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壺人教你如何品味紫砂
相對於西方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似乎更講究自然之道。不僅老莊的道家玄思圍繞著「自然」二字,中醫養生學裡也有四時五行之說,連中國人的日常用具,也往往善取自然物質的肌理特點,因材製作成器皿、藝術品、書畫所用的竹筆石硯,飲茶用的砂壺,無不如此。在這些用來製作器物的材料中,紫砂算是別具特色的一種。好的紫砂器質地古樸純厚,形、質、色、神、氣都帶著一種中國傳統的儒雅韻致,其不媚不俗、溫和含蓄的品質亦頗似君子之風,故而紫砂器受到眾多愛好者的青睞,馳譽國內外。
土與火的鬼斧神工
紫砂能馳名中外,和享譽海內外的瓷器相比也毫不遜色,這都得益於紫砂本身的特殊屬性。紫砂是一種特殊的礦土,含有鐵質粘土質粉砂岩,除紫泥外還有綠泥、紅泥,這三種泥統稱紫砂泥。紫砂器燒制溫度高於陶而低於瓷,其工藝流程非常講究。
設計構思一件紫砂器,要預先考慮所採取的工藝、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型時所用泥料的軟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適當。在製作過程中,還必須掌握坯件在自然乾燥過程中,不同乾燥程度對作品的影響。一件合格的半成品進入窯內燒制,還必須放置在合理的窯位,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使紫砂土與火的結合產生出特有的藝術效果。可以說,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都凝結著陶藝工作者的心血。
因為上好的紫砂料比較稀缺,一件好的紫砂器,除了要有好的造型設計、精湛的做工,還需要純正的原料。山東省紫砂藝術研究會會長魏嘉說,現在市面上最多的是半手工製作的產品,就拿紫砂壺來說,製作壺身時用石膏模具,然後是壺嘴、壺把、壺蓋,最後手工加以整型。模具也可以算是手工製作中的一種工具,真正的全手工工藝已經非常少見了,而且只是作為日用品來製作的話,也沒有用純手工的必要。
詩、書、畫、印融於一壺
不同的作者可以通過壺形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作品氣度,或清秀飄逸,或古樸敦厚,或輕快明朗,或粗獷典雅等等。但紫砂壺的審美內涵更在於它往往能將詩、書、畫、印融於一壺。正是因為紫砂這種奇妙的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文化意蘊豐厚,收藏紫砂非常有意義。
紫砂器中,最為著名的要算是「宜興紫砂壺」了,被賦予諸多文化內涵的茶與獨具審美特色的紫砂聯繫在一起時,其材質獨特的實用價值與文化審美意味相得益彰,很多人熱衷於紫砂,收藏紫砂,就在於紫砂耐人尋味的美。
紫砂材質的特性使得用做茶具的紫砂壺有著諸多妙處。紫砂壺的一大特點就是透氣但不透水。由於紫砂茶壺裡外都不施釉,材質本身保有微小的氣孔,又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時形成的馨香,提高茶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的作用,故能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會附著上一層棕紅色茶銹,這層茶銹能讓香氣久留於壺內,使茶水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葉,只倒人開水,仍可聞到誘人的茶香。紫砂壺壁內有許多小氣泡,氣泡里是不流動的空氣,因空氣不善導熱,所以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但就這些實用的特點來講,紫砂壺就堪稱茶具中的佳品,而其承載的審美內涵,則可使佳品臻於妙品。
一把造型精緻的紫砂壺本身就足以耐人把玩,儘管沒有瓷器光滑漂亮的釉彩,但紫砂砂質的亞光效果所表現出的溫潤含蓄之色亦讓人讚賞。紫砂器的器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千變萬狀,更兼多種泥色,不同的款式造型體現著不同的創製構想。其取材既可以來源於飛禽、游魚,亦可借形改裝,借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和生產、生活用具,如包、帽、秤砣、樂器等實物之形改裝成壺。
魏嘉認為,紫砂收藏並不一定是出於名人或大師之手的作品,其實大師或很出名的制陶藝人,到了一定年齡,親自做的東西就非常少了。最根本的是泥料好,保真,做工精細,外觀沒有問題,用起來方便。「因為紫砂很容易仿冒,很難辨出真偽,所以其實名家大師作品很少。」魏嘉強調,收藏紫砂,如果是名人做的那就更好,如果是一般制壺人做的也沒關係。因為它是一個實用品,又是一個日用品,不好用,再好看也沒有什麼意義。
創新需兼顧藝術性與實用性
一把紫砂壺如果出水不順,倒水迴流,或者持拿不便,即便造型新穎,也不能說是把好壺。好看的東西如果不好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製作紫砂的手工藝人,如果要創新的話,需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
紫砂陶藝術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時達到高峰,千百年來的發展歷程使紫砂陶藝術有了十分豐厚的積澱。為了傳承和宣傳紫砂文化,有些地方成立了紫砂研究會。魏嘉說,現在很多人喜歡收藏紫砂器,但缺少引導,紫砂研究會就能通過一些普及性的活動讓收藏愛好者對紫砂有更多的了解,指導收藏行為。相對於傳承紫砂文化,魏嘉認為,紫砂藝術的創新方面就略顯不足。他說,這裡有一些技術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老手藝人,手工做壺的技術很嫻熟,但是他們未必對藝術創造在行,讓他們去設計新的造型很難。再有一點,就是紫砂器是實用物品,即便藝術價值很高,但畢竟要考慮實用價值,不能為了造型的創新而犧牲實用功能。比如紫砂這種手藝的傳承性決定了審美眼光的相對穩定,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可能並不完全一致,手工藝人技術上可能很熟練,但在造型創新上,就欠缺一些素養。
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魏嘉認為,在對設計人才的培養上,不能用過於統一的模式和標準來要求。他談到,在歐洲、美國的許多學校,每個學校錄取學生的標準都不一樣,而我國在這方面就顯得過於統一了些,設計類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就是考素描和水粉,實際上這並不合適,如果把人才都放在一個模式里培養,那就很難發現學生的個性與獨特之處,更談不上讓他們具有跳出常規的膽略和創新思維了。
TAG:淘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