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靠邊站,元宵節才是古代真正的情人節?

七夕靠邊站,元宵節才是古代真正的情人節?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GIF

你是不是也過了個假年?沒關係啊,還能有個真元宵,元宵節我們是這樣過滴,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子,等等。額,別打岔,要允許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習俗不同。

然而還有更不同的,在遙遠的古代,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有愛意的日子,就是現代版的情人節了。舊時女孩不隨意外出,但元宵節可以結伴出遊,未婚男女正好借賞花燈物色對象,沒準就有一(kan)見(dui)鍾(yan)情的。

明天是元宵節,步子邁開了,一起和小編瞅瞅古代的浪漫時光去。

嗯,這是我們的習俗

估計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特別是小時候生活在村子裡的小夥伴,那個什麼街口,或者衚衕里,快跑去看,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的,從春節到正月十五,那個熱鬧,那個喜歡,獅子舞到誰家門口都會放鞭炮,富貴人家還會給發紅包。

而且小孩子們打燈籠打到正月十五,那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燈籠市在這呢」,然後另一頭的也喊:「燈籠市在這呢」。

為啥要打燈籠?據記載,從漢朝開始,就有了春節期間圍繞燈籠開展娛樂項目的習俗。因為燈籠象徵著光明,寓意生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乾脆就叫「元宵」了。

咱河南比較有特色的有,河南襄城縣在元宵節吃餛飩湯,並稱之為「團圓茶」,娘家還要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這些都是老輩們傳下來的習俗。

穿越到古代元宵節的浪漫時光

在古人眼裡,元宵節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

隋煬帝時,正月初一萬國使節前來朝拜,滯留到正月十五,隋煬帝舉行盛大的元宵晚會,戲台連綿八里之長,處處張燈結綵,歌舞昇平。隋煬帝攜帶著妃嬪宮女,登樓觀燈,他賦詩說:「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南宋·李嵩《觀燈圖》

到了唐朝,京城長安已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元宵燈節場面自然更加豪華。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浩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女子在元宵節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來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

宋代的元宵節,比前朝還要繁華熱鬧,假期也比唐朝延長了兩天。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為慶祝元宵節,皇宮前面從年前的冬至日以後,就開始搭建山棚。從那時起,遊人已開始聚集到御街。御街兩廊下彙集了表演各種奇特技藝的人,歌舞百戲,樂聲喧鬧,聲聞十餘里。

明朝時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張燈十夜,京城內家家戶戶懸掛五色彩燈,其上繪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鳥魚蟲,競相爭艷。「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衫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明代名臣張居正的《元夕行》描繪了北京城元宵夜姑娘們賞月觀燈的盛況。

在古人眼裡,元宵節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營造了溫馨浪漫的氣氛,待字閨中的女子得以走出深閨,參加這個盛大的「相親會」。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的也就是這天。驀然回首一下,電視劇《女醫·明妃傳》里,允賢與祁鈺是不是就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私定終身?噓!

古代一眾詩人

描述了元宵節的熱鬧盛況,

白居易也曾作詩: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而且相較於七夕的悲情,

元宵節更多歡愉,

可見古人對元宵節的喜愛。

而我們也似乎夜更能體會到古人

對新年的希冀和美好生活的祝願——

就這樣代代相傳、年年有餘、歲歲安康下去。

對於我們,也就是年過完了,

要開始踏踏實實工作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庫工舍 的精彩文章:

小扎又休「陪產假」!這個超富豪奶爸告訴你什麼是最長情的告白
遙望古人,嬉冰賞雪,把酒吟詩,無問西東

TAG:良庫工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