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琴棋書畫」你總得會一樣?
年前《尋夢環遊記》刷爆了朋友圈。
貫穿整個故事的這個小男孩的音樂夢想,發自內心的熱愛,舞台上宣洩情緒時的奔放,coco在《Remember me》歌聲中找回記憶時的淚目。
讓人心酸又溫暖。
這部電影備受推崇,它有曲折迂迴的情節、追求夢想的執著、有隱含的生命的意義。
小米格最終堅持了夢想,也擁抱了家庭,在音樂中肆意快樂,充滿愛和溫暖。
有沒有成為萬人矚目的大音樂家,已經不重要。
1
考級了嗎?
朋友小柔,4歲開始彈鋼琴,10歲考過十級,一路藝術道路到今天,在音樂學院當老師。
我一直想著說,閨女選個樂器,培養藝術情操。
她瞅了我半天,淡淡地說。
「現在每天來找我學琴的孩子,都比我還忙,急急忙忙的來練一個小時琴,爭分奪秒的趕去下一個培訓班。
有時候,我想讓他們安靜下來,心無雜念的聽一首曲子的時間都沒有。哪裡還談得上什麼藝術情操。」
據媒體稱,中國有4000萬名甚至6000萬名孩子在練習彈鋼琴,這幾乎已經成了繼「英語」之後的,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了。
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對話,誰家的孩子鋼琴幾級了、誰昨天考過了舞蹈幾級,所有跟才藝掛上鉤的項目,都必須用一紙級別證書來衡量。
在媽媽肚子里聽莫扎特,三四歲開始學鋼琴,上小學陸續考級,參加各種比賽,十二歲之前過完鋼琴十級的比比皆是;
還沒拿穩畫筆,就開始學習構圖,四歲孩子的作品筆觸相當老成,幼兒園就開始進入少兒畫展的行列;
舞蹈就更是女孩子們的必修課程,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健美操、國標、甚至是街舞,總有一個你會的。
誰家娃要是沒點拿得出手的「才藝」,爹媽都得「閉門思過」了。
藝術教育,成了「全民教育」。
2
藝術並不只是一個技術活
音樂文化評論員、BBC第三電台主播諾曼·萊布雷希特說,
藝術天賦與愛好、後天培養密不可分,它能幫助我們形成人格。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對結構等問題的認知,增加交流,並且在練習過程中培養自律,做事更專註。
藝術對於孩子的影響毋庸置疑。
它連接孩子與世界的橋樑,孩子們可以通過創造性思維將自己的經歷轉換成藝術,從而與世界建立新的聯繫。
探索藝術類課題,能夠使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幫助表現自我和與他人交流。
可是,藝術並不只是一個技術活。
它是一門可以帶來愉悅、傳達情緒的感知學科。
它不僅僅是純熟的彈琴指法、也不只是線條和配色、更不是單純的旋轉芭蕾舞鞋。
真正的藝術是產生共鳴的感受,而讓孩子體會藝術的美好,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感受,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很多孩子彈琴技術一般,但大都敢於即興創作,而中國英皇八級的琴童們卻無法自由抒發。
我們花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彈奏技巧,構圖配色,舞蹈步伐,擁有了超凡的技巧卻一直無法在藝術領域裡獲得過人成就,甚至無法獲得取悅自我的能力。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這一點。
藝術的感染力不在於技巧,而是情感,包含在每一個藝術作品中的美感和情緒。
3
真正的藝術教育就是審美教育
木心先生說過:「沒有審美能力是絕症。」
真正的藝術教育,其實就是審美教育。
它賜予孩子不一樣的眼界,讓他們更容易在平凡的事物里獲得愉悅感和幸福感。
孩子對古典音樂、對美術作品的識別、判斷及喜好,是最高層面的審美,它影響孩子的品位和趣味。
只有先懂得了美,才能創造美,藝術不過如此。
橙子是一個3歲的小姑娘,她的爸爸是個畫家。
小姑娘在畫室里長大,她的玩具就是各種顏料、畫筆、滿牆塗鴉都是她的作品。她破壞了很多她爹的傑作,也創造了很多3歲孩子的「傑作」。
她跟著爸爸媽媽去各種畫展、藝術展,我常常看到橙子媽媽的朋友圈,坐在畫布前發獃的小橙子、抽象畫讓她歡喜不已的橙子,還有在牆角睡著了的橙子。
當大家看到這個小姑娘的沒有任何技巧,但是顏色、造型都美極了的一幅塗鴉,都驚嘆於藝術家基因的強大作用。
我想,其實身處其中的藝術環境,才是真正開啟了孩子藝術感知大門的鑰匙。
我們有太多沒有聽過安心聆聽過古典音樂的十級琴童,有太多沒有看過畫展的繪畫天才,在各種繪畫班、鋼琴課中孩子掌握了某項技巧,卻沒有打開發現美,體會美的眼睛。
脫離了審美的藝術,孩子們如何能讀懂一幅畫的動人的細節,如何能感受到一件藝術品的形狀、顏色、線條、情感的不同;如何才能體會一首曲子就跟和老朋友對話一樣的滿足呢?
4
兒子7歲。愛唱歌但從來不在調上,客觀講我覺得他五音至少缺四個。
他不自知,仍充滿熱情的一遍又一遍的給爸爸媽媽妹妹唱他喜歡的歌。
他在幼兒園學過一年多鋼琴,當別人都彈到致愛麗斯了,他還停留在小星星的階段,說起樂譜和節奏他頭頭是道,不聽話的手卻始終掌握不了。
這完全沒有影響他對音樂充滿熱情和好奇。
偶爾在國藝課上,迷上了古琴發出的低沉素凈的聲音,我們一家人跟著聽了一個月的古琴曲《關山月》。
他找各種資料,在小本上抄「宮」、「商」、「角」、「徽」、「羽」。
我想,他也許將來不會去從事音樂相關的職業,但是如果在他成長過程中,高興、懶散、孤獨、焦慮,甚至無助的時候,懂得欣賞音樂,那至少情緒宣洩的通道就會多一種。
這就夠了。
「媽蜜吖」
一個全職媽媽,兩個淘孩子;
一點乾貨,一點雞湯,鬥智斗勇的日常。
正在長大的孩子,努力學習的媽媽。
教育是一場修行,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TAG:媽蜜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