撐開來就是造型各異的燈籠,燈籠底座中間有一個鐵片做成的蠟燭托,像一朵盛開的小花,放上一支點亮的小蠟燭後,將「花瓣」豎起,以固定蠟燭,然後將燈籠輕輕向上拉開,用一根小木棍將燈籠上方的細鐵絲纏繞挑起,一個散發著朦朧光影的燈籠便熠熠生輝起來,那些印在燈籠上好看的圖案被燈光氤氳著,在地上晃動成狐媚的影子,惹得孩子們興奮異常,在大街上成群結隊地走來走去,炫耀著各自的燈籠,成為元宵節里一道獨特的景觀。這些造型粗糙簡陋的紙燈籠,在當時那個年代裡,曾經給年少的我們帶來很多快樂。時至今日,每每憶及,依然感覺幸福滿滿。

元宵節期間,還會經常舉辦一些民間文化活動,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動作誇張地在街頭上演著。鏗鏘的鑼鼓聲中,表演者穿紅著綠,濃妝艷抹,喜氣洋洋地展示著自己的技藝。圍觀的人群不時發出陣陣笑聲,臉上蕩漾著喜悅的神情,他們跟隨表演者的步伐擁來擠去,分享節日的狂歡。

元宵節晚上的焰火,更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筆。印象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做「起火」的煙花,嘯叫著升入空中,然後綻放出細小的花瓣,如果大批次地集中燃放的話,場面十分壯觀。最奇特的還要數那些繽紛的節日禮花,宛如在空中舒展開來的五彩雲朵,燦爛奪目。炫麗的煙花在璀璨節日夜空的同時,也在我們記憶的天空留下一抹絢爛的色彩。只是那時候大多數農村家庭並不富裕,不能給孩子們買這些比較大型的煙火來燃放。我們關於煙花的記憶大多來自於城裡或者鎮上集體舉辦的大型燃放活動。

長大一些之後,元宵節的記憶里多了一些燈展的片段。那時縣城每年都要舉辦燈展,在指定的主幹道上舉辦花燈展覽,由各單位出資協助完成彩燈的製作和展覽工作。元宵節到來的時候,街上各種各樣的花燈絢麗奪目,有栩栩如生、造型別緻的大彩燈,也有附有謎語的各色小花燈,在節日的夜晚璀璨生輝。人們賞花燈、猜燈謎、逛夜市,盡享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寒風瑟瑟的月夜,笑聲朗朗的人群,清風搖曳著燈光月影,襯托著人們歡笑的面容。徜徉在彩燈絢爛的大街上,賞燈火燦爛,觀人海萬象,彷彿那閃爍的光影,就是對新年最美好的期盼,那迷離的彩燈,就是對元宵佳節最美的祝福。「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城都錦繡中。」在燈的世界裡,歌的海洋里,一切盡顯歌舞昇平美好景象。

後來,城裡舉辦多年的那些燈展活動被取消了,元宵節突然失去了它應有的色彩。雖說偶爾也會有些小型燈展,卻多是一些收費性質的商業活動,於是我便更加懷念起曾經的歲月來,那些可以免費觀看的燈展,那些猜謎語領到的小獎品,那些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和快樂,時隔多年,還依然閃爍在記憶的天空,不肯褪色乾枯,品味之餘亦如酒香般悠長。

剛參加工作那些年,由於工作原因,每年的元宵節我大多一個人在縣城度過,有幸見識到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於是,記憶里便多了一種別樣的感觸。彼時之日,換上嶄新的衣服,約上一兩個知心朋友,心情愉悅地走到到花紅柳綠的遊行隊伍中去,側耳傾聽鑼鼓敲打出震撼心扉的聲音,在內心深處感受著最原始的河洛文化氣息。隨著喧鬧的人群緩緩前行,這邊是對擂的響器,那邊是鬥技的舞獅,前邊是劃旱船的小丑,後邊是踩高蹺的青衣…歡聲笑語之中竟然也歡喜雀躍,笑意盈盈。或許是節日的氣氛渲染了沉寂的內心,一時竟忘記了往日的矜持,在人群里放浪形骸起來,那些土得掉渣的大秧歌地方戲也彷彿一下子充滿了激情。時過境遷,往事並不如煙,沉澱心頭,如今凝成了記憶深處一頁別樣的畫面。起初一直覺得這些扮相花哨俗氣,動作略帶一絲誇張的表演,只是因為扮演者文化水平較低的緣故,其實不然,越是民俗的東西才越是最樸實、最接地氣、最值得傳承的一種民間文化。只是如今,大多文化活動重經濟輕文化,少了當年的那份單純和淳樸,每每思之常常令人悵然若失。

近些年來,過元宵節我自己的關注點開始發生變化,對元宵節有了不同的感觸。以前一想到元宵節,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吃湯圓、看花燈、放煙花等等,十分懷念從前的日子,覺得那時的日子過得單純而又滿足。現在則不同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父母日漸年邁之後,每逢佳節就倍感思念親人,非常希望能夠陪伴父母過上一個團圓的元宵節,感覺最溫馨的事,莫過於親手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為他們煮上一碗長壽麵,並且輔之以一碗熱氣騰騰甜蜜的湯圓,一家人開開心心地舉杯慶祝,然後在飯罷和父母牽手出門,共賞燈火煙花,在燈月的輝映下,感受著平凡人家的節日快樂。

其實,能在節日里與家人團聚何止是我們上班一族的心愿,對於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內心深處的一份念想?春節假期一過,忙忙碌碌的工作就要重新開始了,只有看到街道兩邊那些懸掛著的大紅燈籠時,才會感覺到年味兒猶在,元宵節璀璨的彩燈和煙花還在等著與我們相擁相約。記憶中那些帶著老舊色彩的畫面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只有在慶祝元宵佳節到來的時候,在渴望新一年風調雨順的時候,在遙望明月思念親人的時候,往事才會一一清晰地湧上心坎,那是時光里的回憶,帶著往昔歲月的欣喜與回味,埋在記憶深處,不經意間憶及,依然滿懷溫馨。

偶爾在街上看到那種摺疊式紙燈籠時,便會勾起對往日歲月的美好回憶,如今的花燈品種繁多,功能多樣,燈光與音樂完美結合,多彩多姿。但我還是懷念兒時的紙燈籠,懷念那由一支小紅蠟燭點亮的花燈,懷念那些叫「起火」、「火柴炮」、「閃光雷」等等的節日小煙花,懷念那些蒙上了一層懷舊色彩的畫面。那時的我們很天真,那時的快樂很純粹,那時的時光很慢,但卻已經走遠。

近些年來,政府加大環保力度,大力整治空氣污染,元宵節集中燃放節日煙花的活動也被取消了。城市的夜沉寂了很多,只有那斷斷續續、零零星星綻放在節日夜空的煙花,以及掛滿大街兩旁火紅的燈籠,還在默默地訴說著屬於元宵節的那份特有光彩。雖說節日期間,可以和朋友趕一次傳統的廟會,品嘗一下當地的小吃,看一看舞獅、高蹺、秧歌等表演;也可以和家人來一次美麗鄉村游,體驗一下淳樸的鄉土鄉情,感受鄉村文化建設帶來的全新改變;還可以陪孩子參觀一下民俗文化展覽,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增長見識,娛樂身心,只是再也找不回從前過元宵節那種氛圍了。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兒子正呆在房間從網上觀看《西遊記之女兒國》,我問他看得懂嗎?答曰,愛一人和愛眾生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世上最美好愛情僅僅屬於過去,開始便是錯誤。愕然之餘,突然發覺兒子變得深刻起來,仔細想來,世上許許多多的感情也多是如此,那些念念不忘的情感寄託著我們對往昔歲月的眷戀,也寫滿我們對韶華逝去的喟嘆。我對元宵節的情懷也是如此,那份純真的記憶僅僅屬於昨天而已,如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每個人心中的元宵節都充滿了美好;如今的元宵節,也依然會成下一代人心中的美好回憶。歲月如流,任何事物都遵循著一定規律在演繹和變革,或許今昔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上的天壤之別,但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和意義將亘古不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也一如既往。於月明星稀之夜寫下這篇小文就算做是我對元宵節的一點感懷吧。

作者簡介

孫永勝,男,漢族,現就職於河南省宜陽縣新華書店有限公司。愛好文學和音樂,時常練筆以娛心性。雖無家資千萬金,尚有薄資可度日。心無愧怍天地寬,且伴長風行天涯。

朗讀者簡介

賀東軍,中學高級教師。鞏義兩屆名師。文化愛心志願者。誠願與朗誦愛好者一起,用聲音講述人生故事,傳播正能量,宣傳大美鞏義,歌頌家鄉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秀師苑風 的精彩文章:

《洛陽老城》之二 一一老城街巷
那年,我們在雪鄉

TAG:靈秀師苑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