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宮府如何過元宵指南

古代宮府如何過元宵指南

清 掐絲琺琅方夔紋六方亭式燈

明 卍壽葫蘆燈景龍紋補子

清 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碗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就在明天。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夜即「宵」,元月十五之夜,就叫元宵。發展到後來,每逢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簡言之,元宵節之於人們,就是「除夕沒玩夠,今天接著鬧」的節奏。

在《紅樓夢》《甄嬛傳》等一些古裝戲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那些王公貴族過元宵節的盛況,千金小姐、貴妃娘娘一個個穿吉祥「燈服」,賞百變宮燈,端精美瓷碗,品潤滑湯圓,爭奇鬥豔。今天,就讓我們送上一份宮府里的元宵指南。

放煙火 看大戲

元春大姐帶回明角燈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無論如何歲月變遷,「燈」總是元宵不變的主題。

古代宮中及民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或元宵節、燈節。是日觀燈夜遊的習俗很早就已存在。有始自漢代說,然而古文獻有明確記載的是在7世紀初開始的唐代。古時的元宵節不僅燈火輝煌,且有歌舞百戲填充街巷。

明清兩朝宮廷都頗重視元宵節的燈。明永樂年間尚未遷都時,會在午門設置「鰲山燈」,千百盞燈堆疊起來,多至十三層,蔚為壯觀;而且百姓也可進入這片平日的禁地與皇帝共同賞燈。清時為防失火,皇室賞燈多在圓明園、頤和園等園囿之中;宮中張掛燈火相對克制,僅在乾清宮、御花園等區域等掛燈數百盞。

由於燈本身就是易損的消耗品,保存不易,所以現存燈具大多為清朝時所制,更早的宮燈已難覓其跡。宮裡的燈具,主要有戳燈(約等於今天的落地燈)、桌燈(約等於今天的檯燈)、壁燈等。其中也不乏極具巧思者。比如瓷燈。古時燈的多為燭燈或油燈,為防風通常加有燈罩。燈罩通常都是紙或玻璃做的,瓷燈罩雖華麗,但因製作不易而難得一見。《清稗類鈔》中對瓷質燈罩有這樣的描述:「其質潔白光透,中含花紋,勝於玻璃。」還有一種燈罩,由牛角或羊角經過反覆熬制加工而成,薄透而潤,明如團月,稱為明角燈。《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大家元妃到大觀園省親,沒準就帶著幾盞明角燈呢。

清代元宵節這天,除在宮中放燈,御園中同樣放燈收燈,並大放煙火,演出音樂、百戲,賜食觀劇,清帝在乾清宮設宴與家人共度佳節。至乾隆年間,改為元宵節前一天,在乾清宮筵宴近支宗藩,觀鰲山燈火。上元節當天皇帝率領宮眷至御園圓明園的司樂園看連台戲,下午三四時許到該園地勢空曠的「山高水長」樓觀看相撲、馬戲、爬桿、羅漢堆塔、舞燈、施放煙火等表演。其中舞燈和煙火表演最為壯觀。

舞燈的人穿不同顏色的服裝,變換排列陣行,變換出幾十種不同的類似「太平萬歲、萬壽無疆」這樣的吉語。放煙火從清晨就開始,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煙火數十架。煙火即將燒完時,有的會從中現出寶塔樓閣,有的觸動機關,從中放出鴿子、喜鵲,甚是熱鬧。上元晚間,宮中有賜食浮圓子的習俗。據檔案記載,上元節之夜,在宮中甚至在南巡過程中,在行宮的晚膳中都有應節小吃「元宵」一品。上元節後一日,還要欽點大臣在圓明園同樂園聽戲、賜宴。

鴻雁來 葫蘆燈

孝靖皇后穿著「雁銜蘆」

明清時期,人的著裝也非常講究與時令節日的對應,尤其是在宮裡,想必更是貴妃娘娘們爭奇鬥豔的焦點。她們會在一年中比較重要的月份里,挑選出專門用於當月的服飾圖案。比如孟春正月,「雁銜蘆」花樣就很討喜。

「雁銜蘆」即指大雁嘴裡銜著蘆花的紋樣。「雁銜蘆」象徵正月,是因為古人傳說在南方越冬的大雁自季冬開始向北飛,先來者於正月到達中原,《禮記·月令》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古人認為大雁是很有智慧的鳥類,在從南向北的飛行過程中,體重增加了,就難以高飛。為了防止獵人用「矰繳」捕殺,大雁故在口中銜著一根蘆莖,以免截傷翅膀。也有人認為大雁銜蘆是為了抵禦羅網,將蘆管橫在內口,可以起到攔阻的作用,避免大雁鑽進網孔中。如此說來,娘娘們穿著這個紋樣的衣服,是不是為了警告自己不要「每逢佳節胖三斤」,注意節食?

存世的明代「雁銜蘆」織物上,大雁與連續的雲紋一同出現,雁嘴銜著未秀之蘆,展翅翱翔,外以如意雲朵為襯托,雲間點綴著雜寶,似有「雁雁依雲宿」的意境。

在元宵節當天,因為有賞燈這件大事,最應景的紋樣要數彩燈,因此元宵的吉服又被稱作「燈服」。高兆《啟禎宮詞》云:「一色蟒衣燈景補,重來玉陛看鰲山。」正是晚明宮中過元宵的真實寫照。明代皇帝后妃的燈景補子仍少不了龍與鳳,而各類燈景織物也比較多見。擁有大明最美「鳳冠」的孝靖皇后,大概會穿著「雁銜蘆」和「葫蘆燈」,鳳冠霞帔,傲視群芳吧!

由於元宵節緊隨新年之後,兩節的吉服元素很自然地被結合到一起,於是出現了「葫蘆燈籠」紋,即將燈籠頂蓋下的燈球換成葫蘆,葫蘆內飾以「萬壽」、「平安」等吉語或方天戟、玉磬(諧音「吉慶」)、雜寶等。

這些吉服紋樣為了烘托節日氣氛、迎合人們求福禳災的心理,大都採用「鬧裝」的風格,但主次圖案排布得當,細節變化豐富,看上去繁而不亂,不知道比現代設計中生硬堆砌的「中國元素」高到哪裡去了!

煮湯圓 滾元宵

懿貴妃端出黃地龍盤碗

元宵吃什麼?當然是湯圓了。湯圓最初的名字大概是「湯糰」。宋代《夢粱錄》卷十三記載的「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中,就有 「湯糰」。湯圓與元宵節掛鉤,大概發生在明代。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自初九日之後,即有軟燈市,買燈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可惜,湯圓只是一道小吃,吃出花來也無非多幾味餡料。看來,宮裡頭的元宵只能在食器上下功夫了。吃湯圓,無非用到一碗一匙,而美食只有與美器一起才更配。前幾天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3》第一集中,提到了赫赫有名的「同治大婚瓷」,這套花樣繁複的精美瓷器讓人眼前一亮。

事實上,明清宮御膳中使用的餐具,有金、銀、玉、水晶、瓷、琺琅、翡翠,以及瑪瑙製作的盤、碗、匙、箸等,甚為講究,是民間市肆無法比擬的。瓷器多是由江西景德鎮官窯每年按規定大量燒造。御膳房裡的餐具,除瓷器外,金銀器也很多。以道光朝為例,御膳房裡有金銀器三千多件,其中金器共重四千六百多兩(約合一百四十多公斤),銀器重四萬多兩(約合一千二百五十多公斤)。

在宮中,人們日常進膳會用到各色的盤碗,乾隆皇帝還為萬壽宴特命製造了銅胎鍍金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盤碗。此外,皇后、妃、嬪等還有搭配其地位使用的盤碗,即皇后及皇太后用黃釉盤碗,貴妃、妃用黃地綠龍盤碗,嬪用藍地黃龍盤碗,貴人用綠地紫龍盤碗,常在用五彩紅龍盤碗,若是《甄嬛傳》里的懿貴妃出處,一定會端著黃地綠龍盤碗。

正月里天氣寒冷,還會增設熱鍋、暖碗。這件錫制瓜式一品鍋,鍋體與鍋蓋相合呈倭瓜形,頂部覆瓜秧、瓜葉作蓋柄。其內屜平放5隻鑲金邊的錫蓋碗。鍋體外部可插支架放置蘸碟。鍋由圓支架支撐,支架下部設4個圓形酒碗,用以煮沸鍋內之水。設想一下,一碗從暖鍋里盛出來的熱湯圓,會是多麼誘人?

當然,皇帝用的掐絲琺琅碗,與我們的瓷碗所表達的,是同一份團圓。

如今,這些帝王生活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娛樂項目。而這些美輪美奐的物事,是傳統留給我們的風雅回憶。

新春寄語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元宵節前夕,藝術典藏周刊戊戌首發也以全新的面貌與讀者朋友見面了。

藝術典藏周刊創刊四年來,在廣大讀者和藝術收藏界熱心朋友的關心支持下,得到了迅速成長,贏取了良好口碑。秉承開門辦報的辦刊傳統,為更好地挖掘杭州文化底蘊、打造杭州文化名片,結合讀者朋友的意見建議,藝術典藏周刊對部分欄目和內容進行了調整。

周刊由封面、藝道、藝尚、藝事4個版組成。「名家訪談」「藝術人生」「陳振濂談」「西泠鏡像」「新銳發現」等讀者反響良好的欄目,將繼續留在「藝道」「藝尚」版,為大家講述藝術與鑒藏的精彩故事。同時,新開闢「封面故事」「文藝觀察」「談藝錄」等欄目,著力推出更多的深度報道和藝術評論,以饗讀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藝術典藏周刊願與讀者朋友一起,徜徉在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文化長河中,解讀歷史基因,觸摸文化經典,感知時代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2017十大「爆款」展覽 你排了哪個?
藝術和公益本就是一場天作之合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