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皇帝個個身懷絕技,除了不孕不育,還會做一件不合常規的事

滿清皇帝個個身懷絕技,除了不孕不育,還會做一件不合常規的事

說起來清朝皇帝還真的很多才多藝,每個人都飽讀詩書,還要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想來做皇帝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很多人問一個問題,滿清皇帝精通滿語、漢語,在他上朝的時候究竟說滿語還是漢語?

首先要明白「上朝」的概念,我們受到影視劇的影響,一提起上朝,以為是每個人穿著厚厚的禮服排排站,太監尖著嗓子喊一句: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但事實上,這種場合在清朝真實出現的次數非常少,一年才有一次,根據大清穿戴禮儀的記載,乾隆皇帝七十年舉行正式的「朝會」只有十六次,朝臣們穿上厚厚的,十分難穿戴的禮服,像玩偶一樣木訥地站在場地上,等待舉行儀式。

按理論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都應舉行常朝,但實際上皇帝很少遵守,除非有什麼大節日,或重要的祭祀典禮,皇帝和大臣才會「全副武裝,隆重上陣」——衣服太熱,而且非常不好穿,穿上跟戲台上的跳樑小丑一樣。

清代君臣交流的方式是什麼?私下召見,這個「召見」才是每日必有的「功課」,官方正式說法是「叫起」,一次叫一個人或幾個人。

這些人穿著比較輕便,當然也穿朝服,但沒有正式場合穿那麼繁瑣,而且對顏色要求沒那麼嚴格,但必須掛朝珠。

「引見官員,由吏部帶領,應著藍袍、天青褂,掛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至召見,大致服色略同,惟長袍不一,藍者、深駝色、醬紫色皆可著…」這說明「召見」穿著方面要隨意得多,君臣彼此交流也比較家常化。

明白這些我們再說使用漢語還是滿語的問題,清朝有滿臣有漢臣,皇帝同時使用兩種語言,對滿臣說滿語,對不會用滿語的漢臣說漢語。

年羹堯是漢臣,原籍鳳陽府懷遠縣,漢軍鑲黃旗,他不到三十歲就得到雍正破格提拔,從此屢立奇功,成為雍正手中最快的一柄劍。

年羹堯聰明好學,他會滿語,而且會用滿文寫奏章,《年羹堯奏摺專輯》中,一大半都是「清字摺」,亦即滿文摺。

所以雍正對他也講滿語的,年羹堯由此更得雍正的心。

當然這是清初的時候,那時皇帝還需要漢人大臣鞏固自己的權力,因此在語言使用上對滿人大臣和漢人大臣不偏不倚。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漢臣越來越少,滿臣越來越多,加上聯姻讓滿人和蒙古人結合在一起,漢臣就被擠出權力核心了。

此時皇帝再也不能容忍那些說漢語的人,並且排斥帶有口音的人,當然部分有功的臣子還是可以說漢語的。

道光帝曾訓斥在御前奏事時說滿語夾雜漢語口音的侍衛,這是當時大臣親耳聽見的。(《滿語雜識》)

清朝有很多特定場合要求必須使用滿語,因清朝統治者重視「國語騎射」,明清末滿語在檔案、君臣問答、正式場合還是存在一定的應用範圍的。

光緒和咸豐年間,都有外國使臣來訪,皇帝使用滿語來主持局面的記載,而咸豐年間簽署的與外國的條約,也是以滿文版本為最終的解釋版本。

綜上所述,皇帝在御前奏事(召見)中使用的語言,根據大臣身份和所奏的事來定,一般兩種語言同時使用,而在外交活動中,大型慶典、大型朝會中,都是用滿語和滿文為官方正式語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盜墓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這三件東西絕對不能拿,否則下場很慘
若此人一狠心稱帝,中國將不會失去大國地位,竟三次拒絕黃袍加身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