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網點、吃罰單、踩地雷…2018開年銀行都經歷了什麼?

關網點、吃罰單、踩地雷…2018開年銀行都經歷了什麼?

大唐財富私享顧問服務

大唐財富專註私人銀行業務,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篩選和管理,為客戶提供尊享、私密、專業的規劃服務。顧問團隊提供個性化資產配置方案,保障客戶的資產安全、保值和增值。

因為勝任,所以信任

大唐君領讀:

2018年開年以來銀行格外「搶戲」,監管風波一起接著一起,大額罰單不斷湧現,忙碌了一年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沒有絲毫的懈怠放鬆。

與此同時,銀行網點也延續了2017年的「關停潮」,理財產品踩雷事件也不斷浮出水面,對於數以千家的商業銀行,2018註定仍是不平凡的一年。

網點加速關閉

遍布大街小巷的物理網點一度被銀行視為便民金融服務和攬客導流的重要平台。但近年來,銀行卻出現了大規模的網點關停潮。

甚至有部分銀行機構的網點一天內關停多家,據券商中國報道:

2017年11月9日,河北張家口銀行石家莊普圓街社區支行等8家社區及小微支行終止營業;

2017年12月22日,民生銀行昆明分行江東四季園、南亞風情第壹城、天驕北麓等22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

實際上,2012年以來,終止營業批複的銀行網點數量便逐年遞增,2016年銀行網點關停數量更是全面爆發,並於2017年正式破千。

2012-2017年銀行網點開業與停業批複數量對比

數據來源:新華網,國際金融報

進入2018年銀行網點的加速關停仍在繼續,僅1月份關閉的網點數量就達到89處,超過了2012年全年的總量。

對於銀行網點加速關停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前些年銀行的瘋狂擴張所致。2017年以前銀行一度進入加速擴張發展的黃金時期,從上圖可以看出,直至2016年末,銀行每年網點的開業批複數量逐年上升。

這與目前商業銀行「群雄割據」的格局不無關係。據銀監會官網公示,目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共6家(含郵儲),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外資行134家,城商行164家,農商行976家。這麼多的銀行競相「跑馬圈地」,導致了網點的分布過於擁擠。

正可謂五步一小行,十步一大行;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然而當數量接近飽和之後,為了節約成本,效益欠佳的銀行網點又不得不面臨被關停的命運。

第二,是來自互聯網的衝擊。「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曾經放出如此豪言,但改變銀行的不是馬雲,而是時代。隨著近年互聯網的興起,銀行傳統網點正遭受著巨大衝擊。

實際上,不僅僅是國內,全球範圍的銀行裁員「颶風」已經全面颳起,四處蔓延:

澳洲國民銀行在披露2017年年報時宣布,計劃在2020年前裁員6000人,佔據全行員工的18%。而此前,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瑞信銀行、東京三菱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等世界知名銀行已經相繼啟動裁員計劃。

未來銀行通過「瘦身」而走上輕量化已是必然趨勢,不過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星羅棋布的銀行分支機構及其網點已經帶來了管理上的諸多困難,各種大小問題層出不窮。

大額罰單不斷

「3452張罰單,1877家機構、罰沒金額近30億元」,這是銀行業監管機構在2017年交出的成績單。與2016年相比,被處罰機構數量增長近3倍,罰沒金額超過10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發銀行因「僑興債」事件被罰7.22億,創下自銀監會成立以來的罰單額度記錄,郵儲銀行以5.2億緊隨其後。

2016年底,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2家公司在「招財寶」平台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出現到期無法兌付的情況,由此暴露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的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

進入2018年,監管的步伐顯然沒有放緩,截至1月31日,各級銀監部門共披露497張罰單,平均每天16張,罰款金額合計8.97億元。

與2017年1月的194張、平均每天6張相比,2018年1月的罰單數量呈噴薄之勢,日均罰單數量幾乎翻近了三倍。

從監管部門2018年以來開具的罰單來看,商業銀行的很多老毛病「痼疾難除」,主要包括:

貸前調查或貸後管理失職、票據違規操作、掩蓋不良資產、亂收費用、違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貸轉存、資金挪用、資金繞路進股市、對同業調查審查失職等,例如:

1月19日,銀監會公布依法查處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件。四川銀監局公布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案做出處罰,共罰沒4.62億元,創下銀監系統史上開出數額第三高的罰單;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1月27日,銀監會統籌協調相關銀監局依法查處了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這是2018年以來銀監會開出的第二張過億罰單。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過去較少披露出來的新問題在2018年也浮出水面,具體來看:

有不符合穿透要求的。某國有大行因「非標理財投資信息披露不充分」受罰,而一家農商行也被指「特定目的載體投資業務未執行穿透原則」;

有辦公場所不安全的。一家國有大行存在「對辦公營業場所安全管理不到位,對高管人員及工作人員的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而銀行業的多起員工私售的飛單案件就是在銀行辦公場所內簽訂的;

外資行也「積极參与」。某外資行存在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的違規行為收到當地銀監局罰單。同時,該分行還存在未按照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的行為。

目前監管處罰的一個重點是銀行貸款端的違規事件,但是貸款和存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貸款一端崩盤,存款端特別是理財端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牽連。

特別是隨著各種雷被引爆,放出去的錢收不回,銀行的理財也開始出問題。

銀行理財頻踩雷

銀行理財出現踩雷的事件已經不怎麼罕見,下面就看幾個2018年前後被爆出的典型案例。

招行10億私銀理財收益泡湯

2013年,招商銀行發布了一款理財產品,名為「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認購出資門檻為6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1%-13%,期限採用3+1年結構。

按照某投資人的說法,當時購買這款產品時,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表示,該產品是保本保息產品。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到期時預期的投資收益沒有辦法收回,這很有可能意味著投資人將超過600萬的資金放在銀行里超過四年,卻一分收益都拿不到。

具體來看,公開資料顯示,該產品的底層資產為該基金投資的6個項目,其中出狀況的有: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項目,這可能是投資未能達預期的主要因素。

弘毅一期投資項目信息

資料來源:中證網

實際上,對於本產品,招行表示並沒有承諾剛兌,「保本保收益」的承諾很有可能是上述客戶經理個人的違規行為。

交行3億私銀理財收益減半

2010年,交通銀行發布了一款理財產品,名為「得利寶?至尊16-1號」,規模為3億元,劣後級以出資額為限擔保優先順序8%的收益,認購出資門檻為100萬元,期限採用5+2年結構。

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該產品投資於擬上市的未上市公司股權,未投資資金可投資於無風險和低風險高流動性資產。

該產品原本計劃2015年到期,但因為部分項目出現問題因此延期兩年。不過直到2017年12月產品到期,投資者也只拿到4%的單利年化收益率,距離原先8%的收益率縮水了一半。

工行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

除了理財產品投資的項目出問題外,還有個別銀行的分支機構自身就存在嚴重問題。

2015年以來,工行黑龍江省分行轄內13家分支機構多次違規銷售對公理財,暴露出省分行及其轄內分支機構經營管理存在嚴重問題。

至2018年1月11日,監管已經依法查處了中國工商銀行黑龍江省轄內分支機構6支、共計54.7億元的違規對公理財事件,共罰沒約3400萬元。

受處罰銀行案由及處罰決定

具體來看,「越權私售對公理財產品」和「違規修改合同文本銷售對公理財產品」在多張罰單中被提及。

越權私售對公理財產品

主要是指銀行分支機構業務許可權範圍外的銷售行為均為越權銷售,形式多種多樣。例如:違規開展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資金池理財業務。

違規修改合同文本

指任何未經總行授權修改銷售協議書、理財產品說明書等合同。具體包括:擅自修改上級單位合同文本,違規簽訂「抽屜協議」、「陰陽合同」、兜底承諾等。

寫在最後

對於銀行網點:

近年全球範圍內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猛烈的衝擊此起彼伏,中國的銀行業也難言倖免。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到2030年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

不過客觀的看,現在斷定銀行將消失未免過早,當下銀行物理網點的存在依舊有其必要性,但是網點數量的加速減少將難以避免,未來一線從事個人銀行業務的員工,也將會更多流向其他非銀領域。

對於銀行監管:

相比於2017年,2018年的銀行業監管並沒有絲毫鬆懈的痕迹。銀監會此前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放出繼續收緊監管的信號。

如此來看,2018年銀行業打擊市場亂象的大幕才剛剛拉開,銀行業亂象整治進入深水區。隨著監管的愈發嚴格與深入,商業銀行可能將繼續暴露出更多「五花八門」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的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件,暴露了一些銀行通過不良資產騰挪,製造長期「零不良」繁榮假象的惡劣行為。在監管層嚴控下,市場可能會對上一輪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中高槓桿銀行的不良率進行系統性重估。

據路透社的報道,目前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正在全面摸底和統計當前不良資產規模,以制定準確應對風險的方案。早前,銀監會主席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也表示,今年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快處置不良資產。

由此可見,銀行不良資產實際規模的確認與處置,已經成為未來銀行業監管的重點關注方向。

對於銀行理財:

再看投資者最為關心的銀行理財。過去數年,安全、穩健、剛兌、旱澇保收曾經是銀行理財的最大賣點,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剛性兌付預期很高,基本是按照一般存款看待的。

投資者對於各類理財產品無剛兌預期的比例

資料來源:BCG中國私人銀行2017報告

然而近年銀理財出現各種問題已經不怎麼稀罕了,看到銀行亂象不斷被爆出,估計許多投資者都捏了一把汗,特別是習慣於將全部資產都託付給銀行的人。

隨著銀行理財打破剛兌,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於沒有風險承受能力且無金融知識的大爺大媽們,建議選擇儲蓄存款或者貨幣基金,畢竟安全性較高。

而對於具有一定金融常識的投資者,在投資銀行理財時一定要更加謹慎,並且儘可能多的與市場中的其他各類金融產品比較和甄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理財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唐財富 的精彩文章:

TAG:大唐財富 |